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络自我表露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网络自我表露问卷》及《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564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网络自我表露对大学新生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网络人际信任、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自我表露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中介路径为:网络人际信任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网络人际信任-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网络自我表露不仅能直接影响新生适应,还可以通过网络人际信任与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新生适应。  相似文献   

2.
适时放手     
那天吃过晚饭,一家三口去散步。在距市中心不远的公园,我们在石凳上休息、闲聊,天虽晚,街上的行人却是不断地来来往往。“哟,那不是李阳吗?”女儿忽然叫道,顺着她的视线一看,原来是她班上同学,和她一道的还有一个女孩。俩人手里都拿着书,看样子是从书店出来的。女儿她爸说:“她们怎么自己上街,也没家长陪着?”女儿扭过脸看着我们,很不以为然地说:“谁上街还要家长陪?我们班没有一个人要陪,只有我,上哪去,你们都要跟着。”我说:“陪你,还不是为你好,街上车多,万一再遇上坏人可不得了!”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喜欢交朋友,但由于交往知识的缺乏,常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而彼此闹矛盾。高中学生小兰就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一些烦心事,一天中午,她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老师,您有朋友吗?”小兰还没完全坐定就开口问我。听了她这句唐突的问话,目睹她那沮丧的表情,我知道她感兴趣的并不是我是否有朋友。多年来做心理咨询老师的经验告诉我,当一个人向你提起某件事情时,一定是她自己在这方面遇到了困难,或者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而不是想探听你的“秘密”。这时,我们要注意把自己“移”开,以对方为中心,给她更多的说话机会。于是我回答道:“当然有啊…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和社会增强假说,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不同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以父母依恋问卷(IPPA)、社交网站自我表露问卷和自尊量表为工具,共回收540份有效的大学生数据。结果:(1)大学生与父母形成的高水平的依恋匹配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2)自尊在大学生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不同匹配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结论:高水平的父母依恋匹配不仅可以直接提高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还可以通过提升自尊来间接影响网络自我表露。  相似文献   

5.
林媛 《校园心理》2006,4(7):45-45
在著名的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中,邪恶的王后总是对着她的宝贝问:“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以此来了解自己在美丽排行榜上的位置。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对于“镜子”的依赖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吕超然 《校园心理》2007,5(6):16-18
19岁她就成为了美国MTV全球音乐电视台当红节目主持人,并在全球拥有上亿青少年“粉丝”。在T型台上,你还经常可以看到她绚丽夺目、光彩照人的表演。银幕外、舞台下,她开朗的个性永远充满着青春的阳光。然而你可知道,这位4岁从我国上海移民到美国的华裔女孩,是如何不断地完善自我,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向成功,赢得人们的喜爱与支持的吗?  相似文献   

7.
胡萍 《校园心理》2005,3(7):36-38
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渴望自己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也有无数的人在身体力行,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理所当然的,也有无数的人成功了,富有了。然而,就在他们富有和成功之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峻和复杂是他们用尽自己所有的经济智慧和致富思路也无法解决的,他们说:“我还需要为什么活着?”“我现在贫穷得只剩下钱了。”很多人说他们这是“做作”,是“标榜”,是“炫耀”。真是这样的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秀”?为什么他们的话语这样无奈?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被人理解的心迹?有一种很常见的媒体评论: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再神圣了,大学生们也不再纯洁了,女大学生坐台傍大款,男大学生投机发大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他们变得过于强调物质。是这样的吗?那再看看大学校园里,“郁闷”声一片。再问“郁闷?你们这么随心所欲还郁闷什么呀?”他们愕然,“我们做什么了?”“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真的那样做了?”“那我们又该做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按一种模式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我要比别人更优秀,我的生活要比别人的更美好。我们在这种模式中低着头机械地生活,不能有任何的停顿,一旦停顿,我们就会茫然和困惑,毕竟,我们是会思想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活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己,也许是没有时间考虑,甚至人们不敢让自己的生活停顿,因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害怕面对这些问题,更不愿意陷入这些问题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感受富足带来的羡慕眼光,却无法体会真正“如我所愿”的人生快感。下面文章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美丽、文静、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她从小听话、不爱吵闹、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在重点学校学习,考上大学,她也在按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按理说,她应该是满足的,也应该是成功的,但她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更多地是艰难、压抑和沉闷。一次又一次她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又该怎么办?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她不断地探索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各种渠道,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无助,最终,她认识了自己,她轻松地说,“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她走出了心灵的困境,获得了自由和平衡。也许你的内心也是虚弱的,但这不全是你的过错,但如果你不愿认识自己,面对自己,那你就是懦弱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是鲁莽的,是不负责的。所以,勇敢面对,清醒面对,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给自己机会真正生活的人,这是每一个希望自己人生完整、轻松、真实的人需要走出的第一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8.
小A最近总怀疑丈夫有了第三者,问她“你是怎样确认这点的”?她回答:“我凭的是第六感觉。”小B老怕自己的丈夫出事,丈夫下班晚回来一会儿她就坐立不安,紧张担心。她会想象出无数可怕的情景,甚至包括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现场。小C总担心丈夫会不爱自己,用她的话就是:“以前他总哄我,现在他很少哄我了,以前他老说我好看,现在很少说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A的“怀疑”,小B的“总怕”和小C的“担心”都是“心理现实”,也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现实”。就当事人而言,“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并无区别,它们都会实实在在地…  相似文献   

