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中医称为"中风"(中经络)或"口眼歪斜",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笔者采用中药以虚辨证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俗称"歪嘴风",中医学称为"面瘫"、"口僻",属"中风"范畴。本病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主要以口眼歪斜为特征,多为单侧发病,四季均可发病,好发于20~40岁,起病急,严重者可影响饮食、语言功能等。本病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失治或治不得法,则病情迁延,预后不良。所以,对本病证的及时合理诊治尤显重要。中医中药是治疗面瘫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现就临床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浅谈周围性面瘫的针灸疗法哈尔滨毛织厂职工医院杨国良哈铁中心医院姜宏睿周围性面瘫又名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祖国医学属中风范畴,一般称口眼歪斜,病在面部,不涉及四肢,是一种常见病,以青壮年多发,本病发病急速,多在睡眠醒后,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口眼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病发展急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与正常生活,若不及时治疗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笔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就《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一文与朱春华等同志商榷贵刊1994年第4期"百家园"栏目刊登朱春华等二位同志《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一文,文中将周围性面瘫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笔者十分赞同,但对于"针刺面瘫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不敢苟...  相似文献   

6.
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者在病因和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区别,本文所述面瘫为周围性面瘫,其表现多以一侧面部肌肉松弛,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也就是中医所称的"口眼歪斜"。本证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辨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导致气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炎",中医属于"中风"范畴,也称"歪嘴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本病的治疗,临床上方法很多.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透皮刺及电针治疗(不用任何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若及时治疗,临床康复效果较好,但亦有部分患者因错失最佳治疗时间,或由于治疗措施不当,或患病部位较深,虽经积极治疗,但仍留有较严重的面神经损伤症状,常被称之为顽固性面瘫,或为"难治性面瘫"、"重症面瘫"等。  相似文献   

9.
面瘫即面神经瘫痪,俗称“歪嘴巴”。好发于20~25岁青壮年,且大多数为周围性面瘫或中风之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胡汝云 《新中医》1995,27(1):33-34
药物注射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胡汝云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笔者从1988年起选择了150例单纯周围性面瘫(即贝尔氏面瘫),分为药物穴位注射组(以下简称穴注组)、传统针刺组(以下称针刺组)和电针组3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髓会穴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6个月60例门诊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分别针刺面瘫常规穴和面瘫常规穴加"髓会穴组",留针30 min,6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2.3%和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痊愈率34.8%和总有效率91.6%,且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面瘫后遗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应用面瘫常规穴加"髓会穴组"较单独应用面瘫常规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57岁的刘师傅一向身体不错,可有一天忽然面瘫,左眼有点歪,睡觉的时候还无法闭上,刷牙、说话流口水,说话还有点"漏风"、口齿不清,家人赶紧陪他去了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生认为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称面部中风、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般是由于面神经受到压迫、缺血等导致的由面神经支配的肌肉的瘫痪。医生给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治疗时机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理明 《中国针灸》1996,16(8):58-59
周围性面瘫治疗时机之我见《中国针灸》在百家园栏目登载了数位医家关于"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的讨论,对"最佳治疗时机"各抒己见。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试与同道商榷。首先,笔者对吴继勇医师的"四个阶段"划分法比较赞同,因为此病在"发展期"(即出现...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中风——中经络的范畴,是以起病急骤、口眼喁斜,眼不能闭合、口角流涎甚至言语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笔者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宗旨,应用加味泻脾散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中医药》2017,(6):34-36
<正>范郁山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名中医,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西针灸学会会长等职务。范郁山教授从医近3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针灸经典、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不仅在针刺手法上独有建树,且擅长治疗周围性面瘫、中风、痛证、失眠、妇科疾病等多种疾病。笔者有幸跟随范郁山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多以一侧  相似文献   

16.
张小平 《世界中医药》2011,6(2):148-149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在中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也称"口僻",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手足三阳经均上行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脉受阻,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古人认为本病是由风邪所致,历代文献均将其归入风门,概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贝尔(bell)氏麻痹与亨特(hunt)综合征[1]。  相似文献   

17.
面瘫又称Bells麻痹,分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2种,以前者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多为病毒感染,有部分病人伴有耳周带状疱疹,中枢性面瘫多为颅脑外伤或中风引起。临床上以中青年男性为多见。1—般资料本组68例中以门诊病人为主,男性4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长2年余,最短2d;其中左面神经麻痹36例,右面神经麻痹32例,属周围性面瘫63例,中枢性面瘫5例。2治疗方法电针配合梅花针治疗。取穴:以头面部穴位为主,主穴取阳白→鱼腰、地仓→颊车,配穴取攒竹、太阳、颧髎、牵…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僻”、“口眼歪斜”。笔者几年来在针灸治疗本病方面进行多种尝试,现把电针、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之简称)治疗72例周围性面瘫的分组疗效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胡昌河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36+38-36,38
目的:观察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电针参与治疗的时机。方法:选择60例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本组治疗的60例中,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结论: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电针参与治疗的最佳时机是"病情顶蜂"。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张世恒,雷彪,张月英周围性面瘫也称口眼歪斜,嘴风。其主要表现面部板滞、麻木、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闭合不全。患侧耳唇沟变浅或消失,示齿鼓腮努嘴功能减退或消失,饮水从口角外流。我们从1980年起应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89例,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