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对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初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7例使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分别在戴用前和戴用1周后利用Bio-EMGⅢ肌电图仪记录在息止位、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肉的不对称指数,以及颞肌前束/咬肌的活动指数在戴用前后的变化。结果: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在息止位和最大紧咬位:1)各组肌肉肌电幅值均未见明显变化;2)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均未见明显变化;3)颞肌前束/咬肌的活动指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1周后出现了颞肌前束相对咬肌肌电活动强度增加的变化,应对其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息止颌位是在下颌参照位中最不稳定、最有争议的一个位置。本文对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大量资料表明在人的一生中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是可变的,息止(牙合)间隙相对恒定。临床息止颌位与生理息止颌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加面部距离对口颌系统的影响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3.
健康人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健康人的下颌息止位及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的协同活动。方法 用肌电积分值记录分析的方法调查 1 0名健康成人的下颌息止位和各种运动时颞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肌电活动。结果 无论在下颌息止位还是下颌运动中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有相应活动 ,胸锁乳突肌活动的增加倍数与颞肌前后腹活动的增加倍数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斜方肌在不伴咬合的各种下颌运动时活动增加 ,而在大力咬牙和咀嚼时活动趋于停止。下颌不发生偏斜时 ,同一肌的左右两侧肌的活动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颞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参与维持下颌息止位及下颌运动。下颌功能和头颈肩部肌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无牙颌颌位关系记录的目的是正确确定患者的正中关系位,以期在此位置上通过全口义齿重新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颌位关系记录内容包括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2部分。对于垂直关系,临床上一般通过记录患者面下1/3垂直距离来确定。当患者下颌位于息止颌位时,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略向前下,咀嚼肌处于均衡放松状态,临床上一般通过测量息止颌位垂直距离来确定正中关系位垂直距离。在临床上医师通常在记录垂直关系的同时进行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本文通过图文并茂方式详细描述了颌位关系记录的几种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覆盖义齿和全口义齿咀嚼功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全口覆盖义齿和全口义齿的咀嚼功能。方法:选择13例全口覆盖义齿修复患者,14例全口义齿修复患者,测试咀嚼杏仁和小枣时的咀嚼效率,记录下颌运动轨迹;记录左右侧嚼肌,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在息止颌位,大力咬合和咀嚼小枣和杏仁时的肌电图。结果:覆盖义齿组咀嚼杏仁和小枣的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总义齿组,下颌运动轨迹的规则性和末端集中性优于常规总义齿组,咀嚼运动中,覆盖义齿组颞肌前后束的肌电活动显著强于常规总义齿组,且肌电活动中提颌肌群的协同作用更加明显,结论:全口覆盖义齿对无牙颌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显著优于全口义齿,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有牙颌和无牙颌受检者,对测量其休息位垂直距离(VDR)的常规方法和肌电生物反馈法进行了比较,并且研究了全口义齿对测量无牙颌受检者VDR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Manipal口腔医科人学各科患者40名。其中有牙颌受检者20名,年龄范围35岁~52岁,平均45.25±8.62岁,均为正常Ⅰ类颌关系。其中有缺牙者,均有双侧后牙支持。无牙颌受检者20名,年龄35岁~70岁,平均54.35±9.84岁。受检者口颌系  相似文献   

7.
高角儿童面颈部肌肉的肌电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角儿童在不同下颌运动时面颈部肌肉的肌电活动情况。方法用BioEMGⅡ型肌电图仪同步记录14名高角儿童和16名均角儿童在不同下颌运动时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胸锁乳突肌(SCM)和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活动。结果下颌息止位时,高角组TA、DA和SCM的肌电活动低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最大紧咬时,高角组TA和MM的肌电活动低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口香糖时,高角组MM的肌电活动低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时高角组DA的肌电活动低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下颌运动时,高角儿童和均角儿童面颈部肌肉的肌电活动差异有所不同;面颈部肌肉的肌电活动可能与颅面垂直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目的是:1.通过 Class Ⅰ对照组和 ClassⅡ和 Class Ⅲ研究组的骨骼和软组织分析,评价下颌息止位;2.比较 Class Ⅰ和 ClassⅡ患者,Class Ⅰ和 Class Ⅲ患者之间下颌息止位的变化。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共分三组,其中对照组42名,为 Class Ⅰ中性错(牙合);研究组 Class Ⅱ远中错(牙合)35名,磨牙远中(牙合)覆盖6mm 或更多,由下颌平面角测量的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Class Ⅲ近中错(牙合)8名,前牙有2个以上的反(牙合),后牙近中(牙合),由下颌平面角测量其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采用自然头位照正中(牙合)位和息止颌位的标准的诊断性头影测位片。  相似文献   

9.
使用沪产JD-2型肌电图仪,用单极同心针电极对翼内肌,二腹肌(前腹、下同)在各个颌位和咀嚼运动时的肌电图进行同步记录分析。结果显示翼内肌是强有力的升颌肌,除具升颌作用外,还参与对侧边缘运动和最大前伸运动。二腹肌首先是降颌肌,它也参与下颌侧方边缘运动、下颌前伸运动和后退运动,同时,它具有维持下颌姿势和拮抗升颌肌的作用。咀嚼运动中翼内肌、二腹肌作用都十分明显,呈交替活动,并且该二肌有仉放电始点与终点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62名无牙颌患者不戴义齿与戴不同义齿时,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无牙颌患者戴上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影响较小;戴下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增大有较大的作用;三个月后戴与不戴义齿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牙齿重度磨耗对息止间隙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30例中老年重度牙齿磨耗患者的息止间隙,并以8例正常的息止间隙作为对照。结果:下颌由姿势位闭合至牙尖交错位,Ⅰ型磨耗患者下颌多向后移,Ⅱ、Ⅲ型磨耗患者下颌多向侧移;磨耗患者开闭口运动轨迹重复性差;ICP的稳定性显著下降。息止间隙增大,其中Ⅰ、Ⅲ组息止间隙显著大于对照组,Ⅱ组有增加的趋势。结论:严重磨耗导致异常的息止间隙。  相似文献   

