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34例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股骨近端内固定(PFNA)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显性失血少、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实行PFNA手术治疗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进行一般护理、功能训练等指导。结果:48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无1例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随访6~18个月,均恢复行走功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减轻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因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年龄60岁,行PFNA-Ⅱ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共获得资料完整者3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65~84岁,平均70.2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l型8例,Ⅳ型19例,Ⅴ型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下地行走时间、去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9.2个月。手术时间为60~80min,平均69.5min;术中出血量为90~150mL,平均126.2mL;住院天数为7~13d,平均9.8d;下地时间为4~9周,平均6.2周;去拐时间为5~11周,平均7.3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1.3周;至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再骨折等;根据Harris评分,优15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91.4%。结论 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再手术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收治8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2~85岁,平均68. 8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道路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0例,III型20例。置换术组40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84岁,平均68. 7岁;致伤原因:摔伤30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1例,III型19例。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于置换术组(P <0. 05)。PFN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 00%)低于置换术组(22. 50%,P <0. 05);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 50%)高于置换术组(75. 00%,P <0. 05);PFNA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84. 24±8. 61)分高于置换术组(79. 48±6. 32)分(P <0. 05)。结论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小,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采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统计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总结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 ,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印度新德里某医院骨科急症患者中 1 8是转子间骨折。美国每年有 2 5万股骨上端骨折患者 ,费用达 87亿元 ,占用其医院床位的 30 % ,其中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又略高于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因其接触面大 ,血供丰富 ,骨不连少见 ,也不会发生股骨头坏死。但对于稳定性甚差的粉碎性骨折 ,常因骨质压缩而使内固定失效 ,出现肢体短缩、髋内翻和外旋畸形 ,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又因常伴有严重的内科疾患 ,有的伤前即已卧床不起 ,早期死亡率较高 ,至今仍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老年人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围术期失血量、骨折愈合速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TXA组和PFNA组,每组28例。PFNA组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2.73岁。PFNA+TXA组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60~85岁,平均71.25岁。PFNA组患者应用PFNA治疗,PFNA+TXA组患者在PFNA基础上加用TXA辅助治疗,术前15min静脉注射TXA25mg/kg,术后将TXA15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24h内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量、骨折愈合速度、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TXA组患者术后第3天Hb高于PFNA组[(97.18±13.27)g/dLvs.(90.42±12.65)g/dL],围术期总失血量(1370.87±853.21)mL、总输血量(2.15±1.96)U明显低于PFNA组(1904.57±986.84)mL、(3.38±2.18)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TXA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11.29±5.26)周和骨折愈合时间(17.87±8.23)周比PFNA组短(13.43±7.62)周、(20.54±9.82)周,Harris评分(87.14±10.95)分高于PFNA组(80.38±1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TX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3.57%明显低于PFNA组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XA辅助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总输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笔者医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26例,年龄65~93岁,平均82.5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40例,Ⅱ型103例,Ⅲ型133例,Ⅳ型89例,Ⅴ型61例;合并其他疾病369例。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采取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观察手术操作要点、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5~65min,出血量350~450m L;术后3例因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放弃治疗,无切口感染,术后12个月随访生存385例,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已愈合,2例股骨颈联合螺钉部分切出,无退钉及断钉等现象,术后12个月时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优116例(30.1%),良221例(57.4%),差48例(12.5%),优良率87.5%。结论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者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联合锁定钉把持力良好、术后股骨颈螺钉松动及切出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9.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采用动力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和人工股骨头置换3种手术方法治疗的6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1例死亡,其余患者伤121均顺利愈合出院,6个月时内固定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可较自由地活动。其中动力髋螺钉组31例,1例术后1h死于急性肺梗塞,5例出现轻度的骨折端嵌压,9例伴有轻度的髋部疼痛。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5例,4例有轻度~中度的髋内翻,5例出现轻度髋部疼痛。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0例,2例出现轻度髋部疼痛和跛行。结论:以上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条件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的年龄、受伤前活动能力、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及局部骨质条件,结合各种手术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选择其一,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其在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根防腐(10%的甲醛溶液浸泡)股骨标本并随机分配到A、B、C三组中,A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1.1骨折组,B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2.2骨折组,C组为正常无骨折股骨组;每组各5个标本,在力学测试机上测试轴向压缩、扭转、破坏实验。结果三组的轴向刚度、屈服载荷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同时也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扭转刚度比较,C组仍好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其生物力学性能仍不如正常股骨,在固定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以达到坚强内固定和早期活动所需要的生物力学要求,但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宜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1例,并经3~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未出现并发症,髋关节功能优良.  相似文献   

