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末做什么?黄金周怎么过?这是很多忙碌的都市人在工作周结束的时候都要考虑的问题。原本是休息放松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可不少人的休假是在透支身体和放纵消费,好像这样才是休息。不少人由于惯性,常常从工作的快车道一下子又驶入了生活的快车道,从忙着开会转向忙着消费,从一个忙碌转入了另一个忙碌,以至于很多人休息结束重新工  相似文献   

2.
正自孩童开始,父母应常和他们对话,让孩子懂得表达、沟通与讨论,懂得和谐专注地应对。但是,我看到生活中,多数的亲子互动,大人的回应,常不是双向对话,只是想责备、说教,或者忽略孩子的意见。大人会这么做,可能囿于自身的忙碌、事业压力或私人情绪,无法多关照孩子;或大人自小在权威教条下的环境成长,之后也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应对,等等。凡此种种,孩子长期接受这样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做错了事,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大声斥责,抑或打骂,让孩子在父母的愤怒中体会到,惹父母生气,后果十分严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给我取了一个外号—"愤怒爸爸"。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绰号,是因为我时常对女儿发怒。比如,辅导孩子作业时,稍有不如意,我  相似文献   

4.
因为我爱他,所以才……"这是一个在一个月内用皮带抽打儿子两次的父亲说的话,他说,"自己的儿子我能不心疼?我对他的生活关怀得无微不至,自己省吃俭用给他交一个月几千元的学费,可他居然对我撒谎。"因为爱孩子,我们可以任意娇惯,纵容;因为爱孩子,我们可以任意责罚,不计后果;因为爱孩子,我们甚至可以限制他的自由。生活中有太多人以"爱"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情不自禁地做出许多不理性的事。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10个月的时候,因为妈妈常常出差,所以我就被送到姥姥家里。我第一声妈妈是对着姥姥喊的。在姥姥家里长到七岁,我才回到父母身边。那时候,我是一个极度自卑的孩子,因为我听到过大人这样评价:"这孩子是个笨孩子,她没有别的孩子那么机灵又聪明。"我心里特别难过。虽然后来我回到妈妈身边了,妈妈对我很好,我却觉得她就像个陌生人,从而不肯亲近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职场宝妈,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工作与陪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同时,身为一名"爱自由"的80后独生子女,自己的生活也随着宝宝的到来失去了独立的自我空间与时间.由于角色的转变,家庭的重心自然地向孩子倾斜,生活的主题更多地关乎"育儿".对此,身边的朋友也有同感,"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有些愧疚""每天连轴转,没有自...  相似文献   

7.
胡萍 《校园心理》2005,3(7):36-38
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渴望自己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也有无数的人在身体力行,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理所当然的,也有无数的人成功了,富有了。然而,就在他们富有和成功之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峻和复杂是他们用尽自己所有的经济智慧和致富思路也无法解决的,他们说:“我还需要为什么活着?”“我现在贫穷得只剩下钱了。”很多人说他们这是“做作”,是“标榜”,是“炫耀”。真是这样的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秀”?为什么他们的话语这样无奈?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被人理解的心迹?有一种很常见的媒体评论: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再神圣了,大学生们也不再纯洁了,女大学生坐台傍大款,男大学生投机发大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他们变得过于强调物质。是这样的吗?那再看看大学校园里,“郁闷”声一片。再问“郁闷?你们这么随心所欲还郁闷什么呀?”他们愕然,“我们做什么了?”“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真的那样做了?”“那我们又该做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按一种模式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我要比别人更优秀,我的生活要比别人的更美好。我们在这种模式中低着头机械地生活,不能有任何的停顿,一旦停顿,我们就会茫然和困惑,毕竟,我们是会思想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活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己,也许是没有时间考虑,甚至人们不敢让自己的生活停顿,因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害怕面对这些问题,更不愿意陷入这些问题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感受富足带来的羡慕眼光,却无法体会真正“如我所愿”的人生快感。下面文章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美丽、文静、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她从小听话、不爱吵闹、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在重点学校学习,考上大学,她也在按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按理说,她应该是满足的,也应该是成功的,但她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更多地是艰难、压抑和沉闷。一次又一次她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又该怎么办?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她不断地探索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各种渠道,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无助,最终,她认识了自己,她轻松地说,“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她走出了心灵的困境,获得了自由和平衡。也许你的内心也是虚弱的,但这不全是你的过错,但如果你不愿认识自己,面对自己,那你就是懦弱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是鲁莽的,是不负责的。所以,勇敢面对,清醒面对,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给自己机会真正生活的人,这是每一个希望自己人生完整、轻松、真实的人需要走出的第一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离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于是产生了不少单亲家庭。在大多数单亲家庭,孩子跟随母亲一起生活的情况居多。随着中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数量多了,女性在离婚后自己带着孩子生活的情形也随之多起来。这样的母亲被称为独身妈妈。作为一个独身妈妈,不仅要一个人面对离婚后的伤痕,孤独地进行自我修复;还要担起养育孩子的重大责任,这是艰难而辛苦的。在育儿过程中,独身妈妈难免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应该如何调控呢?  相似文献   

