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木塞支撑加张口锻炼预防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作用.方法:83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放疗开始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木塞支撑加有一定强度的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41例没有规定张口强度,仅行一般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以后的每3-6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观察门齿距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47±0.94) cm、(1.16±0.83) cm ,(P<0.01).结论:在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同时,行木塞支撑加张口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放疗所致的张口困难.  相似文献   

2.
张口功能锻炼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张口功能锻炼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 根据85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功能锻炼执行情况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指导组在放疗开始后即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按一定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张口功能锻炼;对照组在无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完成张口功能锻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19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 指导组放疗后张口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 .6 7±0 .6 5 )、(1.6 2±0 .79)cm(P <0 .0 1)。结论 张口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良好的指导和监督对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简易功能锻炼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张口锻炼对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选取54例常规放疗的首诊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在首次放疗即根据既定的张口锻炼时间和强度长期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张口锻炼未做具体时间和强度规定.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12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 研究组放疗后门齿间距缩小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张口锻炼可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的程度及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软木塞加口香糖法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5月至2001年1月对在我科住院首程放疗的鼻咽癌患者8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放疗后发生张口困难的32例鼻咽癌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际状况制定护理方案,强化在心理护理、张口锻炼、饮食护理、睡眠护理等方面护理。结果极大地解除了鼻咽癌患者张口困难所带来的痛苦与不适,使患者顺利通过了放射治疗。结论循证护理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为发生于鼻咽黏膜的恶性肿瘤。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为高发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大多为中年人,亦有青少年患病者。鼻咽癌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进食腌制食物和居住于空气污染的环境等有关。为什么鼻咽癌的治疗是以放疗为主?1鼻咽癌大多数属低分化鳞癌,恶性程度高,易向鼻咽周围组织侵犯和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不易切除干净。2由于鼻咽癌95%属低分化鳞癌,对放射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放疗又易把鼻咽癌原发病灶和颈部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照射野区域内,可以减少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83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调强放疗组(131例)和常规放疗组(252例),分别接受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结果调强放疗组1、3、5 a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0%、93.1%、91.6%,1、3、5 a生存率分别为98.5%、87.8%、74.8%;常规放疗组分别为97.6%、82.9%、78.2%和95.2%、71.4%、61.5%,其中调强放疗组3、5 a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P<0.05)。调强放疗组口干、张口受限、听力下降、颈部组织纤维化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放疗组( P<0.05)。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最大限度提高鼻咽癌的肿瘤控制率和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从而改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旋转容积调强技术(RapidArc )和固定野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治疗鼻咽癌剂量学方面的差异,探索不同T 分期从何种技术获益最大。方法:选取60例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按鼻咽癌2008分期T 1~2期20例,T 3 期20例,T 4 期20例。使用瓦里安公司Eclipse 系统,每例患者分别制定RapidArc 和固定野IMRT 计划,比较两者靶区覆盖、危机器官剂量、跳数和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IMRT 和RapidArc 均能满足临床要求,靶区剂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匀性和适形性相当。按T 分期分层比较,T 4 期患者RapidArc 组PGTV、PTV 1、PTV 2 的靶区剂量较高(P < 0.05),PGTV 均匀指数较好(P = 0.059)。 RapidArc 组视神经、晶体、颞叶、腮腺V 20、喉、颞颌关节受照剂量均较低(P < 0.05)。 按T 分期分层比较,脑干剂量T 1~2 期、T 3 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 4 期患者脑干D 1% 、Dmax剂量RapidArc 组较IMRT 组低(P < 0.05)。RapidArc 和IMRT 相比,治疗跳数节省65% ,治疗时间节省63% 。