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囊性棘球蚴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宿主对棘球蚴感染的先天性抵抗、早期免疫、包囊形成期免疫、影响CD4+ T细胞分化因素、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绦虫(Eg)感染中的作用、Eg感染与变态反应、Eg感染的逃避机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主要致病绦虫类型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目前,棘球蚴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部分就诊时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门、重要血管及胆管的复杂性棘球蚴病病例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性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棘球绦虫及棘球蚴的感染状况,为该地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8月耀2007年9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选择玛曲县和碌曲县的8乡21个自然村为调查点,采用鼠夹、粘鼠板捕捉啮齿类动物进行剖检,收集当地屠宰场绵羊、牦牛的肝、肺和心脏等剖检,进行棘球蚴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对家犬、牧羊犬采用15%槟榔碱溶液驱虫,随机捕杀无主野犬剖检十二指肠成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啮齿类动物331只,经剖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和鉴定,4只感染多房棘球蚴,即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和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感染率分别为1.2%(1/87)和2.3%(3/132);6只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4只西藏鼠兔(Ochotona tibetana)和72只小家鼠(Mus musculus)未感染棘球蚴。剖检绵羊1 021头,其中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1.1% (113/1 021)和0.3% (3/1 021)。剖检牦牛634头,其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为19.9% (126/634)和0.3%(2/634)。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3.0%(17/74)和5.4%(4/74)。牧羊犬、家犬棘球绦虫的检出率为24.6%(15/61),无主野犬检出率为6/13,未发现两型绦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以细粒棘球绦虫感染为主,有少量多房棘球绦虫感染。 相似文献
5.
6.
7.
8.
细粒棘球绦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幼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Eg幼虫称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体的肝、肺和脑等不同脏器,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若囊肿破裂人胸腔和腹腔可引起继发性感染、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CE已成为我国新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呈全球分布,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细粒棘球蚴病57例,多房棘球蚴病2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单囊型21例,多子囊型16例,内囊塌陷型9例,实变型4例,钙化型7例。79例患者中,62例为常见影像学征象。单囊型细粒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囊性水样病灶,囊壁薄厚均匀、无强化;多子囊型表现为“囊中囊”、“玫瑰花瓣”、“轮辐征”等;当内囊塌陷分离时表现为“飘带征”、“双环征”等征象;囊壁钙化时呈弧线状、蛋壳状,囊内容物呈现絮状或者整个病灶钙化。多房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散在或者群簇状分布的“小囊泡”,常伴有钙化,整个病灶呈“地图样”外观。另外17例患者表现为复杂少见的影像征象;其中6例细粒棘球蚴病囊内含脂肪,影像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脂肪密度结节灶,CT值为-28~-84 HU;4例病灶破入胆管,邻近胆管密度增高,胆管壁增厚,周围胆管扩张;4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影像表现为肝内细粒或多房棘球蚴病合并实性强化肿块,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3例合并感染,影像学表现为囊壁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其中2例囊内见气体影,1例囊肿合并感染并侵及腹壁。结论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分析,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已知的两型棘球蚴病的高流行区,但其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却与世界其他高流行区无明显区别,大部分地区的感染率低于40%。调查资料显示,与其他流行区犬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呈零星的点状分布特征不同,位于青藏高原的四川省甘孜州和青海省的犬多房棘球感染普遍存在,且感染率较高。甘孜州的犬棘球绦虫总感染率在1983-2009年基本保持稳定,青海省的棘球绦虫属总感染率2000-2014年间变化也不大。2006年以来,我国棘球蚴病流行区启动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2013年,四川省棘球蚴病流行区犬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8.10%、15.87%、19.22%、3.28%和1.11%,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部分区域的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也出现了下降。本文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犬棘球蚴感染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文献回顾与分析,以期为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可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棘球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球绦虫的分类学研究赵明(青海医学院,西宁市810001)据资料记载,棘球绦虫最早发现的是寄生于人体的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Echinococcosis),当时称其为“充满了水的肝脏”。十六世纪Redi(1684)、Har-mann(1685)、Tys...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分析1990 - 2010年青海省青南高原、祁连山-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三类地形区终末和中间宿主棘球绦虫或棘球蚴感染情况,为青海高原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寄生虫形态学方法鉴定终末宿主犬、狐狸和狼棘球绦虫感染情况;家养及野生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采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法鉴定,并对部分可疑病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虫种鉴定.结果 青南高原、祁连山-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三类地形区无主犬均存在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38.71%( 300/775)、49.60%( 124/250)、9.76%(4/41),不同地形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2,P< 0.01),另外,仅有青南高原的无主犬存在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感染率为16.04%(98/611);青南高原、祁连山-河湟谷地的狐狸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2.89%(38/166)、30.77%(12/39),且两地的狼存在细粒棘球绦虫感染.上述三类地形区家养绵羊、牦牛、山羊和猪棘球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2.70、41.82、212.63、194.58,P均<0.01);且三类地形区家养绵羊、牦牛棘球蚴感染率[43.43%(5664/13 042)、49.47%(2917/5896),52.99%(887/1674)、42.18%(779/1847),50.70%(1049/2069)、52.90%(685/1295)]均处于较高水平,青南高原家养山羊和猪棘球蚴感染率[3.26%(7/215)、0.00%(0/108)]明显低于祁连山-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19.51%(119/610)、26.91%(43/1598),47.91%(343/716)、21.91%(71/324)].上述三类地形区野生高原鼠兔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6.21%(243/3910)、1.80%(3/167)、0.00%(0/199),三类地形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0,P<0.01),仅在青南高原发现青海田鼠、灰尾兔、岩羊、藏原羚、黄羊棘球蚴感染.结论 青海高原三类地形区的人群感染细粒和多房棘球蚴病的压力来自不同终末宿主,而无主犬是造成人群棘球蚴病的关键传染源;各种终末宿主和家养、野生中间宿主之间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循环链,提示青海高原是我国棘球蚴病防控的重点地区,其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4.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棘球绦虫生活史可涉及多种动物宿主,如有蹄类动物、啮齿类动物等中间宿主和食肉类动物终末宿主。自然界动物宿主间细粒棘球绦虫及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循环与人体棘球蚴病传播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动物宿主分布及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展棘球蚴病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4种免疫原对棘球绦虫继发性感染的预防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猪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间存在大量的共同抗原〔1~ 3〕,为寻找可能的免疫原制备细粒棘球绦虫疫苗 ,我们将 4种猪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抗原进行了初步免疫预防的动物实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免疫原制备 E gCF免疫原 :细粒棘球蚴囊液采绵羊肝脏 ,离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发病率远低于细粒棘球蚴病,但泡状棘球蚴如同肿瘤呈浸润性、外生性生长,常向远处器官转移,所以有“虫癌”之称。患者就诊时,往往进入晚期阶段,手术切除机会少,对病人的健康危害严重。我国该病主要分布在西部牧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部,与放牧时接触牧羊犬有关。仅新疆每年因患包虫病而接受手术者达2000人次以上,已成为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8.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hydatiddisease),是由棘球属(Echinococcus)绦虫的幼虫——棘球蚴(echinococcusorhydatidcyst)寄生于动物(包括人)所致的一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