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39-2143
[目的]探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2月本院实施587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对其中行Halo-股骨髁上牵引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5例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2012年2月本院实施587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对其中行Halo-股骨髁上牵引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5例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72个月(平均42个月)。Halo-股骨髁上牵引治疗结束后侧凸Cobb角平均(49±11)°,与术前冠状面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凸纠正率达平均(40.9±9.3)%。后路矫形术后侧凸Cobb角与术前冠状面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凸矫正率为平均(52.6±8.2)%。术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为(34±10)°,与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凸矫正率平均(51.9±9.3)%。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达(37.6±12)°,与术前冠状面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矢状面后凸Cobb角平均(33±10)°,与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躯干移位经牵引后从平均(12.5±3.8)mm矫形至(6.94±4.6)mm,平均改善65.7%。1例患者牵引过程中Halo松动,予以更换,无其他明显牵引并发症发生。矫形术后无瘫痪、死亡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结合单纯一期后路矫形手术,可大幅度提高重度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正疗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患者,均行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未行骨性纵裂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20.33±8.11个月)。分析牵引时间,牵引前、后与矫形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身高、体重、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牵引前、后及矫形术后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FVC(%)、PO2、PCO2、三头肌皮皱厚度、血清白蛋白浓度、血清转铁蛋白浓度等指标。结果:8例患者牵引时间为22~49d(32.13±7.66d)。牵引前身高143~165cm(155.13±6.28cm),牵引后身高156~175cm(167.88±4.66cm),增高12.75±2.11cm,矫形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身高无明显变化。牵引前体重47.20±4.55kg,牵引后48.84±4.19kg,体重增加1.92±0.32kg,矫形术后49.21±4.22kg,末次随访时50.32±5.36kg,体重随营养状态改善逐渐增加。牵引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92°~176°(119.50°±15.13°),牵引后46°~66°(54.88°±5.88°),矫正率39%~68%[(53.55±7.76)%];矫形术后43°~66°(51.34°±7.47°),矫正率40%~72%[(58.54±8.87)%];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矢状面Cobb角62°~132°(91.13°±10.23°),牵引后29°~51°(40.48°±6.32°),矫正率46%~71%[(51.17±12.14)%];矫形术后30°~55°(36.11°±6.19°),矫正率47%~72%[(52.55±12.69)%];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VC为3.75±0.26L,牵引后4.20±0.04L,改善率为(12.85±7.72)%,矫形术后4.22±0.05L。牵引前FVC为3.65±0.26L,牵引后4.14±0.04L,改善率为(14.21±8.30)%,矫形术后4.16±0.04L。牵引前FEV1为3.34±0.22L,牵引后3.54±0.15L,改善率为(6.44±2.78)%,矫形术后3.54±0.15L。牵引后及矫形术后FEV1/FVC、PO2、PCO2均回归正常范围。牵引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1.55±4.60)%,白蛋白浓度改善(21.96±7.75)%,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3.13±8.51)%;矫形术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4.12±4.97)%,血清白蛋白浓度改善(23.12±7.87)%,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5.43±8.18)%。所有患者牵引中及矫形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牵引过程中均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结论: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安全有效,可避免风险更高的骨嵴切除术,不失为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6年本科收治的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8例,年龄10~24岁,平均(16.33±4.61)岁;主弯位于胸段9例,胸腰段2例,腰段7例;其中分节不良10例,形成障碍2例,混合型6例;合并I型脊髓纵裂4例,II型脊髓纵裂12例,复合型2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60°~113°,平均(81.28±16.25)°;凸侧侧向弯曲位Cobb角44.50°~98.00°,平均(70.31±19.35)°;柔韧性5.85%~28.66%,平均15.81%;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发现神经功能异常。均采用术前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矫形手术。[结果]手术时间240~380 min,平均(327.78±44.10) min;术中出血量640~2 100 ml,平均(1 285.56±523.52) ml。随访12~36个月,平均(20.44±8.29)个月。大重量牵引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减少至35.60°~87.50°,平均(56.38±16.35)°;后路矫形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减少至19.10°~56.20°,平均(35.92±13.74)°;侧凸矫正率为48.19%~69.40%,平均(60.24±9.04)%;末次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19.50°~57.10°,平均(36.36±13.42)°,与矫形术后相比无明显丢失。术中、术后及随访时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表现。[结论]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伴脊髓纵裂的僵硬型先天性脊柱侧凸,在不切除纵隔和脊柱缩短截骨的情况下,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按是否实施头盆环牵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术前采用头盆环牵引3~4周(平均3.2周),对照组未行头盆环牵引。观察组患者记录牵引前后及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计算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纠正率,同时与对照组的矫形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头盆环牵引后平均侧凸、后凸纠正率分别为45.2%、53.7%。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可预测患者对脊髓矫形的耐受程度,简化手术步骤,提高矫正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3):1159-1162