9.
正Q老师:您好!在外人眼中,我算是人生赢家了,我有体面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爱我的妻子,共同育有一儿一女。但是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莫名就感觉到和爱人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虽然我们之间很有默契地呈现出"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家里很多事情我都不操心,包括家里需要什么生活用品,孩子穿什么衣服,孩  相似文献   

10.
正一10多年了,我的事业逐渐好转、顺畅。经常有朋友问我,我这样一路走来,从灰暗走到灿烂,从单薄走到丰硕,是否有能量的源头。我点头,我的大脑里立刻想起我的外婆和妈妈,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经常想起她们,尤其在难以坚持的时候。我的外婆原本是大家闺秀,10个兄弟姐妹中她是最小的孩子,集  相似文献   

11.
案头上一封来信中有这样几句话: “我夫妻恩爱、孝敬公婆、身体健康、在工作上年年先进受表扬,我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孩子呢?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 像这样的来信,我收到的太多了。 我从1975年开始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方面的工作,迄今已二十多年了。1986年办了一所对智力落后幼儿的教育训练幼儿园,接触过许许多多有智力落后孩子的家长,有不少还成为亲密的朋友,他们愿意向我倾吐心中的苦闷。我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也常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正视人生。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世纪初,充满传奇色彩的瑞典老人斯坦利·库尔茨去世了,他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句墓志铭: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是一个对沙漠探险情有独钟的瑞典医生。年轻时,曾试图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在沙漠腹地,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满载着水和食物的驼群消失了,死亡的恐惧笼罩在他的周围。绝望的那一刻,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发现,他还有一个苹果。他从绝望中清醒过  相似文献   

13.
blue 《校园心理》2005,3(8):32-32
孩子都会长大。当这几个字.在我黑暗的龟脑屏幕上依次排开的时候,心里还是有微微的触动。若有所失的忧伤,淡淡地散开.它企图带领我回到那个属于我的无忧岛(Neverland),可是,我知道时间老人把守的那个通道,我再也过不去了……  相似文献   

14.
《心理与健康》2008,(8):60-61
Q:我很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但是目前我们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难免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心情往往不好。加上我的工作压力很大,下班回家遇到孩子不听话就怒火中烧,冲孩子发脾气,最后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自己也很后悔,还会让爷爷奶奶也不高兴。这些经常让我很苦恼,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5.
姚影 《心理与健康》2012,(11):77-77
暑假开学,儿子升入高二。他们的学校因为盖新楼,宿舍临时搬到教学楼的一间教室。这是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周日下午3点是活动课,学生可以自由活动,也是允许家长看孩子的时间。因为宿舍的变更,孩子的新宿舍暂时没有了电话。以前,每次周末,孩子都会打电话说:"妈,您下午来看我吧。"我就准备好他爱吃的零食,  相似文献   

16.
家有学龄前孩子的父母也许大多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讲的话,孩子总是不能按照要求去做? 我的女儿悠悠从小就显示出喜爱运动的特征.在她两岁半左右的某天晚上,我和悠悠爸爸带着悠悠在小区附近玩耍.小区旁边有一个健身广场,悠悠每次到这里都要去玩一会儿,所以当天路过的时候,她也径直地走进广场.但是,当时我们已经散步了好一会儿,时...  相似文献   

17.
小龙 《校园心理》2005,3(5):4-6
写下这段故事的时候,整个宿舍就我一个人,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和刘若英孤单的歌声陪着我.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一个人的生活.宿舍总共四个人,却只有我一个人好像是置身事外的.  相似文献   

18.
正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朋友,拿着一张满是红叉的试卷,有些满不在乎地说:"我的数学就是这样子啦,我爸爸说我妈妈成绩就不好,我就像我妈妈。"无独有偶,也听到一位妈妈这样说,她的孩子语文不好,原因是爸爸从小语文就不擅长,孩子遗传了爸爸的语文基因。由此看来,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常见,当孩子出现学习上的某一方面问题,孩子和家长常常会寻找到一种解释,这些解释常常来自看似无法改变的原因,比如"我天生就不擅长数学""我阅读能力差"等,有些无奈,又听起来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9.
相见不欢     
正第五章(接上期)米兰赶到家的时候,门依然紧闭着。米兰不敢敲门,怕钱慧美从沙发上杀猪般地嚎叫着冲过来,或者专门守候在门口,看到锁在转动,屏住呼吸,然后待门一打开,就将米兰给推下楼梯去。米兰从未将钱慧美当成母亲看待,因为她根本没有成熟过,她也拒绝成为母亲,尽管生了两个孩子。姐妹,当然也不是,她们从没有心心相通过。那么敌人呢,也不是,敌人也有和解的时候吧,可是她们从来不肯妥协,或许,死亡也不能  相似文献   

20.
安宁 《校园心理》2006,4(6):36-37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是同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那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想起这么多年来。一个人走过的路,很坚决地便拒绝掉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