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以野鼠作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野外灭鼠配合常规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动物传染源的效果。方法 在石台县选择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其中试验村(矶滩村和石泉村)采取常规防治措施结合野外灭鼠措施(1次),对照村(西柏村)仅采取常规防治措施,一年后评估野鼠密度及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村矶滩村灭鼠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9.91%(75/757)、4.99%(34/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2,P<0.05);石泉村灭鼠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5.31%(32/623)、3.28%(17/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6,P>0.05);对照村西柏村防治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3.44%(20/582)、4.45%(21/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05)。试验村矶滩村灭鼠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36.00%(27/75)、17.65%(6/34),石泉村灭鼠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18.75%(6/32)、11.76%(2/17),对照村西柏村防治前后野鼠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池州市贵池区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2年,根据贵池区既往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流行类别和流行程度,每年抽取不少于10%的有螺流行村开展野鼠调查。采用夹夜法在有螺环境投放鼠夹,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对捕获的野鼠进行平行检测,统计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2020—2022年共调查流行村46个,累计捕获野鼠922只,野鼠密度为6.91%(922/13 34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3.02%(120/922);不同年份野鼠密度分别为8.22%(245/2 982)、4.29%(217/5 058)和8.67%(460/5 30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7%(8/245)、14.29%(31/217)和17.61%(8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6、29.455,P均<0.05)。山丘型地区野鼠密度为7.82%(589/7 534),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6.98%(100/...  相似文献   

3.
几种鼠类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常见的5种野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观察野鼠体内的成虫发育率、虫体大小、寄生部位、血清抗体反应及排卵等情况,以了解不同野鼠对血吸虫的易感性。实验结果,野鼠对血吸虫易感性的高低依次为板齿鼠、海南屋顶鼠、黄胸鼠、黄毛鼠、褐家鼠。不同种属的野鼠与血吸虫的关系差异较大,如作为新感染调查对象,应在原螺区内以敏感的优势鼠种为主,才能取得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云南省大理市啮齿动物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率。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大理市4个乡镇采集啮齿动物样本,采用巢式PCR扩增CoV和HEV的保守序列基因,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共捕获76只啮齿动物属于5属6种,CoV感染动物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感染率分别为40.74%(11/27)、2.38%(1/42);HEV感染动物为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14.81%(4/27)、2.38%(1/42)。在银桥镇捕获的2只褐家鼠中同时检测到CoV和HEV,感染率为7.41%(2/27)。基于CoV的部分RNA依赖的RNA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的434 bp核苷酸片段分析,11株CoV阳性样本均来自褐家鼠,为α-CoV,与来自中国福建黄毛鼠(Rattus losea)RtRl/FJ2015同源性最高,为99.73%~99.74%;1株CoV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3~9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四川省儿童蛲虫病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1年在四川省21个市州抽取140个县(市、区)开展蛲虫病监测。每个调查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所有3~9岁儿童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进行蛲虫感染检测,计算蛲虫感染率等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比较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6—2021年,四川省在140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累计检测3~9岁儿童15 353名,蛲虫总感染率为0.45%;各年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69%、0.34%、0.72%、0.61%、0.17%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8,P=0.005)。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747)。不同年龄组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08),以6岁组最高。结论 2016—2021年四川省3~9岁儿童蛲...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江滩武汉段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状况。方法 方法 选择长江江滩武汉江岸段, 通过捕鼠夹捕获江 滩野鼠, 解剖肝脏肉眼观察肝脏病变和肝组织压片显微镜镜检虫卵。结果 结果 调查点依自然条件分6个片区, 每个调查片 区分别放置60个捕鼠夹, 共360个, 回收360个鼠夹, 共捕获31只野鼠, 平均鼠密度为8.61%, 1只鼠检出肝毛细线虫, 感 染率为3.23%。 31只野鼠中黑线姬鼠24只, 褐家鼠3只, 鼩鼱4只, 感染率分别为0、 33.3%和0。结论 结论 长江江滩武汉段 鼠体有肝毛细线虫感染, 为肝毛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南澳岛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lyus cantonensis)中间宿主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终末宿主鼠类的分布密度及感染现状。方法于2015年12月-2016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从南澳岛抽取宫前村、金山村、六都村等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集福寿螺、捕获鼠类,GPS仪记录各采样点的数据。福寿螺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复核螺种。福寿螺感染情况先用肺检法检测肺囊,再用酶消化法和匀浆法检查螺肉和肺囊。