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多层面CT(MSCT)在胃肠道的检查有特殊的要求。随着性能的提高,MSCT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胃与结肠癌病变的显示、治疗前分期、血管结构的显示、伴发与并发病变的显示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2.
CT能谱成像使CT由原来的单参数成像变为多参数成像,由原来的混合能量成像变为能谱成像,不仅在形态学诊断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组织病理学诊断范畴有长足的进步。CT能谱成像为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浸润范围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涎腺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至关重要,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制定治疗方案,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目前双能量CT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如虚拟单能图像(VMI)、基物质图、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等已逐步用于评估涎腺疾病,为涎腺肿瘤的定性、分期及分型提供了诸多量化指标。文章就双能量CT的多种后处理参数在涎腺肿瘤评估中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Axel等[1]首次提出了动态CT灌注功能成像的理论设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成为现实。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一次获得多个生理参数,新式的对比剂能在血管内存留更长时间,以及与PET标准化摄取值类似的计算标准化灌注值的CT灌注软件包的开发[2],使CT灌注成像技术正日趋成熟,现已成为1种形态学与功能成像相结合的新型影像学方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国内外对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现作一概述。1肺部CT灌注成像的常用灌注参数目前,进行肺灌注成…  相似文献   

5.
莫诚航  梁宏  丁可  韦学 《癌症进展》2016,(11):1105-1107
目的 探讨CT技术在诊断原发性气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气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气管下段肿瘤9例,中段肿瘤5例,上段肿瘤6例;2例气管良性肿瘤均较小,18例气管恶性肿瘤大小不一.恶性肿瘤形状各异,其中乳头状者4例,息肉状者4例,分叶状者6例,扁平附壁状生长者2例,沿管壁环状浸润者2例.肿瘤以软组织密度为主.结论 CT能够显示气管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密度,肿瘤向气管腔内外生长情况及气管狭窄的程度,气管肿瘤沿气管壁纵向、环状浸润范围,肿瘤浸润周围器官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6.
CT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甲状腺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显示,23例(92%)表现为低密度;20例(80%)密度不均匀;23例(92%)边缘模糊不规则;16例(64%)出现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10例,混合性钙化6例.19例增强扫描显示,10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均匀强化,4例肿瘤边缘呈"半岛状"瘤结节强化,5例可见"强化残圈"征.14例(56%)肿瘤侵犯周围器官组织,11例(44%)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T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33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C  Fan WJ  Shen JX  Xiao P 《癌症》2007,26(11):1263-1267
背景与目的:腮腺肿瘤大多数生长缓慢,临床上难以估计其良恶性.本研究拟通过对腮腺肿瘤CT征象的分析,以提高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33例腮腺肿瘤共157个病灶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灶的分布、轮廓、边界、强化程度、瘤内囊变坏死、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等.结果:在157个病灶中,良性肿瘤110个(70.0%)、交界性肿瘤18个(11.5%)、恶性肿瘤29个(18.5%).80个(72.7%)良性肿瘤及14个(77.8%)交界性肿瘤位于腮腺浅叶,而恶性肿瘤位于深叶(7/29,24.1%)或跨深浅两叶(10/29,34.5%)的比例明显增加.99个(90.0%)良性肿瘤边缘清楚;交界性肿瘤8个(44.4%)边界清楚,10个(55.6%)部分边界不清;而恶性肿瘤边界部分不清(10/29,34.5%)及边界不清(11/29,37.9%)的比例明显增多.良性肿瘤多呈类圆形(68/110,61.8%)或椭圆形(23/110,20.9%),而恶性肿瘤则多表现为不规则形(14/29,48.3%).11个病灶(2个交界性肿瘤、9个恶性肿瘤)的邻近皮下脂肪受累.腮腺床受累仅见于恶性肿瘤;所有良性肿瘤均未见邻近组织受侵.结论:CT征象可以为腮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位于浅叶、边界清楚、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腮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反之,多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的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表现。认为MSCT扫描检查对诊断甲状腺肿瘤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CT在胃癌局部复发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CT检查在胃癌局部复发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 :2组胃癌术后患者接受了CT检查 ,对照组 15例 ,胃镜和病理未见异常 ,用于测量吻合口胃壁厚度 ,观察胃癌术后吻合口CT表现。胃癌术后复发组36例 ,CT诊断为胃癌术后复发 ,经纤维胃镜和 /或外科手术和病理 ,临床化验检查诊断。男 2 1例 ,女 15例。年龄2 2~ 6 5岁 ,平均 5 3岁。CT检查过程中采用多次服水和低张技术 ,CT增强使用动态或螺旋CT多期扫描的检查方法。结果 :残胃吻合口胃壁厚度为 (0 6 5± 0 16 )cm。胃癌局部复发CT表现为胃壁增厚 (14 / 32 ) ,软组织肿块 (6 /32 ) ,混合性病变 (9/ 32 )。病灶在动脉期不均匀强化 2 1例 ,门脉期渐进性显著强化 2 6例 ,平衡期病灶延迟强化 2 8例。 90 19% (46 / 5 1)吻合口得到良好显示 ,CT检出 32个病灶 ,2 9个病例得到正确诊断 ,漏诊 4例 ,误诊 3例。结论 :采用多次服水、低张 ,CT多期扫描或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CT可以良好的显示残胃及吻合口 ,提高残胃吻合口局部复发的显示能力 ,可以总体的提高CT在胃癌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功能CT是指利用当前CT技术及传统造影剂增强方法以获得肿瘤或其他组织内血供特性生理参数的影像检查技术。可用于肿瘤活体标记血管生成。随着商用软件的开发及多层cT技术的进步,必将在肿瘤的临床应用包括诊断、分级、风险分层及治疗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一计算机断层成像(C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非特异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新型非^18F-FDG显像剂正在不断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从而促进了PET-CT的进一步发展和在肺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方法,因其独特的优势,已广泛应用到肿瘤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之中.