结论:RapidArc 和9 野IMRT 治疗鼻咽癌均可满足临床要求,Rap?idArc 可明显降低正常器官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跳数。对局部早、中期(T 1~3 期)患者,两者有相似的靶区剂量分布,但对局部晚期(T 4 期)患者,RapidArc 更具有将高剂量区集中在靶区而减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各个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30例初治鼻咽癌进行调强放疗,将鼻咽和颈部的靶体积勾画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70、66、60、60Gy/30F,鼻咽和上颈部靶体积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靶体积采用下颈前野常规照射。研究GTV、CTV的最大、最小、平均剂量和颞叶、脑干、脊髓、视神经、晶体、眼球的最大受照剂量及腮腺、颞下颌关节的50%体积受照剂量。结果 GTVnx的最大、最小、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9.2、59.5、71.9Gy, GTVnd的最大、最小、平均剂量分别为77.1、63.6、72.1Gy,CTV1、CTV2的最小剂量分别为47.6、49.7Gy,颞叶、脑干、脊髓、视神经、晶体、眼球的最大受照剂量及腮腺、颞下颌关节的50%体积受照剂量63.2、48.6、44.7、59.3、6.9、25.9Gy和34.0、36.3Gy。结论 调强放疗可以使各个靶区得到足够的、均匀的剂量分布,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要注意CTV的低剂量区。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布优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调强放疗1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 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初治患者118例,按2008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29例,Ⅲ期45例,Ⅳ期39例;均予调强放疗,总剂量71.9~74.3Gy,每次2.28~2.34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93.2%和88.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2.9%、41.5%、30.5%、1.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Ⅰ级31.4%,Ⅱ级7.6%,Ⅲ级3.4%。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虽然肿瘤靶区剂量高,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故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非共面调强放疗计划与共面调强放疗计划的比较,探讨非共面调强放疗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选择20例经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为鼻咽癌患者,其中10例有颅底侵犯,10例无颅底侵犯,采用CMS逆向调强计划系统分别设计非共面调强计划(5个共面野和2个非共面野)和共面调强计划(7野共面),同一患者两个治疗计划采取相同的物理目标函数。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覆盖度、靶区适形度、机器跳数、子野数目等物理参数作为计划评价指标。结果 对于剂量不均匀度、适形指数,非共面野调强均要好于共面野。对于有颅底侵犯的病例,眼球、晶体受量非共面野调强要明显低于共面野,其他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别。对于无颅底侵犯病例,非共面野正常组织的受量无优势,反而可能增加眼球的受量。非共面调强和共面调强在子野数目和机器跳数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共面调强放疗计划相比,非共面调强计划并未延长治疗时间。结论 非共面射野在调强放疗计划可以改善剂量分布,提高计划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49例复发鼻咽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评价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对复发性鼻咽癌的疗效、放射反应以及对肿瘤的控制。方法 49例鼻咽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KPS≥80)均采用全程IMRT,其中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3例患者(N12例,N3l例)在IMRT后,给予PDD 5-Fu方案5~6个疗程化疗。结果 治疗计划结果显示,覆盖鼻咽GTV D95的平均剂量为68.09Gy,GTV V95的平均体积为98.46%,靶区内GTV、CTV1和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1.40Gy、63.63Gy和59.81Gy。4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3~16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100%,IMRT结束时有3例(6.1%)出现局部残留,14例(28.6%)出现鼻咽腔黏膜坏死。结论 IMRT能有利覆盖肿瘤靶区而使邻近敏感器官获得有效分隔,对复发性鼻咽癌的再程放疗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的鼻咽局部IMRT治疗对于复发性鼻咽癌容易导致鼻咽黏膜坏死,故应适当减少GTV的处方剂量以60~65Gv为宜。  相似文献   

14.
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鼻咽癌调强放疗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评价局部复发鼻咽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结果和预后因素.方法共132例进入分析,其中男104例,女28例,中位年龄44.5岁(21~73岁).全组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6~184个月).依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再进行临床分期,Ⅰ、Ⅱ、Ⅲ、Ⅳa期分别为5、14、29、84例,其中T1、T2、T3、T4期各7、14、30、81例.22例同时伴有颈淋巴结复发.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处方剂量60~70Gy,分次剂量1.94~2.80Gy.60例接受了2~6个疗程的化疗.结果GTV中位体积为39.5 cm3(0.8~158.9 cm3),治疗计划显示平均D95和V95分别达66.9Gy和98.3%,平均剂量和分次剂量均值分别为69.8、2.32Gy.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47个月).1、2、3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6.4%、88.4%、85.3%和65.9%、49.6%、41.6%.11例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47例治疗后出现鼻咽坏死或大出血,死亡57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次剂量(P=0.016)和GTV体积(P=0.009)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IMRT可提高复发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次剂量和GTV体积为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鼻咽癌治疗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为鼻咽坏死和大出血.  相似文献   

15.