鼠类经形态学初步鉴定鼠种及性别后,再解剖采集肝脏用于PCR检测复核鼠种,剖检心、肺组织检查有无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采集到的广州管圆线虫经形态学鉴定后,再进行PCR检测鉴定虫种。采用SAS9.3统计学软件对福寿螺、鼠类密度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福寿螺2 192只,随机选取1 190只用于检测,其中阳性螺72只,阳性率为6.1%。共捕获鼠类110只,包括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flavipectus)、黄毛鼠(R.losea)和臭鼩(Suncus murinus)4个鼠种,其中阳性鼠32只,感染率为29.1%(32/110),褐家鼠感染率为36.5%(31/85),黄胸鼠有1只感染,黄毛鼠和臭鼩均为阴性;福寿螺和鼠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扩增片段长度分别约670、706 bp,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扩增片段长度约693 bp,与预期大小相符。不同季节福寿螺密度(H=11.603 5,P0.01)和感染率(χ~2=65.1 44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鼠的密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19.268 2,P0.01);河道环境福寿螺密度最高(8.8只/m~2),但不同孶生环境下福寿螺的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909 3,P0.05)。沟渠环境福寿螺平均感染率最高(7.5%,42/429),且福寿螺和鼠类感染率与离居民区距离密切相关,呈现离居民区越近感染率越高的趋势。体质量大的鼠类平均感染率要高于体质量小的鼠类,不同体质量鼠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0 4,P0.01)。结论广州管圆线虫重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和终末宿主鼠类在南澳岛分布广泛,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用电捕鼠器、鼠笼或粘鼠板等方法捕捉野栖或家栖老鼠,确定鼠种后将其处死,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类113只,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3.54%。其中施氏屋顶鼠、褐家鼠和板齿鼠的感染率分别为5.26%(2/38)、3.23%(1/31)和6.67%(1/15),而从捕获的黄胸鼠、黄毛鼠和小家鼠体内未能查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广州市番禺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终宿主鼠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漳州市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按鼠类孳生环境选取漳州沿海(平原和丘陵组)和山区(丘陵和山地组)的4个县18个村,采用笼捕法捕鼠,鉴定鼠种、性别后,解剖心、肺,查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计算鼠类感染率,分析捕鼠点的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与鼠类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1 551只,分属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褐家鼠(R.norvegicus)、臭鼩鼱(Sorex araneus)、小家鼠(Mus musculus)和黄毛鼠(R.lossea),其中黄胸鼠最多,占41.8%(649/1 551),其次为褐家鼠和臭鼩鼱,分别占28.4%(441/1 551)和20.9%(324/1 551)。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为9.2%(142/1 551),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2%(58/441)和11.4%(74/649),与臭鼩鼱[1.5%(5/323)]、小家鼠[1.4%(1/74)]和黄毛鼠[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海地区鼠类感染率为12.4%(83/668),明显高于山区的6.68%(59/883)(χ~2=15.083,P0.05)。其中沿海平原组与沿海丘陵组感染率分别为12.7%(53/416)和11.9%(30/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区丘陵组与山区山地组感染率分别为9.2%(46/499)和3.4%(13/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P0.05)。142只感染鼠共检获成虫696条,成虫主要寄生于肺动脉,占总虫数94.3%;其次为心脏,占总虫数5.7%。雄性与雌性鼠感染率分别为9.2%(73/795)和9.1%(69/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胸鼠和褐家鼠为漳州市广州管圆线虫重要保虫宿主。各类生态环境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spp.)的感染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6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和闽中捕鼠,现场鉴定并记录捕获鼠类的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鼠龄等资料。采集鼠心脏血,PCR扩增巴尔通体的gltA和16S~23SrRNA基因,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2.34%。家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0.61%,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感染率分别为11.30%和10.00%;野鼠的感染率为13.86%,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18.00%,野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高于家鼠的感染率,但无统计学意义。从地区分布看,闽西、闽北一带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0.00%和25.33%。闽南一带感染率最低,为0。各地区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鼠龄的巴尔通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的生境下的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样本测序分析显示,福建省鼠类感染的巴尔通体序列与B.tribocorum、B.elizabethae和B.grahamii序列最接近。结论福建省鼠类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五指山市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从多种潜在影响及致病因素分析,为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法,对528名参检人员应用碳14-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进行Hp检测,并对参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影响Hp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五指山市人群总感染率为42%。年龄(χ2=7.312,P=0.032)、共用餐具(χ2=6.363,P=0.024)、便后洗手习惯(χ2=6.438,P=0.023),进食瓜果蔬菜(χ2=8.438,P=0.014)和睡眠质量好(χ2=12.638,P=0.049)与Hp感染有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年龄(β=0.583)、共用餐具(β=0.438)、睡眠状态好(β=0.193)和进食瓜果蔬菜(β=0.467)是影响Hp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五指山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42%,低...  相似文献   

13.
