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病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肢的骨关节手术常常并发深静脉血栓 (deepvenousthrombosis ,DVT)形成 ,导致疼痛、静脉炎、肺栓塞 ,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kneearthroplasty ,TKA) ,如果不加以预防 ,其下肢DVT发生率为 40 %~ 84%,其中近端DVT占 8%~ 2 4%,有症状的肺栓塞 (pulmonaryem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至2007年87例TKR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7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使用阿司匹林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10例患者中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采用药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可以较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在气压泵和利伐沙班双重预防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的时间分布。[方法]于术前,术后第1、2、3 d晨分别进行下肢血管B超检查,于术后第3 d下午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术后当晚开始给予利伐沙班口服(15 mg,1次/d);术后第1 d开始应用双侧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进行血栓预防(1 h/d);术后当晚及第1 d开始有专门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行关节活动训练。[结果]健侧、术侧DVT的总发生率分别为6.25%、13.75%。健侧肢体术前、术后当日,术后第1、2、3 d发生的血栓数为1(发生率1.25%,占总血栓数20%)、3(3.75%,60%)、1(1.25%,20%)、0(0%,0%)、0(0%,0%);术侧肢体术前,术后当日,术后第1、2、3 d发生的血栓数为0(0%,0%)、9(11.25%,81.8%)、1(1.25%,9.09%)、1(1.25%,9.09%)、0(0%,0%)。[结论]TKA术后,在气压泵和利伐沙班的双重预防下,患者术后当日新发DVT占总数的比例最高(健侧60%、术侧81.8%),而术后第1、2、3 d新发例数则迅速下降,占比重较低。因此DVT的预防需要加强且应从术中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总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及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各组成成分及数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初次TKA的618例患者,其中男性166例,年龄50~81岁,平均(66.94±6.90)岁;女性患者452例,年龄52~81岁,平均(65.90±7.57)岁。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标准诊断MS。同时依据所达到的MS组成成分个数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0MS组、1MS组、2MS组、3MS组、4MS组)。所有受试者均在术前检测双下肢血管超声以排除术前下肢DVT,术后同样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筛查DVT。同时行临床体征检查并记录TKA后的症状性DVT事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MS及其组成成分和数量与术后总DVT及症状性DVT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618例行TKA患者中,术后出现DVT患者260例,占比42.10%,症状性DVT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2023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926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血栓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26例患者中,76例术后临床与超声检查确诊为症状性DVT,发生率为8.2%(76/926);1例肺动脉CTA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为0.1%(1/926)。血栓组患者男性占比[男/女,(23/53) vs (147/703), P=0.006]、吸烟者占比[是/否,(14/62) vs (75/775), P=0.008]、合并高血压[是/否,(50/26) vs (413/437), P=0.004]、心率失常[是/否,(7/69) vs (33/817), P=0.029]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否,(57/19) vs (488/362), P=0.004]的比率、术中失血量[(151.4±77.9) ml vs (1... 相似文献
7.
