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分类的卒中。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在我国居死亡原因之首。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7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障碍[1]。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卒中解剖部位、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等有一定关系[2]。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常见卒中类型,是指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数据统计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60%~7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等特点[2],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3]。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血管等治疗,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属全球高致残性疾病,在我国神经系统疾中预后差[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逐步升高,我国的卒中负担将进一步加剧。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患者的87%[2]。目前治疗方案包括抗凝、调脂、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情,但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案,遗留多种后遗症,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3]。研究显示针刺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以及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起病急,进展迅速,同时致死率、致残率高。脑卒中主要发病原因是脑部血管破裂或者形成阻塞从而引起血液无法进入大脑,使得脑组织形成损伤[1],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相似文献   

5.
<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血流供应恢复后出现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损伤的病理过程[1]。目前阻断脑卒中向CIRI进展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2],寻找阻断或治疗CIRI的有效药物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3]。中医学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名,按照CIRI临床症候表现,认为其属于缺血性中风的范畴,证属本虚标实[4]。急性期以风火、痰热、血瘀等实证为主,多治以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清热通腑和活血化瘀;恢复期、后遗症期则以气阴两伤、脾肾亏虚等虚证为主,常治以益气滋阴、补益脾肾之法[5]。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患病率等特点[1],常伴随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脑卒中后失眠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7%~59%[2]。笔者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脑卒中后失眠3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1例均来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门诊的气滞血瘀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6~75 (59±9)岁;  相似文献   

7.
<正>中风又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目前临床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多发性脑血管疾病[1]。便秘是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患者便秘的发病率约为30%~60%[2]。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的一类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升高,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痉挛性抽搐、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2]。肌痉挛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内支配运动的神经中枢受损,对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减弱,使肢体肌群协调失衡,导致肌张力增高[3]。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针灸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缓解痉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后循环缺血既往被定义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已普遍用前者取代,有文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由后循环缺血引发的病例占比约20%[1],其以头晕、视物旋转等为主要症状,也将这种眩晕症状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比前循环来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更高的风险[1]。西医根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特点主要采用血管扩张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针对性治疗,但疗效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疗效局限[2]。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可达34. 2%[1],仅次于卒中后抑郁[2],但在脑卒中急性期,焦虑较抑郁更为普遍[3]。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存在不良反应较大、疗程较长、停药难等问题,而心理疗法需要长期良好的依从性,且治疗费用昂贵。针灸治疗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具有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会继发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肺部感染[1]。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2%[2]。脑卒中继发肺部感染不仅会造成患者呼吸功能障碍,还会影响患者脑卒中康复治疗功能效果[3]。目前临床上针对肺部感染仍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处于脑卒中康复期的人群大多高龄、免疫力低下,合并糖尿病等,导致抗菌药物疗程偏长,且疗效不甚理想。这成为临床治疗难题。我们采用免疫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继发肺部感染,以期在卒中后继发肺部感染治疗上作出指导,目前已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指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高经济负担特点[1]。数据统计全球2019年疾病负担中低收入国家脑卒中相关死亡率是高收入国家的3.6 倍,且呈现低龄化趋势[2]。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后遗症在临床上依旧常见,约65%~80%卒中患者会出现上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斑块形成与破裂是导致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事件的主要病理机制。随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为代表的风险因素得到控制,斑块侵蚀机制逐渐受到关注[1]。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是AS斑块侵蚀性病变的特征之一[2]。近年来研究发现,NETs通过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脑梗死属又称缺血性卒中,为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以老年人群多发。脑梗死后偏瘫是其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该病患者因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致使神经元凋亡坏死而产生神经功能缺损,进而致使患者肢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15.
<正>缺血性脑卒中属临床常见病,发病占脑卒中60%~80%,发病日渐增长、易致残甚至致死[1]。在脑卒中患者中有较高风险会并发认知功能障碍,且与发病时间及梗死面积呈正比[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心理负担。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早评估认知功能且早期采取治疗措施非常必要。本研究观察"双固一通"针刺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卒中伴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又称"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1]。调查显示,卒中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首要的致残原因[2]。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0~20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且发病率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其中6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3-4],最为常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等[1]。腹腔镜切除阑尾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案,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2];但术后肠蠕动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排气不畅、腹胀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3]。因此,尽早恢复肠功能对阑尾炎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数据显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1-2]。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卒中,主要治疗方式仍是有限时间窗内的溶栓和(或)取栓[3],以期实现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但随着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反而会加重组织损伤。其具体的损伤机制尚未明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级联反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脑梗死,又名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卒中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我国卒中疾病负担有增长的态势[1]。尽管现代医学发展,为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带来了福音,溶栓治疗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良好,但对于大多数错过时间窗的就诊患者而言,  相似文献   

20.
<正>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好发于发病后1~3个月[1],早期主要表现为肩、手、腕部关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晚期则出现皮肤和肌肉萎缩[2]。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患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康复、药物以及手术等,虽有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