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中等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EEN组和肠外营养(TPN)组,自术后第2天起分别给予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血清营养指标及术后的消化道症状、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营养药物费用、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较营养支持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EN组肛门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较TPN组缩短(均P<0.01),营养药物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亦少于TPN组(均P<0.01),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部手术后进行EEN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能节省医药费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2D腹腔镜手术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3D腹腔镜手术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98%)明显低于对照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2D腹腔镜手术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相比,3D腹腔镜手术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胃癌患者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安全性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于术后1 d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于术后1 d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肺部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和营养状况,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消化道肿瘤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营养支持后观察患者氮平衡均由负数转为正数,且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其手术治疗后及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及氮平衡情况,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及早康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胃肠外科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92例,将全部患者分成两个组别进行研究: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程度,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要高,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情况要好,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胃肠外科手术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措施,患者的营养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恢复情况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在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术后48 h内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浆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排便时间、营养相关费用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三年随访期内的平均生存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86,P=0.769)。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恢复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胃肠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效果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及相应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4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肠内营养结合相应个性化护理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翠  陆瑶 《现代医学》2023,(10):1478-148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护理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7例PD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6例PD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实验组采用肠内营养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营养状态、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胰瘘、胆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以早期肠内营养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能显著降低PD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传统肠外营养及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低氮低热量组(观察组)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TP和Alb均有下降(P<0.01),术后7 d血浆T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Alb仍未达术前水平(P<0.01),但有升高趋势.术后3 d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7 d观察组各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明显低于对照组28.0%(7/25),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在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护理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博 《广西医学》2016,(12):1711-1714
目的 观察含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支持辅助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H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先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后经空肠营养管给予含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腹部体征缓解所需时间和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体液免疫指标、细胞免疫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所需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CD3、CD4水平均较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含强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支持辅助治疗HAP能更加有效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急性反应期炎症反应,预后和提高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晚期肿瘤病人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晚期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MI、HBG、ALB评分及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100例重症脓毒血症的患者,按照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肠外营养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以治疗效果、死亡情况、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及感染性并发症的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情况都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有效的减少了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肛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并联合肠内营养后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7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后进行胃肠减压和5~7d的肠道灌洗,肠梗阻解除后行肠内营养直至术前12h;对照组入院后即行Ⅰ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并肠道吻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的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32.35%;观察组术后1周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对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肠梗阻导管联合肠内营养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营养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肠外、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期开始给予肠外和肠内联合营养;对照组给予鼻饲匀浆饮食.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血浆蛋白指标,同期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红蛋白、总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清蛋白及前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高血糖、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外与肠内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37-39
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胃癌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60例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排气时间(3.51±1.16)d,排便时间(4.28±0.42)d,住院时间(11.36±2.16)d,分别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营养指标对比,P0.05,术后7 d,两组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了较大改善,P0.05,且观察组白蛋白(35.72±1.59)g/L,前白蛋白(256.37±1.35)mg/L,血红蛋白(90.73±9.74)g/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00%)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 给予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有效改善其营养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不同营养干预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起,到2019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食管癌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肠外营养,于术后采取中心静脉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其中营养液中包含电解质、长链脂肪乳、微量元素、复方氨基酸、葡萄糖以及维生素等;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在手术中麻醉师需要和术者进行配合,采取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同时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1周~天内实施改为经口进食,由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和普食。对比两组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胸腔引流量以及胸腔引流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ALB、TP、PA等营养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5.26%,对照组为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通过早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并促进其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 h即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变化、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日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肠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日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辉 《吉林医学》2013,(36):7608-7609
目的:对比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46例,肠内营养组采用鼻胃管给予瑞高或瑞代(2型糖尿病患者用),肠外营养组根据基础能量消耗计算患者每天所需的热量供应,检测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1周和2周三个时间点的肝、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等理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肠内营养组患者治疗后白蛋白指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糖指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肾功能及血清离子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83%、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入住ICU的时间,建议重症脑卒中患者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针对ICU患者所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计64例,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给予两组患者全肠内营养插管,营养剂一致,观察组采用鼻肠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鼻胃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率、肠内营养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进入ICU的时间。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治疗后,其肠内营养指数均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情况,观察组(21.0%)低于对照组(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1)d,入住ICU时间为(7.6±1.4)d,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1.7)d,入住ICU时间为(12.2±1.6)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也有着明显的改善,针对临床ICU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