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作者在1980年到1984年4年间,对以色列和欧洲7个地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诊断标准为:外周血象要具备以下3条中至少2条:(1)Hb≤100g/L,或Ht≤30%;(2)Plt≤50×10~9/L;(3)WBC≤3.5×10~9/L,或粒细胞≤1.5×10~9/L。骨髓组织学检查具备以下2点:(1)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全部造血细胞缺如或减少,或者由于红系灶性增生而致细胞增生正常,但一定有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减少;(2)无明显骨髓纤维化或肿瘤侵润。还应排除因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损伤造成的全血细胞减少。结果:8个地区4年间确诊再障168例,发病率为2.2/百万人/年,其中男性为2.1/百万人/年,女性为2.4/百万人/年。女性发  相似文献   

2.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100克/L、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贫),国内报告不多。现将我院6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育  沈志祥 《临床医学》1992,12(5):197-198
临床资料全血细胞减少患者(Hb<100g/L、WBC<4.0×10~9/L、BPC<100×10~9/L)83例,男34例,女49例,平均年龄37.43岁(12~87岁),该组患者最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AA)25例(30.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3例(27.71%)(Ⅰ型21例,Ⅱ及Ⅲ型各1例);急性白血病11例(11.25%),其中急淋1例,急非淋10例(M_32例、M_45例、M_51例,M_62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和脾功能亢进(脾亢)各5例(3.61%);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4例(4.83%);特发性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翠苹  张卫平 《临床荟萃》1995,10(3):105-106
全血细胞减少,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为了对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进一步了解,以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现将我院内科近10年来收治的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的标准:血红蛋白少于100g/L以下,白细胞低于4×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  相似文献   

5.
吕德晖 《临床医学》1995,15(6):15-16
全血细胞减少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这种血象异常虽常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但也可见于一些其它内科疾患,本文总结我院1987~1994年间收治的住院成人15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治疗前经实验室检查二次以上,Hb,WBC,Pt分别低于100g/L,4.0×10~9/L及100×10~9/L,同时做骨髓检查,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  相似文献   

6.
不同疾病低血小板样本阻抗法与手工法计数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引起的低血小板样本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时存在的差异。方法 将239例低血小板(<80×10~9/L样本,其中肝病73例、恶性肿瘤化疗后58例、血液病108例,分别采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再接仪器检测结果将不同疾病的血小板数分为<25×10~9/L、25~50×10~9/L、50~80×10~9/L三组,然后将两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当血小板数<25×10~9/L时,三类病仪器法均明显低于手工法(P<0.01);血小板数在25~50×10~9/L时,血液病样本两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样本仪器法仍明显低于手工法(P<0.05);血小板数在50~80×10~9/L时,三类疾病两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阻抗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对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样本应进行手工计数复检,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手工复检计数范围可放宽到<25×10~9/L的样本。  相似文献   

7.
中间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AA)诊断标准为:骨髓增生减低,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但尚未达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标准,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8×10~9/L,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ARC)<40×10~9/L。 作者回顾了1978年到1991年间12例儿童MAA的临床病程和转归,并与同期儿童SAA进行了比较。12例中男9例,女3例,诊断时中位年龄5.5岁(4月~18岁),9例病因不明,3例有肝炎病  相似文献   

8.
应用F-800血细胞计数仪,对52例疟疾患者的血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疟原虫感染可引起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减少.52例中有43例(82.7%)血小板低于正常,减少程度有所不同,有5例(9.6%)低于50 ×10~9/L,38例(73.1%)50×10~9~99×10~9/L.其原因可能是疟原虫侵害骨髓而致造血功能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亦可能是疟原虫对脾脏造成的病理性损害,致使脾脏对血小板的贮存减少,从而使外周血液中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9.
作者前瞻性随机研究31例急性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20例,急淋11例)在强诱导化疗后2~4周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期,输注少白细胞血液成分(16例)和标准血液成分,发生同种免疫,输血无效及血小板增加等指标。两组在性别、年龄、妊娠史或诊断无差别,均未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有输血史者未进入该研究。患者有出血或血小板计数在15~20×10~9/L 时给予血小板。AML M3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肝素,10000U/天。血小板输注量通常为8单位,少数情况为4单位。红细胞的制备:新鲜血单位经高速离心(6000g/4分钟)后,小心除去40ml 奶油层细胞,并将红细胞悬浮于100ml SAGM溶液中。这样制得的为标准红细胞,含白细胞1.0×10~9/单位;以上红细胞再经乙酸纤维滤器过滤即为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含白细胞0.1×10~6。血小板的制备用标准方法,每单位58ml,含白细胞0.1×10~9单位;少白细胞血小板为4单位血小板混合后经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1例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由于骨髓纤维化(髓纤)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女,16岁。1年来有厌食、体重减轻和脱发。2周来出现呼吸困难,鼻衄和牙龈出血。血红蛋白8g/dl、白细胞1.2×10~9/l、中性0.6×10~9/l、血小板50×10~9/l、网织红细胞23×10~9/l、Coombs直接试验(-)、血沉120mm/小时,怀疑再障入院。  相似文献   

