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临床特点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两个主要环节,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和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即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糖尿病的人群发病率为1%~5%,它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起被视为世界三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故目前仍缺乏根治性的药物。近十多年来,研究者们试图从各种途径寻找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尤其注重对天然药物的开发,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应用天然药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1天然药物的降血糖作用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数十种… 相似文献
2.
3.
《健康之路》2017,(8)
目的:分析研究应用中药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对症治疗的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症状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34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9.2%(27例),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应用一定的中药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更加明显,能够减轻患者并发症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74)
通过全面的分析我院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处方以及查阅有关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文献报道。发现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同时伴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愈合等并发症,经过相应中药治疗后治疗效果非常可观。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益气养阴为主,滋阴清热、活血化疲为辅,各种药物同时发挥药效,共同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因此,科学合理的应用中药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DM)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致使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使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最后引起多系统、多脏器功能损害以致衰竭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传统医学“消渴”范畴。古代有关糖尿病的记载,最早见于中国,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曰:“甘美肥胖,易患消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疗效稳定,毒性小,不良反应少,可长期使用,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综合作用,即对心脑血管病、白内障、肾病等并发症有着特殊疗效.糖尿病并发症病变呈慢性过程,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是长期的,因此中药治疗尤显优势.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有血管病变、肾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降血脂、改善血流变、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消除自由基、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抑制内皮素分泌等来防治和延缓其发生和发展.近年来运用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此方面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具有明显效果。高血糖所形成的AGEs(高级糖基化的终产物)与RAGE(其受体)所介导的信号路径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其发生与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并发症相关因子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还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常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障碍及衰竭,病情严重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病后的第三位。 相似文献
9.
10.
皂苷类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在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上,学者对其研究越来越多,该文就近3年的文献对皂苷类成分的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总结,为研究者在今后的药理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1糖尿病性心脏病①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胸闷心悸、或心前区刺痛、兼有气阴两虚诸症,口唇发暗.舌体胖,舌质暗或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弦细.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处方: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20g,元参20g,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0g,佛手10g,葛根10g.②心气虚衰,水饮射肺.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心悸气短,双下肢水肿,或咳吐白痰.舌胖或有齿印,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数.治宜益气养心,肃肺利水.方用生脉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太子参15~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桑白皮12g,丹参30g,黄芪30g,泽泻、泽兰各15g,葶苈子30g,猪芩、茯芩各30g,车前子10g(包煎).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疾病。其并发症主要有心血管、肾脏、视网膜和神经等组织病变。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根源是由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所诱导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血液渗透压、血液粘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和细胞膜功能的异常改变等。且这些改变又与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自由基代谢和脂质过氧化等因素有关,最终导致组织生理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缓慢,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各种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如导致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长期使用引起并发症等。患者难以坚持服用,这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一个空间。 相似文献
14.
(1)早期治疗:①控制血糖水平: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强化胰岛素和持续性皮下输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并保持接近正常的水平,如空腹血糖〈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mmol/L。能够有效地减少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出率.并延缓肾病的进展。口服降糖药如: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辨证选用六味地黄丸,能够使患者血糖水平达到上述水平亦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可导致多种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其根源是由糖尿病患者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所诱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血液渗透压、血液粘度、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和细胞膜功能的异常改变等。这些异常改变又与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自由基代谢和脂质过氧化及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最终导致组织生理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致残或致死。因此积极地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对降低病残和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和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和累及全身各部位的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多,严重威胁着糖尿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常见有: 1.心血管病变严重而突出,占近代糖尿病人死亡原因的70%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人高2~3倍以上,且发生较早、进展较速、病情较重,心肌梗塞常呈无痛过程。糖尿病人高血压发生率约30~55%,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肢痛和跛行,严重可致肢端坏疸。微血管病变及代谢紊乱导致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引起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脏植物神经损害亦属常见。上述诸多病变统称为糖尿病性心脏病,可骤发 相似文献
17.
18.
川芎嗪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研究背景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础。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非川芎嗪治疗组(C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川组)。川组患者采用川芎嗪320~400mg/天加液中静滴,2周为1疗程,多数患者治疗1~2疗程。研究结果治疗多发性末梢神经病变92例,总有效率为88.0%,明显高于C组(29.0%,P<0.005);治疗视网膜病变49例,总有效率为81.6%,也明显高于C组(25.0%,P<0.005)。同时,川芎嗪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结论大剂量川芎嗪静滴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临床上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更为严重的是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随着糖尿病病程迁延而增加,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且死于其并发症的患者约占此病的70%。因此,一旦出现并发症,控制血糖和积极治疗其并发症为治疗此病的关键。有些并发症的发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虽然降低血糖效果较好,但对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近况王明霞(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并发症;综述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常波及到全身各个器官,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现将近几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概述如下。IN尿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