目前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在胃肠肿瘤患者组织、血液、尿液、粪便中已发现了一些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胃肠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仅有约20%的胰腺癌患者在就诊时尚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多层螺旋CT对于胰腺癌术前不可切除的阳性预测值较高,而可以切除的阴性预测值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未发现小的肝脏或腹膜转移以及未发现主要血管受侵。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的胰腺期及肝脏期对于术前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在肾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肾癌患者双能量增强CT扫描数据及病理结果,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双能量碘分布图在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中存在的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相当,CT值[常规平扫:肾实质(31.90±4.10) HU,腹主动脉(45.60±6.30) HU,腰大肌(50.00±6.63) HU,肾癌(1.41±17.06) HU;虚拟平扫:肾实质(33.20±5.50) HU,腹主动脉(48.30±8.00)HU,腰大肌(52.40±10.63) HU,肾癌(0.87±17.48) HU]、信噪比(常规平扫:肾实质3.22±1.49,腹主动脉5.13±2.57,腰大肌4.56±2.12,肾癌3.24±2.27;虚拟平扫:肾实质2.73±1.08,腹主动脉3.79±1.64,腰大肌3.23±1.35,肾癌2.18±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碘分布图像碘值[(2.75±1.05) mg/ml]高于非透明细胞癌[(1.25±0.7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5).结论 肾癌患者CT检查中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近似于常规平扫,降低了辐射剂量.碘分布图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判断肾癌的血供和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作肺血管分期造影的可能性和评价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73例肺门区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两段对比剂注射,结合三个扫描程序作肺血管分期造影,根据肺动脉被侵犯的不同部位和程度分为三度。按盲法评价图像并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肺动脉分期造影成功的共68例(93.15%,68/73)。肺动脉I度侵犯者4例(5.88%,4/68),Ⅱ度侵犯者9例(13.23%,9/68),Ⅲ度侵犯者55例(80.88%,55/68)。I度者全部作肺叶切除;Ⅱ度与Ⅲ度者的肺叶切除率有显著性差异(x^2=64.03,P<0.005);Ⅲa度与Ⅲb度者的肺叶切除率也有显著性差异(x^2=68.69,P<0.005),Ⅲc度全部放弃手术。结论 多层螺旋CT作肺血管分期造影能更好地显示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的部位和程度,为选择外科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常规CT及螺旋CT扫描在肺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比观察常规CT与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CT表现特征。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134例,中心型肺癌56例,周围型肺癌78例。所有病例均经常规CT或螺旋CT扫描,观察其CT表现特征,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56例中心型肺癌中,病变发生于右侧支气管30例,左侧支气管26例;螺旋CT扫描对肺癌阻塞性改变及纵隔内大血管受侵情况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扫描,对病灶密度、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观察与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乙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临床怀疑为肺癌患者的^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种方法及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350例患者分别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手术治疗及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最后证实200例为肺癌患者。结果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分别为74.5%(149/200)、68.7%(103/150)、72.0%(252/350),97.5%(195/200)、42.7%(64/150)、74.0%(259/350)及62.5%(125/200)、28.7%(43/150)、48.0%(168/350)。三法联合应用为99.5%(199/200)、82.0%(123/150)、92.0%(322/350)。结论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各有其独特的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0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图像经AD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得到胃癌组织的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肿瘤最大径和厚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病灶的PS值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和肿瘤最大径均密切相关(P均〈0.05),而与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性别、患者年龄和肿瘤部位无关。同时,胃癌PS值与cT轴位图像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r=0.417,P〈0.05)和肿瘤最大径(r=0.557,P〈0.01)均呈线性相关,而与肿瘤厚度无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胃癌PS值对胃癌组织学类型(分化型/未分化型)和TNM分期(Ⅰa -Ⅲa/Ⅲb -Ⅳ)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9和0.78]。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胃癌血管通透性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12—1796—04  相似文献   

19.
小肠间质瘤CT表现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 回顾性观察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CT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x2检验.结果 肿瘤起源于空肠9例,回肠13例,十二指肠3例.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13例,浆膜下型10例.病理分型:高危12例,中危7例,低危5例,极低危1例.典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肠系膜脂肪受侵呈点索状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变化不大.小肠间质瘤以5 cm为界的大小、形态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危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 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