11.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的三种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常见的几种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有 :AA、MDS、脾亢、MA、多毛细胞白血病、PNH等。这些疾病具有共同的特点 :在病程中都会出现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即RBC <4 .0× 10 12 /L(女性RBC <3.5× 10 12 /L)、WBC <4 .0×10 9/L、PLT <10 0× 10 9/L。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并不少见 ,常见于血液病 ,亦可见于其它系统的疾病 ,因涉及疾病甚多 ,其诊断难在病因学诊断或称原发病的诊断及原发病间的鉴别诊断。但是结合临床、血象、骨髓象几方面可以比较容易的区分开来 ,下…  相似文献   

12.
对7例T细胞性颗粒淋巴细胞增殖性疾患(TGLPD)相关的单纯红细胞再障(PRCA)进行了环磷酰胺(CTX)口服治疗,初始剂量100mg/d,两周后剂量减半用至淋巴细胞计数<1.0×10~9/L,并用TCR-β基因分析监测治疗反应。 病人与方法GLPD的诊断标准为末梢血颗粒淋巴细胞>2×10~9/L,病毒感染所致的一过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除外;PRCA按Dessypris等提出的标准诊断。疗效标准:血液学CR指血细胞计数完全正常,颗粒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溴代十六烷基三甲氨作溶血剂,观察了WBC在正常范围和增高时对Hb测定的影响。取WBC正常者43例,WBC在10~300×10~9/L42例,其中10~50×10~9/L 14例,50~100×10~9/L5例,100~200×10~9/L 12例,200~300×10~9/L 11例。共5组,均采耳血20μl,加入10ml Hb白细胞稀  相似文献   

14.
1例64岁男性患者于1989年10月因全血细胞减少及轻度脾肿大入院。患者于1979年曾因食蚕豆后出现溶血危象,诊断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每二次溶血危象发生于1989年,可能为病毒感染引起。其弟60岁亦有G6PD缺乏,于1989年夏季患毛细胞白血病。目前正行干扰素治疗。除G6PD缺乏外患者患有毛细胞白血病,其脾脏轻度肿大,血色素9.6g/dl(正常14—17.5g);白细胞绝对值2.5×10~9/L(正常3.7—9.6×10~0/L),其中杆状4.5%,中性分叶细胞4%。嗜酸性2.5%,嗜碱性1.%,单核为0,淋巴51%,浆细胞1%,毛细胞36%;血小板66000×10~9/L(正常150—400×  相似文献   

15.
20例患者均为1991年1月至1993年7月接受雄激素(达那唑或氟烃甲基睾丸素)治疗的低危MDS患者(原始细胞≤10%),且血小板数<50×10~9/L。其中,难治性贫血(RA)11例,难治性贫血伴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1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7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1例;15例有贫血,7例依赖输血,13例中性粒细胞数<1.5×10~9/L。从诊断到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中位数6个月(1~50个月),接受雄激素治  相似文献   

16.
高士学  侯清奎 《临床荟萃》1995,10(5):212-213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可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但有关白细胞计数与脑血管病近期预后关系的报道较少。本文对50例白细胞升高及50例白细胞正常的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病人均为我院1990~1994年住院病人,均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且经CT证实。根据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分为两组:甲组(白细胞升高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3.5岁;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20.2×10~9/L,平均13.1×10~9/L。乙组(白细胞正常组):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5~80岁,平均64.2岁;早期外周白细胞4.0~9.9×10~9/L,平均8.4×10~9/L。  相似文献   

17.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液中的3种有形成分均减少,即红细胞数减少(男<4.0×10~(12)/升,女<3.5×10~(12)/升),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男<120克/升,女<105克/升)、白细胞数<4×10~9/升、血小板数<100×10~9/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由于红细胞减  相似文献   

18.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于10岁、白细胞>50×10~9/L、T细胞型、伴各种染色体易位者对治疗效果不佳,常需在诱导缓解后增加化疗强度来改善预后,但仍有30%的病人最终复发。许多研究证实,7日治疗后病人周围血幼稚细胞≤1.0×10~9/L者比≥1.0×10~9/L者预后好。本研究应用对比的方法,对诱导缓解治疗不敏感的儿童高危型ALL在获得完全缓解后采用强化疗和标准化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病人与方法 在1136例新诊断的ALL病人中有311例符合诱导缓解期治疗不敏感者(即化疗7天骨髓幼稚细胞≥25%),在病人获得CR后分为标准组156例,男89例,女67例,1~9岁50例,10~15岁73例,>16岁33例,WBC<50×10~9/L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道100例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SLVL),并对其形态学、免疫学标记、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00例SLVL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35~91(中数70)岁,随访期6~203个月(中位40个月)。 结果 血液学特点:76例患者有脾肿大,经体检及CT未发现肝大及淋巴结肿大。Hb6~18g/dl,16例患者<10g/dl;血小板中位数181×10~9/L,15例患者<100×10~9/L;白细胞中位数3.5×10~9/L,5例<1×10~9/L;76例显示淋巴细胞绝对增多,4.3~150×10~9/L,24例  相似文献   

20.
本科自2004-10~2005-10共收治恶性实体瘤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80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6例,女34例;肝癌30例,乳腺癌18例,卵巢癌16例,前列腺癌9例,结肠癌5例,骨肉瘤2例,平均48(26~78)岁。72例既往曾接受过化疗或放疗,8例为首次化疗。骨髓抑制程度均为Ⅳ度,即为血常规中W BC≤0.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PLT≤25×109/L。化疗方案均为国内常用的标准方案。1.2方法化疗后患者W BC有不同程度减少,ANC 7~14 d降至最低[1],当W BC≤0.5×109/L,ANC≤0.5×109/L,P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