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具有阻碍血栓素A_2合成和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因此可预防各种血栓症。在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预防血栓、心肌梗塞发生以及动静脉血栓症的抗复发上已获很好的实效。由于妊娠中毒症的特征也是胎盘及母体多脏器形成血栓,因此用阿司匹林预防是可能的。最近有两份对预测将发生妊娠中毒症的孕妇,连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后获得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中毒症的病源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_2)与凝血黄素(TXA_2)产生的不平衡,即母体与胎盘中的PGI_2/TXA_2对比降低会引起妊娠中毒症。阿斯匹林的作用机制。阿斯匹林使环加氧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阻碍酶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有核的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再合成环加氧酶,但无核的血小板不能进行酶的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阿斯匹林预防妊娠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斯匹林预防妊娠高血压的作用。方法以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间妊娠高血压高危孕妇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小剂量阿斯匹林,并观察其妊高征、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妊高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组胎盘早剥2例,对照组无胎盘早剥;两组间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可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且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5.
小剂量阿斯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的作用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血栓形成与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这对调节因子的平衡失调密切相关。前列环素是血栓素A2的生理拮抗剂,其合成减少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虽然大剂量的阿斯匹林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花生四烯酸无法转变为环内过氧化物而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的释放,但同时也影响前列环素的生效。血栓素A2的生理功能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且收缩血管,而前列环素的作用则相反,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扩张血管。小剂量的阿斯匹林具有大量阿斯匹林相似的的抑制血栓素A2的作用,但对血栓素A2的生理性拮抗剂前列环素的影响不太明显,同时对胃肠道及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均明显小于大剂量,具有良好的防止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提高宫腔内授精妊娠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方法,探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提高宫腔内授精(IUI)妊娠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C/HMG/HCG方案促排卵,将行IUI的114例不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于月经第1~20d连续服用阿斯匹林,75mg/d;对照组57例,服用安慰剂。分别于排卵前1d和排卵后10d检测两组对象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及妊娠率。结果:两组妊娠率分别为24.6%和14%,子宫内膜呈三线征发生率分别为75.4%和50.8%,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I显著降低(P<0.01),子宫内膜明显增厚(P<0.01)。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可改善子宫内膜发育,提高IUI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8.
小剂量阿斯匹林在产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斯匹林是一种古老的药物,具有显著的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近年来,小剂量阿斯匹林在预防孕产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小剂量阿斯匹林在产科的应用进展及使用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阿斯匹林是一种古老的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具有显著的镇痛、解热、消炎及抗风湿作用。近年来,小剂量阿斯匹林在预防孕产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小剂量阿斯匹林在产科的应 相似文献
10.
11.
将98例具有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高危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自妊娠28周开始服药,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52例,6 ̄8周后停药,结果实验组IUGR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温玉琴 《广东医药学院学报》2014,(4):447-447
ZnT蛋白是激素分泌和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的重要物质,其结构与YiiP蛋白相似。YiiP蛋白具有防止细菌内锌积累作用。因此,研究YiiP蛋白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研制出改善ZnT蛋白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重要意义妊娠中毒症是产科的常见病,进展到最严重阶段即成为子癎,若处理不当,可招致产妇死亡。解放后,由于医疗和保健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子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各地区均有显著降低。如上海报道解放前子癎发生率占产科人数的1.2%,1960年下降为0.11%;死亡率解放前为46%,1960年下降到0.82%。虽然如此,仍然有由于在妊娠中毒症早期没有得到适 相似文献
14.
妊娠中毒症(简称妊毒症)为一严重产科并发症。其病因学说较多,但均不能圆满解释本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特别是移植免疫学的进展,学者们认为正常妊娠是唯一自然和成功的同种移植,并推测妊毒症可能是母亲对胎儿胎盘组织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所致的病态,提出了免疫病因学说。本文就有关研究与近期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朱绮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1)
妊娠中毒症的发病机理近年来认为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内凝血。1893年,Schmorl 首先描述妊娠中毒症患者肺内见滋养叶细胞;1953年,Mc-kay 观察到肾小球纤维旦白的沉着,相似Schwartz man 反应。过去曾证明,鼠需间断性静注内毒素两次,才能引起全身性Schwartman 氏反应。(病理变化类似 DI-C)而受孕鼠仅注射一次即有50%发生肾小 相似文献
16.
17.
<正> 阿司匹林(ASA)临床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初发现其具有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的作用后,应用更为广泛。尽管ASA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药物,即使是常规治疗剂量,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胃肝肾的毒性损害,有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抗血栓治疗的ASA,宜小剂量应用,这样不仅减少或消除长期服用而引起的副作用,更主要的是和大剂量一样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 相似文献
18.
正从妊娠初期开始,每位孕妇都要接受若干次血压测量,这就是为了预测和防治妊娠中毒症。此病多见于第一胎孕妇,它是严重危及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甚至生命的一种产科疾病。妊娠中毒症是因妊娠期高血压引起的,该病与孕妇子宫胎盘缺血、家族遗传因素、免疫学说、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液黏度的改变有关。妊娠期高血压,使身体各个器官,特别是脑、肾等重要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全身也会自下而上地浮肿起来。当肾脏受到 相似文献
19.
《上海医学》1978,(4)
我院于1973年接连遇到4例妊娠中毒症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鉴于病情演变不同一般,特报道于下,希引起注意。病例介绍例1.陆×女 30岁住院号37163 第三胎第二产,妊娠31周余,突发胸闷、气急、头晕,于1973年1月22日来院检查。当即测血压154/96毫米汞柱,浮肿 。尿常规:蛋白 ,透明管型0~1。诊断先兆子(?)入院。据述以往无高血压及肝、肾病史。住院后予以对症治疗。因食欲差作肝功能试验,谷丙转氦酶424单位,复查为240单位。巩膜无明显黄染,肝在剑突下2指,肋下刚及,质软,无压痛。数日后,谷丙转氨酶200~115单位,一分钟胆红素1.05~2.0毫克,总胆红质3.0~4.3毫克。巩膜黄染较前明显,且肝区有压痛,暂按“传染性肝炎”疑似病例处理而转入隔离病区观察。隔离期间,妊毒情况依旧,浮肿加重伴酸中毒。2月7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