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淋巴管是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或远处器官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活跃的淋巴管生成,新生的淋巴管对肿瘤的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管的生成是一个由多种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除趋化因子、黏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等作用外,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受体等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明确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对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肿瘤淋巴转移往往是导致治疗困难,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肿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起不容忽视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肿瘤淋巴转移与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显著相关[1].宫颈癌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其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一般按照淋巴引流的顺序,由局部淋巴结到远处淋巴结播散转移,但也可见部分病例表现为“跳跃式”转移,传统认为淋巴转移是肿瘤侵袭周边原有淋巴管方式形成的,但最近研究发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常有淋巴管的增生和扩张,表明淋巴管生成在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  相似文献   

4.
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微血管基底膜降解,肿瘤细胞侵袭进入血管壁,形成嵌合体血管(mosaic vessel,MV),它可能与肿瘤形成和转移有关。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可直接向局部组织蔓延浸润,也可通过血管、淋巴管向远处转移和播散。血管新生在大肠癌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大肠癌不同临床分期的血管新生程度、MV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思恩  倪琦 《山东医药》2009,49(43):113-115
在实体恶性肿瘤中,淋巴道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途径,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的淋巴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和淋巴管生长因子的发现,肿瘤诱发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以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作为抗肿瘤转移靶点的研究引起临床关注。现将淋巴管生成于肿瘤淋巴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淋巴转移分子标记物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广玉  常家聪 《山东医药》2010,50(8):107-108
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主要的转移方式,是影响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的机制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特异性较高的新生淋巴管内皮标记物。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和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发现,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因素。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肿瘤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研究表明:大多数上皮起源的肿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且发生较早。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在决定结肠癌预后的众多因素中,淋巴转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达50%,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相关性高于原发灶的浸润程度,已成为决定结肠癌预后的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因此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提高治疗结肠癌疗效的关键所在,是目前继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现就结肠癌淋巴管形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淋巴管新生已被证实在实体肿瘤淋巴转移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评价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淋巴管内皮特异因子和淋巴管检测技术的认识,对淋巴管转移具体机制与肿瘤淋巴管新生分子途径尚未完全明确.Akt信号通路是细胞内一条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发生、增殖、抗凋亡、转移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Akt在介导VEGF信号通路与肿瘤淋巴管转移或肿瘤淋巴管新生的也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对Akt信号通路在胃癌淋巴管新生中重要作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而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是导致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些恶性肿瘤中已经证实有淋巴管生成,被称为淋巴管生成因子的VEGF-C、 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诱导淋巴管的生成.恶性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不但能够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而且与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淋巴管生成以及淋巴道转移的研究正在开展,本文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机制,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此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是近年肿瘤转移机制的一大研究热点,此文简要综述近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管分布、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生存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肿瘤抗淋巴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转移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淋巴管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VEGF-C/VEGF-D/VEGFR-3与肿瘤淋巴管生成、肿瘤转移、肿瘤预后密切相关.大量的研究证实VEGF-C/VEGF-D/VEGFR-3信号传导轴在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主导作用,临床病理研究也显示VEGF-C/VEGF-D/VEGFR-...  相似文献   

12.
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与恶性肿瘤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淋巴管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是,关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缺乏一致的资料,而且,恶性肿瘤内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也一直有争议。直到最近,发现了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肿瘤中均发现了新生淋巴管,对于VEGF-C、D/VEGFR-3信号途径的深入了解,因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的相关研究得以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淋巴管生成同肿瘤的转移播散、肿瘤患者的预后等直接相关。现将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以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3.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淋巴管生成[常表现为淋巴管密度(LVD)增加]和癌细胞淋巴管浸润(LVI)可能是肿瘤淋巴结转移前的两个重要过程,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1].  相似文献   

14.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抑制在消化系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阻断淋巴管生成是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有效途径,有关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此文综述了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及针对上述靶点的抗肿瘤淋巴管生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灵潼  王强修 《山东医药》2008,48(48):114-115
近年来动物实验发现,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肿瘤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诱导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瘤细胞的淋巴管转移。现将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抗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及研究提供理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是近年肿瘤转移机制的一大研究热点 ,此文简要综述近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管分布、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生存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胡安国 《山东医药》2007,47(9):83-84
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和淋巴管发生浸润及转移是肿瘤致荷瘤个体死亡的主要原因。微淋巴管生成与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逐步发现,许多细胞因子对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具有调控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VEGF-D、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一种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能水解细胞外基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探讨VEGF-D、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各54例)和20例正常胃黏膜,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D、MMP-7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D、MMP-7主要为中度阳性表达,其表达定位于胃癌细胞的细胞质,阳性率分别为77.8%和65.7%,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中的0%和25.0%(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术后生存期5年相关(P0.05)。结论:VEGF-D、MMP-7高表达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肿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的危重阶段。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是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瘀证”为肿瘤常见的基本证型,与肿瘤患者微循环有密切的关系;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也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活血化瘀药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可有效控制肿瘤瘤体的生长、肿瘤细胞转移着床;可选择性地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从而减少癌转移,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治疗后复发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侵袭和转移是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而细胞外基质(extracen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则是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JPSE)是新近克隆出来的一种基质降解酶,可降解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ce,BM)中的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