[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选择性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先天性僵硬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15例青少年先天性僵硬性脊柱侧弯患者为对象,采用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选择性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Cobb角矫正程度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97.63±76.52)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 271.32±167.39) ml,使用螺钉4~9枚,平均(6.12±2.14)枚;住院总花费平均(42 783.92±5 679.37)元。15例患者出院后均获得良好的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1.31±6.72)个月,末次随访时,躯干偏移(4.31±1.97) mm,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检查脊柱侧弯Cobb角(22.39±5.14°)和后凸Cobb角(26.32±5.15°)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楔形截骨联合选择性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先天性僵硬性脊柱侧弯经济、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术与单纯后路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后脊柱侧凸及后凸角度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采用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术(A组),12例采用单纯后路截骨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肺功能相关指标及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柔韧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摄X线片测量两组术前(A组牵引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以及A组牵引后主弯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A组牵引后畸形改善率,两组术后畸形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5个月。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29,P=0.000;t=8.773,P=0.000)。A组1例患者在持续牵引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双下肢麻木,术后2例需要呼吸机支持至少12 h;B组7例需要呼吸机支持至少12 h,其中1例切口深部感染。A、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5%(3/16)和58.3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0,P=0.031)。A组冠状面牵引后畸形改善率为40.47%±3.60%、矢状面为40.70%±4.20%。两组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术后畸形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头盆环牵引辅助或单纯后路截骨术矫形效果和术后畸形矫正维持效果相似,但联合头盆环牵引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期与一期手术矫正青少年重度脊柱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手术矫正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76例。其中,分期组52例,一期手术安装颅盆环,牵伸矫正畸形,二期后路松解,继续颅盆环牵伸矫正,三期去除颅盆环,行内固定矫正;一期组24例,一期行后路矫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身高变化和影像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结果]分期组围手术期神经并发症发生率7.69%(4/52),一期组为25.00%(6/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obb角、合并脊髓畸形以及手术方法与神经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P0.05)。两组患者术后身高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患者身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期组患者身高均显著大于一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前两组Cobb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期组患者Cobb角均显著小于一期组(P0.05)。[结论]颅盆牵引加软组织松解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侧弯矫正效果,并降低神经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头盆环牵引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同时,进行重度胸廓畸形的矫治,使塌陷的胸廓变圆、胸腔容积加大,碳氧交换好转,全身症状改善。[方法]在头盆环牵引下,经过慢性牵引,使脊柱逐渐拉直。侧弯凹侧塌陷的肋骨,使胸腔容积变小,应先作胸廓成形术,将塌陷的肋骨折弯变圆,用粗丝线和橡皮条将其吊在头盆环的立柱上,待胸廓成形术完成后,再作脊柱侧弯的矫正手术。[结果]本组25例患者,除2例因肺不张或先天性肺缺如未行胸廓成形术外,其余23例经肋骨悬吊胸廓成形术后,都能使塌陷的胸腔变圆,加大TN活量,外观恢复满意,未见气胸或其他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同时,矫正重度胸廓畸形的手术方法是可取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 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均行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的手术方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于重度的或僵硬性的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后,脊柱侧凸Cobb角明显减小,二期后路矫正治疗后有效的避免了过度矫正所带来的脊髓及神经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证了矫形效果的最大化.[结论]通过选择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畸形,可预测矫形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具有良好耐受性的治疗方法,矫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头盆环牵引全脊柱截骨内固定治疗重度脊柱弯曲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目的]介绍头盆环牵引全脊柱截骨加内固定治疗重度脊柱弯曲的手术方法,并总结185例重度脊柱弯曲的治疗结果。[方法]对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先用头盆环牵引,使重弯变为轻弯,以便置入器械的安装,再在头盆环牵引下进行截骨矫正畸形和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配戴头盆环制动,术后第2d即可下床站立活动,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方便。[结果]作者自1983~2003年,采用此法治疗重度脊柱侧弯185例,平均矫正率是70.32%。脊柱截骨断端能达到坚固的骨性融合,矫正率丢失平均在5°以内,术后晚期并发脱钩者4例,均经再次手术固定解决,对矫正效果无影响。1例术后1年并发感染,拆除置入器械后,伤口很快愈合,X线所见植骨愈合良好。1例并发神经根疼痛,而后逐渐减轻,所有病例未见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头盆环牵引加全脊柱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方法,对那些仅用单纯器械无法安装,置入困难的病例,经头盆环牵引后,内固定器械容易安装,再加上全脊柱截骨,能使弯曲的脊柱进一步伸直,减轻了内固定器械所承受的负荷力,避免了脱钩断棍的发生,为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内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治疗伴功能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12月接受手术的51例伴有功能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MIS-TLIF (微创组),31例采用开放TLIF (开放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随访(19.55±4.2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腰腿痛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末次随访时侧弯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显著减小(P<0.05),而椎间隙高度及与L1~S1前凸角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内镜辅助TLIF具有手术切口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对14例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术前使用Mimics软件行矫形设计并模拟矫形过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按照术前设计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钉-棒系统矫正侧凸畸形。