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石台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当地防治工作。方法选择龙泉、垄上及源头3个流行村,开展人畜及野生动物的病原学查病,计算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3个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宿主有人、狗、猫及野鼠,其中人感染率分别为0、1.01%和0.87%,野鼠和狗感染率分别在22.22~33.33%和4.35~26.47%。感染度以野鼠最高,达609.91(算术均数)和259.06(几何均数)。并在当地另一乡发现1只野兔感染血吸虫。结论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地位尚有待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巴贝虫(Babesia)的感染状况以及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5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邵武、清流、顺昌、永安、长乐和尤溪等6地捕鼠,现场鉴定鼠种,记录鼠类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等资料。采集各鼠心脏血,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 r 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源性。PCR检测阳性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共捕获209只鼠,其中家鼠71只,野鼠138只。PCR检测结果显示,巴贝虫阳性率为9.6%(20/209)。家鼠的阳性率为2.8%(2/71),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flavipectus)各有1只阳性;野鼠的阳性率为13.0%(18/138),其中大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黄毛鼠(R.losea)、社鼠(R.confucianus)和针毛鼠(R.fulvescens)等4个鼠种的阳性数分别为13、1、2和2只;野鼠的阳性率高于家鼠(P0.05)。6地中,尤溪的鼠类阳性率最高,为14.9%(13/87),其次为永安,阳性率为13.6%(3/22),清流的鼠类未检出巴贝虫感染阳性。雄鼠的阳性率为7.9%(9/114),雌鼠为11.6%(11/95)。成年鼠的阳性率最高,为10.4%(18/173),其次为幼年鼠,阳性率为6.3%(2/32),捕获的4只老年鼠均未检出巴贝虫感染阳性。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鼠龄的巴贝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阳性产物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序列相似性达100%。BLAST结果显示,血样感染的为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样品序列与源自浙江的田鼠巴贝虫的序列同源性(Gen Bank登录号:JQ609305)最高。结论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野鼠的阳性率高于家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在初诊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者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361例,留取痰液标本分别进行涂片荧光金胺O染色镜检(简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MGIT 320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简称“Xpert检测”)和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最终临床诊断为:肺结核184例(50.97%),肺部感染162例(44.88%),非典型分枝杆菌肺部感染15例(4.15%)。361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Xpert 检测的阳性率[32.41%(117/361)]明显高于涂片镜检[22.71%(82/361)](χ 2=8.49,P<0.05),与液体培养[26.32%(95/361)]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χ 2=3.23,P=0.072),涂片镜检法与液体培养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6,P=0.261)。184例肺结核患者中,Xpert 检测的阳性率[63.59%(117/184)]高于涂片镜检[36.41%(67/184)]和液体培养[48.91%(90/184)](χ 2=27.17,P<0.01;χ 2=8.05,P<0.05);117例涂阴肺结核患者的Xpert检测阳性率[42.74%(50/117)]高于液体培养[24.79%(29/117)](χ 2=8.43,P=0.004)。以临床诊断为标准,Xpert检测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敏感度为63.59%(117/184),特异度为100.00%(177/177),正确指数为0.64。以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 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4/5,特异度为97.70%(85/87),正确指数为0.97。说明GeneXpert MTB/RIF在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尤其是涂阴肺结核患者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对利福平耐药具有较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陕西省内20家医院2009—2019年收治的以RUCAM量表为诊断标准的1 37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可疑肝损伤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分类有序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 1 376例患者中男577例(41.93%),女799例(58.07%),男女比为0.72∶1;各年龄段中40~60岁年龄段高发,占比44.77%;各年龄组中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4,P=0.008),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9,P=0.494),各年龄组中临床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5,P<0.001)。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中药(41.13%)、抗结核药(11.70%)、解热镇痛药(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浙江省磐安地区啮齿动物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自然感染状况,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在浙江省磐安地区低山田地里捕获多种啮齿动物230只(黄胸鼠、社鼠、褐家鼠、小林姬鼠、黄毛鼠、青毛鼠、大林姬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黑线姬鼠和松鼠);解剖取肝脾;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属16S rRNA片段;PCR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 同源性比较,最后采用MEGA4.0软件与GenBank登录的其它无形体属种株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230只啮齿动物中,1只黄胸鼠、1只褐家鼠和2只白腹巨鼠肝脾标本检出无形体属16S rRNA片段,磐安地区野鼠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率为1.7%。