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郜慧萍  岳在文 《光明中医》2009,24(4):746-747
<温病条辨>以三焦辩证为纲,通治各种温病,在舌诊应用论述方面,内容丰富多彩,综览原文共238条,论及舌诊的有59条,占全文四分之一,其内容论舌质有淡、赤、绛之别,苔有白、黄、灰、黑之分,润燥察津液,短强辨舌神,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为此,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对吴鞠通现存著作《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有关外感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吴鞠通温病诊疗研究数据库。在所收集的489条记录中,含舌象描述的记录共有107条,共出现舌象24种。其中,苔白、苔黄、苔滑、苔灰、苔黑、舌绛、苔干七种舌象出现的频率达到77%以上。苔色、舌色以及舌苔的润燥在吴鞠通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苔色、舌色的深浅有无以及舌苔的润燥可以辨别温病病位之深浅、病邪之偏颇、病邪之轻重,以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可据此判定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吴鞠通根据舌质颜色辨别病位深浅,根据舌苔颜色辨别热邪轻重以及湿邪的有无,同时将舌苔的润燥作为伤津化燥的诊断依据,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舌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是温热学振的创始人之一。《温病条辨》(下称《条辨》)是其代表作,其中关于补阴的论治尤为突出,本文就吴氏的补阴治则作一浅探: 一、立法以救阴为主 《条辨》所讲的温病  相似文献   

6.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是我国古代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早在《礼记·大学》里就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记载。格物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思想传承和深远影响,吴鞠通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的《温病条辨》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当时治疗温病的经验,同时该书中也包含了其丰富的格物思想和方法。故以《温病条辨》为依据,对吴鞠通格物思想的理论基础、格物的基本方法及具体应用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启迪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江苏名医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著的《温病条辨》被称为是"治温之津梁",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温病条辨》中的方剂有许多来自张仲景《伤寒论》和叶天士的《临证  相似文献   

8.
吴氏尝谓:“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并谓:“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所著《温病条辨》详析因症脉治,示后学以规矩,创订新方以补治温热病之不足,其对医学之贡献颇大。爰就吴氏辨证法则予以研讨,以窥其学术思想,俾读吴氏著作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0.
温邪致病最易耗损阴液,本文浅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滋阴方法及用药规律,上焦以透热兼以养阴;中焦以泻热兼以保阴;下焦以育阴兼以搜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石磊  石云 《河南中医》2010,30(3):239-240
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了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运用透邪法的特点:①透邪非只解表;②透邪尤重宣肺;③透邪善用轻剂;④透邪亦喜汗解;⑤透邪不避辛温;⑥透邪处处存阴。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将一生的温病学术经验,荟萃于《温病条辨》。他将疟、痢、疸列入湿温门中进行讨论,该书上、中、下焦篇正式条文为238条,讨论痢疾的条文为29条,笔者认为吴氏治痢思路开阔,其若干创见对后学颇多启迪。暴痢重在祛邪痢疾发病多在夏秋季节,与湿温发病季节基本相同。吴氏将痢疾以病程长短分暴痢与久痢。暴痢,常由外邪入侵所致,吴氏掌握祛邪必使邪有出路的原则,分别采取解表、淡渗、疏泄,宣化为正治大法。如因“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症正盛,里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温病注重舌诊,相对忽略了脉诊的重要性。通过探寻温病经典著作——《温病条辨》中对于脉诊在温病诊治中的认识与运用,溯源温病脉诊,辨析温病脉象,鉴别伤寒温病,重视以脉测证,谨察独部脉象,从而构建了温病三焦辨证脉诊框架,亦确立了温病的脉证并治体系等,揭示脉诊在温病辨治中的重要的作用。提示医者在论治温病时,不可有"温病凭舌不凭脉"之偏见,即温病诊治重舌亦重脉。  相似文献   

17.
一、以脉辨病例温病是多种外感温热性疾病的总称,吴氏认为它包括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署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九个病种,这些病种不但临床表现不一,而且各有其特异的脉象,故《温病条辨》常以“凭脉辨证”的方法来辨别温热病证。如《温病条辨·上焦篇》22条曰:“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署温,……”;37条曰:“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43条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  相似文献   

18.
19.
浅谈舌诊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诊断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舌诊”所以重要,为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脾主运化,舌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容易反映于舌部。从脏象分析,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主。舌既是心之苗,则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察内脏的虚实看  相似文献   

20.
王以信 《天津中医药》1990,(5):36-36,21
《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专著,吴鞠通博采前贤论治温病的方法,间附自己的临床经验,辑成《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