12.
连续发元音与下颌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探讨连续发元音[a],[e],[i],[o],[u]时下颌位置的稳定性以及每一位置与息止颌位的关系。用K5-AR型下颌运动描记记录10名正常年青人连续发每一元音时的下颌垂直和前后向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发元音[i]时,下颌位置稳定与每一受试者的息止颌位接近,[i]音法比传统语音法更具有可重复性,是确定上下颌垂直距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颌关系(CJR)是已确定垂直距离条件下的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前伸颌关系(PJR)是因下颌前伸而形成的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文献中关于无牙颌患者建立全口义齿正中(牙合)的颌位有分歧。本研究记录和分析无牙颌患者在控制验力条件下于CJR以及PJR咬合时的两侧嚼肌,颞肌的肌电活动,  相似文献   

14.
研究颌位常用的方法是研究颌骨动态和静态的解剖关系,研究颌位改变与口颌系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本文对息止颌位和咬合位的颌肌肌电图的特征作了描述,并对同一受试者在同一颌位咬合时影响颌骨肌电图的各种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无牙颌位嚼肌及颞肌的肌电图峰值电压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洪臣  周继林 《口腔医学》1994,14(3):122-124
作者通过对12例无牙颌患者分别进行戴总义齿保持在正中位紧咬与不戴总义齿保持在无牙颌位紧咬以及戴与不戴总义齿嚼肌与颞肌的肌电图测定,发现嚼肌及颞肌在两位紧咬时峰值电压均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息止颌位时戴与不戴总义齿肌电活动测定结果均值间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失去全部牙齿后,肌肉的进一步收缩活动是导致无牙颌位这一病理性颌位的动力,认为提颌肌群进一步收缩的能力既有利于咀嚼功能的发挥,又可成为TMJDS的因素,由于提颌肌群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牙齿的有无,在总义齿修复时不能仅仅依赖最大肌力及力确定垂直距离与最适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关系     
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是具有重要生理和临床意义的下颌位置。正中关系受颞颌关节韧带限制,属物理性定位,因此比较恒定,重复性好,也容易被记录。Ramfjord指出正中关系是唯一的有牙或无牙者都能重复的稳定的颌位,是唯一的保证两侧颞颌关节协调一致的参考位,是解决皎合问题的关键。在临床上,正中关系对全口义齿的修复、咬合重建、与颌关系的分析、验紊乱的检查与处理、牙体修复、正畸以及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的检查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Owens用肌电图研究证明,正中关系不仅是下颌的参考位,也是下颌的功能位。它是下颌功能运动的边缘,主要是吞咽时下颌到达此位,咀嚼硬物时下颌也到该位,下颌副功能运动(牙空咬运  相似文献   

17.
在全口托牙及复杂托牙的修复中 ,正中牙合位对保护口腔软硬组织、下颌关节健康 ,恢复咀嚼功能至关重要。作者利用息止颌位获取垂直距离、正中牙合位 ,并检查修复中及修复后托牙正中牙合是否正确。临床资料年龄与性别 :6 5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41例 ;最小 40岁 ,最大 80岁。托牙分类 :全口托牙 45例 ,半口托牙 1 5例 ,复杂托牙 5例。方法如下。垂直距离的确定 :1 利用自凝塑料制作牙合托 ,要求固位好。2 常规制作牙合堤 ,上牙合堤平面与双侧瞳孔水平线平行 ,且在上唇下 2mm。3 牙合堤戴入口内 ,利用息止颌位时的垂直距离减去息止牙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目的是通过对青春期前的骨性Ⅱ类一分类错(牙合)儿童的检查,研究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的一系列颅面部变化与其息止位、牙尖广泛接触位及牙齿用力咬合时颌部的肌肉活动之间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关系。方法 20名平均年龄为11.6±1.3岁的典型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儿童作为X线头影测量和肌电图分析对象。每人均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钱明  徐军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4):580-582
目的:比较息止颌位法及发音法确定的无牙颌垂直距离与拔牙前记录的差异。方法:选择6例患者,先记录口内余留天然牙维持的正常垂直距离,在因治疗需要拔除余留牙后,由5位医师应用息止颌位法,5位医师应用发音法重新确定其垂直距离,将结果与拔牙前记录的正常垂直距离进行比较。结果:息止颌位法确定的垂直距离明显高于拔牙前记录,发音法确定的垂直距离更接近拔牙前记录。结论:与息止颌位法相比,发音法是一种受主观因素影响更小的,更可靠的垂直距离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肖×,女,12岁,要求治疗前牙反咬合以及咀嚼功能低。病史:全身发育良好,幼时母乳喂养,否认不良习惯史和正畸治疗史,叔叔有类似的面型和咬合。身高164cm,月经初潮未出现。检查:面部左右不对称,颏部左偏,息止颌位时下颌偏斜没有改善。面中1/3凹陷,下颌发育过度。恒牙,双侧磨牙完全近中关系,前牙反覆Ⅱ度,反覆盖3毫米。下颌不能后退。上中线正,下中线左偏2mm。上牙弓方圆形,Ⅰ度拥挤;下牙弓卵圆形,Ⅱ度拥挤。影像检查:头影测量见附表。诊断:安氏Ⅲ类,毛氏Ⅱ1 Ⅰ1 Ⅳ1矫治设计:方案一:观察患者的生长发育,成年后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以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