122例鼻咽癌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患者中,Ⅰ期11例,Ⅱ期34例,Ⅲ期62例,Ⅳa期15例。调强放疗计划与实施由PEACOCK系统完成。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8Gy分30次;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0—66Gy分30次;临床靶体积1(CTV1)60Gy分30次;临床靶体积2(CTV2)54Gy分30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局部或区域控制率计算,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6~46个月)。全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2%、91.4%、85.1%,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9%、88.6%和85.6%,局部和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6.5%、93.2%、93.2%。T晚期(T3+T4期)与T早期(T1+T2期)的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P=0.148)。颈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的区域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0,P=0.094),但其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8,P=0.004)。在治疗失败的17例中,局部和区域失败各占17.6%,远处转移占70.6%。结论单纯根治性调强适形放疗提高了初治特别是T晚期和颈淋巴结阳性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和区域控制。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远处转移,其发生率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对鼻咽癌的疗效以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毒性反应。方法对38例鼻咽癌初治患者大体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给予SMART,2.5Gy/次,共28次,总量70Gy。亚临床灶和预防照射区接受常规照射,2.0Gy/次,共28次,总量56Gy。均照射1次/d,5次/周,总治疗时间为38d。腮腺功能测定采用99mTc核素显像法,采用摄取指数(UI)和分泌指数(EI)验证SMART对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临床靶体积(CTV)的D95为53.8Gy,平均剂量57.0Gy,95%等剂量线(54Gy)可以覆盖98%的CTV。大体肿瘤体积(GTV)的D95为64.5Gy,平均剂量67.2Gy,90%等剂量线(63Gy)覆盖98%~99%的GTV。健侧腮腺的平均剂量为23Gy,实际腮腺功能测定显示健侧腮腺功能变化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患侧腮腺的UI、EI疗后比疗前分别下降43.6%和26.3%(P<0.05)。全组患者黏膜和咽部反应较重,但未发生严重的4级不良反应。治疗结束3个月后,完全缓解率为89.5%(34/38),有效率为100%(38/38),1年生存率为100%。结论SMART技术无论在早期或晚期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早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0例早期鼻咽癌患者,鼻咽部和上颈部淋巴引流区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淋巴引流区采用颈前野常规照射.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8Gy-74Gy,颈部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64Gy-70Gy,临床靶体积(CTV1)处方剂量 60Gy-64Gy,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 50Gy-54Gy,分30-34次进行照射.对于淋巴结分期为N1的患者,结合淋巴结的情况行诱导化疗和(或)同期化疗2-4周期,N0患者行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结果: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D95平均剂量为74.5Gy,GTVnx V95平均体积99.6%,脊髓D1cc平均剂量41.5Gy,脑干D3平均剂量50.3Gy,左腮腺D50平均剂量32.8Gy,右腮腺D50平均剂量31.4Gy,左颞叶D10平均剂量45.5Gy,右颞叶D10平均剂量45.2Gy,均低于限制剂量.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4-45个月).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为100%.最严重的急性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1-3级分别有 63.3%,30%,和6.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Ⅰ度33.3%,Ⅱ度3.7%).结论:IMRT对初治早期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30例早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早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0例早期鼻咽癌患者,鼻咽部和上颈部淋巴引流区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淋巴引流区采用颈前野常规照射。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8Gy-74Gy,颈部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64Gy-70Gy,临床靶体积(CTV1)处方剂量60Gy-64Gy,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50Gy-54Gy,分30-34次进行照射。对于淋巴结分期为N1的患者,结合淋巴结的情况行诱导化疗和(或)同期化疗2-4周期,N0患者行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结果: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D95平均剂量为74.5Gy,GTVnx V95平均体积99.6%,脊髓D1cc平均剂量41.5Gy,脑干D3平均剂量50.3Gy,左腮腺D50平均剂量32.8Gy,右腮腺D50平均剂量31.4Gy,左颞叶D10平均剂量45.5Gy,右颞叶D10平均剂量45.2Gy,均低于限制剂量。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4-45个月)。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为100%。最严重的急性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1-3级分别有63.3%,30%,和6.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Ⅰ度33.3%,Ⅱ度3.7%)。结论:IMRT对初治早期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ECLIPSE计划系统对局部晚期喉癌适形放疗(3DCRT)和逆向调强适形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6例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喉癌患者,用ECLIPSE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3D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ax和Dmean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 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中,GTV和GTVnd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和某些正常组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局部晚期喉癌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3D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3D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