3份阳性标本PCR产物测序,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从褐家鼠同时检出分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浙江无形体株ZJ05/2009完全一致的序列,黄胸鼠和1只白腹巨鼠的序列与浙江无形体株ZJ05/2009完全一致。结论 浙江省磐安地区野鼠检出致病性无形体属核酸,存在无形体属不同种株的复合感染感染。提示可能存在无形体病自然疫源地,需要进一步密切关注致病性无形体的人群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皖南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易感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和池州市石台县各选择2~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6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对调查人群进行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检测;对调查人群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易感因素。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镜检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 113人,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0.96%(122/1113),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74%(79/575)、10.05%(22/219)和6.58%(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饮用水源以及是否喝生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225、11.079、10.274、10.812,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组、饮用非自来水以及喝生水与并殖吸虫感染高度相关。三地共捕获溪蟹348只,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0.1%(70/348),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溪蟹感染率分别为25.64%(40/156)、18.09%(17/94)和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7,P0.05)。三地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分别为黄山区0.126个/g组织、休宁县0.117个/g组织和石台县0.066个/g组织,平均感染度0.108个/g组织。结论皖南山区为并殖吸虫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吴泽生  姚秋艳  杨波 《肝脏》2023,(10):1167-1170
目的 探讨大理地区近10年来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病因构成、并发症的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10年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资料,按照时间分为前5年(2012年1月—2016年12月)和后5年(2017年1月—2021年12月),对比分析前5年和后5年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并发症变化。结果 后5年和前5年肝硬化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前5位病因仍是:酒精,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重叠病因以及隐源性,主要的病因是酒精、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其中后5年病因酒精的患者占比显著多于前5年(36.8%vs 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0,P=0.008),而后5年病因为慢性乙型肝炎和隐源性的患者占比显著少于前5年(分别为24.4%vs 29.0%、5.6%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P=0.019;χ2=3.844,P=0.050),病因为血吸虫和重叠的患者前5年和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5%vs 14.0%,8.0%vs 9.6%(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3种比较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CT扫描特征,探讨CT扫描对3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中72例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6例(结核组),腹膜转移癌34例(转移癌组),腹膜间皮瘤22例(间皮瘤组)。比较3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评价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结核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壁腹膜均匀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3.5%(8/34)和 27.3%(6/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221,P=0.022; χ 2=10.795,P=0.010);以上3组病变出现大网膜污垢样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3.8%(7/16)、2.9%(1/34)和13.6%(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4.567,P=0.000; χ 2=4.332,P=0.037)。以上3组 “网膜饼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0.0%(17/34)和27.3%(6/22),结核组和转移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039,P=0.003);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6,P=0.270)。以上3组大网膜结节或肿块状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12.5%(2/16)、14.7%(5/34)和50.0%(11/22),结核组与间皮瘤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88,P=0.016;χ 2=8.153,P=0.004)。(2)以上3组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32.4%(11/34)和40.9%(9/22),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67.6%(23/34)和59.1%(1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3)以上3组出现心膈角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9%(2/34)和40.9%(9/22),间皮瘤组与结核组、间皮瘤组与转移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39,P=0.017;χ 2=10.382,P=0.001)。结论 3组患者在腹膜病变发生部位、形态、腹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各体现了不同的CT特征, 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