术后佩戴支具,维持矫形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共置入140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7.1%。平均随访(35.5±13.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胸段侧凸[(53.9±17.9)°,(11.5±2.5)°, P<0.001]、局部后凸Cobb角[(27.8±9.8)°,(10.7±1.6)°, P<0.001]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斜颈角、T1倾斜角及锁骨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过程无矫形丢失、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安全有效,可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完整切除半椎体,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联合Ⅱ期矫形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行头盆环牵引的脊柱侧弯患者共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428岁,平均17.6岁;Cobb角90°140°(108.84±17.93)°;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分节不良6例,形成障碍3例,混合型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4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16例均采用Ⅰ期头盆环牵引联合Ⅱ期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自制髂骨穿针导向器进行髂骨穿针,9例采用徒手髂骨穿针。对16例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身高由治疗前(144.88±6.32)cm矫正至(154.56±7.87)cm,侧凸Cobb角由(108.84±17.93)°矫正至(42.12±7.29)°,后凸Cobb角由(64.18±16.39)°矫正至(33.81±6.06)°。Ⅰ期术前牵引后身高增加、侧凸及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06±5.65) cm、(41.50±9.09)%、(30.52±9.66)%;Ⅱ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后身高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MU-PVCR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治疗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测量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结果] 2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31±34.25) min,出血量(750.10±114.67) 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给予缝合硬脊膜,无不良后果。随访(26.75±1.25)个月。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D级提高到术后E级。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VAS、ODI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3个月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采用后路多棒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胸段脊柱侧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1月到2022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的重度先天性上胸段脊柱侧弯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手术方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多棒内固定组(n=10)采用后路多棒内固定结合僵硬区远端多节段Ponte截骨术;传统双棒内固定组(n=10)采用传统双棒内固定结合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量、多棒链接位置和术后并发症等,同时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弯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平衡参数(SVA)和冠状面平衡参数(C7PL-CSVL)等影像学指标,并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结果 随访(18.10±3.73)(13~23)个月。多棒内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传统双棒内固定组显著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侧弯Cobb角、GK、SVA和C7PL-CSVL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多棒内固定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伴复杂椎管内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伴复杂椎管内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9.8±5.0)岁(范围:13~34岁)。患者均在头盆环牵引3~7周后行脊柱矫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本院一期行跟腱延长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胫后肌外移术维持软组织肌力平衡治疗的24例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0.8)年。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跖屈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退变分级Morrey-Wiedeman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科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的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总结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5.37±13.62) min,出血量(61.84±20.45) ml,透视次数(2.84±0.83)次。术后患者腰部及下肢VAS评分显著持续下降(P<0.05),至术后30 d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随时间推移,患者改良ODI评分显著下降,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74%。至末次随访时,MRI显示手术节段无突出复发。[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JOA和NDI评分,以影像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2±1.4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2-7SVA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7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并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与直视下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7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采用显微镜下减压融合固定(显微组),34例采用常规减压融合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但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P<0.05)。显微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1±0.5)年。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JOA评分,以及Frankel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