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经亦称行经腹痛,本病以青中年妇女为多见.笔者于1996年1月至10月应用循经点穴法辨证分型取穴治疗2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均为19~35岁青中年女性,其中16例已婚,8例未婚,病史最短5年,长者15年;28例经检查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手穴点穴联合隔药饼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手穴点穴联合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运用手穴点穴联合隔药饼灸治疗支气气管哮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痛经亦称行经腹痛,本病以青中年妇女为多见。笔者于1996年1月至10月应用循经点穴法辨证分型取穴治疗2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农历初伏内在本院治未病门诊行冬病夏治的180名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患者予吸入舒利迭治疗,三伏贴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行三伏贴治疗,联合治疗组在三伏贴组治疗基础上行督脉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 7%,三伏贴组总有效率为78. 3%,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1. 7%,三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伏贴组和联合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主症评分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但三伏贴组和联合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三伏贴联合督脉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明确,体现了"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138例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寒哮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治疗即氧疗、茶碱缓释片、沙美特替卡松粉吸入剂,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结果分别为95.00%、82.76%,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热敏灸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某一区域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功能障碍,多为脑梗死的先兆。2005年1月-2006年9月,笔者采用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TIA,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时关节脱位是人体关节脱位最常见的,如处理治疗不当,就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或使伤病延长,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和痛苦。对体育学员不仅影响教学训练,而且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目前,对肘关节脱位治疗上,西医采用复位手法使患者复位加石膏固定的自然痊愈处理治疗方法,而中医除采用复位手法和绷带夹板固定外,亦可服,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观察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天灸疗法进行诊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E水平变化。坚持治疗3年,观察每年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100例患者经过天灸疗法治疗后,Ig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患者治疗3年的治疗疗效逐年递增。结论:天灸疗法具有经穴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示治疗时间越长,治疗疗效更显著,可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33例采用化脓灸治疗,隔姜灸组30例采用隔生姜片灸治,针刺组31例采用针刺治疗,30天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支气管哮喘在降低血清IgE含量,增高FEV1.0/FVC比值上与隔姜灸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麦粒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已确诊为支气管哮喘且处于缓解期的51例患者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设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以大椎及双侧肺腧、脾腧、肾俞为主穴进行麦粒灸治疗,对照组取穴相同,进行穴位敷贴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自临床症状、体征及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量表,并评价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麦粒灸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及ACT的评分变化上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和药物敷贴对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均有肯定的疗效,且麦粒灸的疗效更为显著,操作简便效果良好,应在临床医疗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明确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的西药,但不良反应限制了其长期应用。因此,探寻无毒或低毒的平喘药物成为当务之急。定喘汤是以豁痰利肺、降逆平喘为法而组方的自拟方,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菲  张思建 《光明中医》2024,(1):134-136
目的 观察推拿指针循经点穴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方法 选择广州市老年病康复医院传统康复诊疗中心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假性近视的青少年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推拿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后推拿治疗组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推拿指针循经点穴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任督点穴配合火龙药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任督点穴配合火龙药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研究方法.52例失眠患者采用任督点穴配合火龙药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PSQ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达82.69%,4疗程后PSQI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督点穴配合火龙药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循经点穴按摩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常遗留偏瘫等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给家属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我们在常规药物治疗外配合肢体功能锻炼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减少了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的主要措施,但临床控制情况并不理想,依从性差,很多患者反复发作,导致气流受限逐渐由可逆发展为不可逆,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如何预防或减少急性发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防治哮喘的关键.笔者采用三伏天灸联合益肺胶囊治疗哮喘患者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6例,均为2008年7月19日湖北省中医院肺病科门诊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6~78岁,平均(47.21±4.32)岁;病程7~51年,平均(11.14±8.25)年.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4~80岁,平均(46.95±4.30)岁;病程6~49年,平均(10.99±8.17)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火龙灸治疗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阳虚证患者给予1个疗程的火龙灸治疗。结果:痊愈7例(占12.3%),显效32例(占56.1%),无效18例(占31.6%),总有效率68.4%。结论:火龙灸治疗阳虚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张虹 《天津中医药》2000,17(2):11-1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征候群.大多数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均广泛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一般较显著.但笔者在临床中也发现,某些病史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因长期、反复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往往产生β受体功能下降,从而降低了β受体激动剂的疗效.另外,吸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某些重症患者,由于吸入方法掌握不当及病情危重,气雾剂难以达到应有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任脉火龙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辨证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行任脉火龙灸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疗效、疼痛计分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和痛经症状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任脉火龙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拔罐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虹 《天津中医》2000,17(2):1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