12.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PFNA创伤小,固定可靠,特别对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更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状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诊的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按照微型营养评价法评分分为对照组(营养良好)、研究1组(潜在营养不良)、研究2组(营养不良),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70~90岁,平均77.1岁;研究1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71~90岁,平均79.0岁;研究2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70~91岁,平均78.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进行治疗,记录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学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A)、淋巴细胞百分比(TL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红蛋白(Hb)],采用面积法检测血液浸润面积进而检测患者失血量,并计算高、低隐性失血量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学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研究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术后,3组患者的血清指标均有所下降,而研究2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明显低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高隐性失血量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术后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3组高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TP、ALB、PA、TRA、TLP、TLC、Hb等血清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而高隐性失血组患者下降较为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隐性失血组患者的各指标明显低于低隐性失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失血量以及高隐性失血率逐渐增多,其中TP、ALB等血清学指标可以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隐性失血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9-01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4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完整临床资料。结果:骨折处均顺利愈合,无切口感染、退钉、髋内翻畸形发生。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1.7%。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通过3枚近端锁定松质骨拉力螺钉,将股骨头颈与股骨上端采用多点固定,可有效控制近端旋转,建立股骨上端支架结构,术中无需预弯钢板,直视下复位较容易,安放方便。尤其对于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锁定螺钉固定有效降低了术后退钉、髋关节内翻、颈干角丢失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250例IFF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组(n=137)、Gamma3髓内钉(TGN)组(n=35)、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IN)组(n=38)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组(n=40)。记录4组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情况,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IN组与PFLP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PFNA-Ⅱ组,PFNA-Ⅱ组与TGN组的术中出血量均低于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住院总天数、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LP组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与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和手术方式为影响HHS与FRS评分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年龄分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4组患者在82~99岁阶段的HHS和F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FF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髓内固定比髓外固定更有利于髋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THA)或内固定翻修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7月,采用THA或内固定翻修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平均60.8岁;首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4~16周,平均7.5周。20例行THA,5例行内固定翻修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结果 25例中仅2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85.6±9.2),较术前(33.4±12.5)显著提高(t=16.81,P0.05),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指数为(87.4±7.4)较术前(65.2±10.2)显著提高(t=8.40,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为(4.0±2.2),较术前(7.4±2.5)显著降低(t=5.11,P0.05)。结论 THA或行内固定翻修是PFNA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104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置换组 (52 例) 和固定组 (52 例), 置换组患者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 固定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髋关节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固定组 (t = 5.545、5.150, P 均<0.001), 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固定组无明显差异 (t = 1.933、1.619, P= 0.056、0.109)。术后 12 个月, 置换组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 80.77%, 明显高于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 61.54% (χ2 = 4.685, P= 0.030); 置换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 36 ( SF-36) 中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固定组 ( t = 3.062、2.868、3.028、3.440, P =0.003、0.005、0.003、0.001)。置换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77%, 明显低于固定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21.15% (χ2 = 5.283, P= 0.022)。结论 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相比,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虽会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 延长手术时间, 但能够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Ⅱ,PFNA-Ⅱ)和第三代Gamma钉( 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 ,TG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97例;年龄35~82岁,平均(63.4±14.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6例。对照组患者以TGN治疗,观察组患者以PFNA-Ⅱ治疗。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手术临床指标、术后功能评分和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PFNA-Ⅱ组手术用时(59.4±19.7)min、透视次数(18.6±2.4)次、出血量(152.3±109.4) ml都显著性低于TGN组的(76.8±23.8)min、(22.4±2.7)次、(188.4±128.5)ml,P<0.05; PFNA-Ⅱ组切口长度为(7.4±2.2)cm与TGN组的(6.7±2.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Ⅱ组骨折愈合时间(11.8±2.6)周和髋关节功能评分(85.3±13.9)分与TGN组的(12.6±2.5)周、(83.7±1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均未出现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于TGN手术,PFNA-Ⅱ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明显减少,但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功能评分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仰卧"剪刀"体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63~81岁,平均69.81岁。根据手术体位分为仰卧"剪刀"体位组(剪刀位组)和仰卧单腿截石位组(截石位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和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及术后3、6、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5个月,平均16.75个月;剪刀位组切口长度(4.89±2.15)cm、住院时间(8.35±1.92)d、骨折愈合时间(9.80±1.63)周,术后3、6、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与截石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剪刀位组手术时间(37.92±6.91)min、出血量(102.81±9.09)mL、透视次数(10.22±3.03)少于截石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刀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截石位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剪刀"体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66例股骨骨质疏松性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分别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和PFNA内固定3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60±16)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00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6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平均住院费用(38846±5329.6)元。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79±13)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14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32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5例,良6例,差4例;优良率88.6%,平均住院费用(36126±6316.6)元。手术时间、平均负重时间、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两种方式均能很好地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股骨头在术后髋部疼痛缓解、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