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因未使用新鲜标本交叉配血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45岁,M4,2007年10月11日~10月26日共输血5次,前4次均无输血反应。10月26日输血前未使用当天采集的新鲜标本而用之前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其结果相合;输血时发生了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0月28日,  相似文献   

2.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临床输血反应通常分成三类: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随着血型检验与交叉配血技术的改进,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大为减少,使用了一次性封闭式塑料采血器材后血液污染也十分少见.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常有发生.在省内也应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Rh弱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小青  焦伟  申卫东  朱春丽 《临床荟萃》2005,20(23):1364-1365
不同个体的输血,血型不合导致免疫性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中遇到的严重输血反应,最常见于ABO、Rh血型不合,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技术的完善是避免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现报道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临床输血中所遇到的Rh弱抗体引起的3例急性溶血性输血的血清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输血引起抗-E9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正> 因输血产生IgM抗-E引起配血不合以及因抗-E引起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例,我们曾有过报告.近年来文献中由抗-E引起输血后血红蛋白尿也屡可见到.抗-E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应引起注意.我院在近10年中共检出因输血引起的抗-E9例,部分病例选输了E抗原阴性血液,防止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5.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2011年6月,本院发现疑似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后经多项溶血试验检测排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以指导临床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十字会医院46 561例临床输血病例,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为准进行统计.结果 统计显示,输血不良反应41例,占总例数的0.09%.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主.输血不良反应随着年度用血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4例,18例,8例,1例.由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27例,14例.按症状体征分过敏反应38例,发热反应3例.结论 发生的输血反应中,非溶血性过敏和发热反应是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及其护理要点.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输血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输血,观察组则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结论: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护理人员易于掌握,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发生的原因和不规则抗体导致的输血反应.方法 2种谱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5 816名患者的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红细胞抗体吸收释放试验诊断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125例(其中5例为速发性输血反应).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抗-IgG+ C3d凝胶柱卡式法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试管法做输血前相容性配血试验用于分析临床输血反应的实验室原因.结果 120例迟发性输血反应中,由患者抗-E与供者E抗原阳性红细胞相容性配血假阴性导致输血反应的病例占94.4%,其次为抗-C和抗-e引起.患者红细胞同种免疫性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以抗-E为主,占68%,明显多于其他特异性抗体(P<0.05).用多种方法做输血配血相容性试验发现:在患者抗-E血清与供者E/e抗原配血反应中,单一方法均存在不符合与不确定性.结论 抗-E是输血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的主要因素.相当数量的E抗原和抗-E反应强度不一致的个体,显示存在E抗原变异体的多样性,也降低了交叉配血的准确性,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抗-Jkb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O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较为常见,由Kidd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白血病病人由抗-Jkb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病例简介患者白某,女,40岁,汉族,因患白血病曾多次输血,末次输血后产生输血反应,患者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实验室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探讨免疫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如何确保输血的免疫性安全。方法对医院实验室近10年共37例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血清学检查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评价,比较3种血型血清学方法的输血前检测在保证免疫性输血安全的作用。结果 37例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样本中因管理方面造成有6例,由于专业技术水平和方法学的原因共31例,辖区内全面推广输血前D抗原及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型血清学试验前后仅4例。1999~2004、2004~2009年这两个5年中,因不规则血型抗体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分别为27例(8.7%)和4例(12.9%)。结论加强输血前血型血清学的检测与管理是保障临床输血免疫性安全和输血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因输血不良反应尤其是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导致病人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卫生部相继颁布了《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4.19.5.4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卫生部已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年版)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输血科(血库)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输血治疗行为与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15 002例受血者发生64次输血反应的回顾性总结分析,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规范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08年1月~2012年6月输注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15 002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64例,发生率为0.4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3.75%.常用的血液成分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0.30%、0.43%和1.56%.95.12% (39/41)的过敏反应患者既往有输血史.结论 输血反应主要以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IgG抗-Le~a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由于血型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屡可见到,但IgG抗-Lea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较为少见.本院1名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输血时,发生了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后经检查证实由抗-Lea引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Rh血型鉴定     
目的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2 403例血型鉴定标本同时进行了Rh血型的鉴定.结果 Rh血型阴性者有9例,检出率为0.37%.结论 将Rh血型鉴定作为血型筛查的常规检验,对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ABO血型不合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上报,但我国目前尚未见较全面的输血不良反应统计报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VDA)报告。1976-1985年因输血死亡328例中,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182例(55.5%),其中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159例(48.8%),这159例中137例(41.8%)为ABO血型不合所致。为了较全面掌握ABO血型不合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现将本站血型室1995-2006年因ABO血型不合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统计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输血前血清不规则抗体效价低至测不出水平的患者输血所致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无法避免的,而输血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可能是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因此输血反应发生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近期我们工作中遇到1例男性患者因32年前输血1次,本次输血后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抗体效价达128,这是自2002年本室改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式配血法后发生在本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规则抗体在临床输血中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抗体筛选有利于及时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完全抗体,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血安全.对有输血史、妊娠史需要输血的患者应进行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18.
输血前检查的目的是选择用于受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输入的各种成分能在受者体内有效存活,无不良反应[1].尤其对于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应抽取新的样本作输血前检查,以免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报道1例因反复长期输血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严重贫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为采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117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年龄、发生时间、发热时的体温和伴随症状、输入血量与体温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期间,16例发生在输血完成后,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偏大的患者发热反应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迟。103例患者体温在38~39℃(占88.04%),14例超过39℃(占11.96%),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患者在体温、伴随畏寒人数、血氧饱和度降低人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发生 FNHTRs时已输入血量与患者的体温进行比较,输入血量<50 ml和输入>100 ml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早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的体温相对较高。结论 针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提出应加强输血前30 min和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输血者的观察和减慢输血速度,延长输血结束后的观察时间,尤其是老年患者,做好保暖、物理降温和症状护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同种免疫均可产生HLA抗体,HLA抗体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了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关系,提高输血疗效,我们对232例受血者中的106例受血者血清进行了HLA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