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少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方法对50例髋关节疾患与4例骨性膝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术,平均年龄(70·3±25·2)岁,其中30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术前控制病情并加强各项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可疑高凝状态者,动态观察凝血酶原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常规使用抗凝药及扩容药,逐步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防治凝血及改善微循环状态。结果52例未发生DVT(96·3%),2例出现轻度DVT(3·7%)。结论围手术期的积极预防和治疗可明显降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2-26
[目的]探讨低血栓风险人群术前D-二聚体升高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系统回顾本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98例患者资料,其中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共77例列入血栓组,未发生DVT的患者121例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BMI、血压、和术前D-二聚体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史比率,筛选与术后血栓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的年龄(65.61±7.92)岁均大于对照组(62.53±7.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BMI (28.61±3.01) kg/m2大于对照组(27.24±3.04)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升高比率显著大于对照组(OR=5.337, 95%CI 2.388~11.923, 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D-二聚体升高(OR=5.162, 95%CI 2.321~11.467)和BMI (OR=1.639, 95%CI 1.051~2.582)是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D-二聚体升高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是D-二聚体正常患者的5.162倍;患者BMI (体重正常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每跨越一个等级,术后血栓风险增加1.639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时限利伐沙班在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防治中的作用,评估不同疗程时间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足疗程应用防治血栓的必要性。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40例单侧初次行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利伐沙班疗程时间不同分为A(14d)组和B(35d)组,每组各70例。A组男32例,女38例;平均(63.8±8.22)岁,BMI(24.32±4.45)。B组男31例,女39例;平均(64.2±9.02)岁,BMI(25.80±4.53)。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可比性强。A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时间为14d,B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时间为35d。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5d凝血四项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14、35d D-二聚体(D-Dimer)情况以及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在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事件发生率 A组11.43%(8/70),B组4.29%(3/70),B组的血栓施加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 (P<0.05)。结论 利伐沙班的服用时间延长至35天更能有效预防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复杂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7例行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规范化护理措施。方法对33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系统规范化的护理干预。结果 33例膝关节置换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各项护理预防干预,术后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规范化护理干预可降低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60例单侧THR术后患者随机分成锻炼组和抗栓泵组各30例。锻炼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抗栓泵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SCD压力抗栓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锻炼组DVT发生率为16.67%,抗栓泵组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泵组患肢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锻炼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锻炼组(均P〈0.05)。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THR术后DVT有一定的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60例单侧THR术后患者随机分成锻炼组和抗栓泵组各30例。锻炼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抗栓泵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SCD压力抗栓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锻炼组DVT发生率为16.67%,抗栓泵组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泵组患肢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锻炼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锻炼组(均P0.05)。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THR术后DVT有一定的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4~7d内通过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有4例发生DVT,未见症状性DVT和肺栓塞(PE)患者。全麻组有11例发生DVT,有2例症状性DVT,未见症状性PE患者。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创伤小、恢复快,理论上可降低DVT的发生率,但目前尚缺乏术后早期影像学检查判定DVT发生率的确切报道。目的:对行OCM入路微创小切口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深静脉造影检查,以明确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指导临床血栓预防。方法:行单侧OCM入路微创小切口THA患者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28-90岁,平均(63.4±16.4)岁;BMI为21.2-29.8 kg/m2,平均(24.9±2.42)kg/m2;其中股骨头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6例,髋关节骨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术后行利伐沙班及气压泵治疗。评估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肢体长度差异、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1、3 d)、术中和术后出血情况、术中和术后输血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及所有患者术后3-5d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以明确DVT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8-10 cm,平均(8.5±0.6)cm;手术时间为65-125 min,平均(82±13)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50 ml,平均(225±72)ml;术后引流量为120-905 ml,平均(457±218)ml,共4例患者输血。所有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行主动屈髋锻炼,双下肢长度差异均〈1 cm,术后1、3 d的VAS评分分别为0-6分,平均(2.5±1.4)分和0-4分,平均(1.9±1.2)分,所有患者术后2-3 d即可站立或行走。术前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例发现患侧下肢DVT,术后深静脉造影检查仍提示同侧DVT,其余25例患者术后仅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提示健侧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结论:采用OCM微创小切口手术入路THA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运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价值。方法以青海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资料为研究对象,遵照院号尾数单双号分成A组(利伐沙班治疗)与B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各40例。探讨实施不同药物预防对预防效果的影响。结果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两组相比,A组(2. 50%)显著比B组(15. 00%)低(P0. 05);在术后14 d的髂外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上,A组显著比B组高(P0. 05); A组治疗后的PLT、PT、APTT与B组比较无差异(P0. 05),A组治疗后的FIB低于B组(P0. 05)。结论将利伐沙班应用于HAPC患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时,可显著改善髂外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凝血指标,预防深静脉血栓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