9.
注视之美     
安雯 《心理与健康》2008,(10):51-51
女儿做了一个课题——“爱鸟行动”,两男两女一个组,要进行设计调查表、去野生动物园、去广场募集资金等一系列活动。老公听了跟我嘀咕:“不是我反对,你看她找的组员,两个男同学和她最要好,女同学和其中一个男同学早恋。他们四个平时就爱往一起凑,你还给他们创造机会,不怕女儿也早恋?”我同情地望着老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Mach-IV)、自我表露指数量表和知识共享评估量表对1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的性别差异显著(t=3.886,4.284;P<0.001;t知识共享=2.924,P<0.01),文理科差异不显著;②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③自我表露在大学生世故性和知识共享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率为11.93%。结论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三者密切相关,世故性可以通过自我表露的行为来影响知识共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表露的关系,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对某高校2853名新生进行心理测查。结果①新生心理问题栓出率为51.08%,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②新生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自我表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③高自我表露者和低自我表露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低自我表露者芯理健康状况较差。结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表露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主观幸福感现况及二者的关系.方法:根据浙江大学16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对Jourard SM自我表露问卷进行修订,用修订的自我表露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浙江大学的3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信息类别的自我表露评分差异显著(F=50.24,P<0.001),其中品味和兴趣(1.85±0.41)、学习(工作)(1.87±0.43)的自我表露评分均高于态度和看法(1.70±0.32)(t=7.870、8.256)、金钱(1.60±0.41,t=10.517、11.429)、个性(1.70±0.39)、身体(1.71±0.42)(P均<0.001).目标人的主效应显著(有男/女朋友者、无男/女朋友者的自我表露问卷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F=21.14、13.88,P<0.001),信息类别和目标人的交互作用显著(F=76.15,P<0.001).在金钱、身体、学习或工作方面大学生向父母表露多于向男、女性朋友(如金钱上:母亲1.81±0.59、父亲1.73±0.58,男朋友1.42±0.44,女朋友1.40±0.44;F=116.84,P=0.000).女性的表露程度高于男性(1.79±0.31/1.71±0.32,t=2.03,P=0.044).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16,P=0.003).分层回归显示自我表露对预测主观幸福感作出了新的贡献(△R2=0.021,P=0.006).结论:信息类别、目标人、被试性别会影响自我表露的程度,提升表露水平有助于改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考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自我表露问卷和孤独感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②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正相关。③自我表露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结论: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职生自我表露的特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表露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山西省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64名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高职生自我表露有显著差异(t=-2.412,P<0.05);②在年级、专业、独生子女上,高职生自我表露水平均无显著差异(t=-1.252,1.857,1.475;P>0.05);③自我表露的城乡差异显著(F=5.619,P<0.05);④高职生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弱相关,高职生对家人的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145,P<0.05),高职生对恋人和朋友的自我表露和主观幸福感无显著负相关(r=-0.072,-0.086;P>0.05)。结论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呈现出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可以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给女儿买了《安徒生童话》后,她拉着我直奔文具货架,原来她想要买个书皮包好它。 女儿专心地挑选着,那些书皮都是塑料的,上面印着可爱的卡通人儿,有各种规格,用起来很方便,只需要将书套进去,再把胶带一粘就好了。我心里忽然浮现了一个想法:应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了。于是我装作不在意地说:“这些书皮可不如妈妈小时候自己包的好看。”女儿果然有了兴趣:“是吗?那我也要自己包。”  相似文献   

16.
有家不回为哪般?周颖这个月第三次回家,这是近两年来她回家次数最多的一个月了.不是有什么事情忙得顾不上,而是她没有胆量回到这个已经属于自己35年的家.她蹑手蹑脚地推开屋门,一声沉闷的咒骂声从宽大松软的沙发中传来:“做 贼呢?别以为你小声走路就不烦人了!”循声望去,沙发上坐着一个人,周颖的独生女儿张蔷.  相似文献   

17.
只要你在     
当初他和她的结合,是经历了一番磨难的。她娘一把鼻涕一把泪劝她,孩呀,他爹是瘫子,他娘是疯子,你跟着他,不是自己把自己推进火坑吗?她爹更是铁青着脸:你敢跟着他,我就打断你的腿!一向孝顺的她,这次却异常决绝与果断,她跟定了他。  相似文献   

18.
男人对女人说:"你什么都好,就是爱吃醋。"女人回复说:"吃醋说明我爱得甜蜜!"但接下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一旦女人心里住进了一个假想敌,原来男人对她的好全都不作数,一门心思全都扑在男人的外心上,万劫不复。  相似文献   

19.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象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入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  相似文献   

20.
《心理与健康》2004,(7):64-64
因为你不是她,也不必刻意成为她,你的方向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特点,而不要试图努力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