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疏肝和胃方三种工艺制剂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粘膜的病理学疗效。方法 SD雄性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6只。模型组和各中药组采用贲门肌切开 +十二指肠半结扎术制备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假手术组剖腹后缝合。术后一周 ,镜下进行食管炎病理分级 ,并观察食管组织鳞状上皮厚度、粘膜固有层乳头厚度、炎性细胞计数。结果 模型组和各中药组大鼠光镜下食管炎病理分级均为轻度。模型组鳞状上皮厚度、粘膜固有层乳头厚度平均值为 12 2 5± 2 38、7 5 8± 2 2 7;中药Ⅰ组为 12 80± 3 6 2、7 0 0± 3 5 9;中药Ⅱ…  相似文献   

2.
2.1 食管动力紊乱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咽喉部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动力紊乱在胃-食管反流病之咽喉部症状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34例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或食管吞钡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组仅有食管症状的GERD患者组(A组,n=17)和既有食管症状又有咽喉部症状的GERD患者组(B组,n=17),其中癔球感9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 例).采用食管运动功能测定和24h pH监测方法对此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6.65±23.67)%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7.65±33.69)%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患者(56.76±35.88)%和(32.65±32. 66)%,且LES和UES压力偏低.同时,前者的24h pH监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后者,其中,前者的pH<的总时间(227.59±284.48 min)、pH<4的反流次数(160.53±184.48次)、总pH < 4时间的百分比(16.22±20.40)%和直立位pH<4时间的百分比(17.69±19.75)%均显著高于后者(85.71±120.73min、65.18±90.67次、6.01±8.42%和7.51±10.37%).结论由于LES压力低下、食管廓清能力减弱,酸反流的进一步加重加上UES 压力下降而使之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鉴于食管运动功能不良是发病机制中首要和关键的因素,故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采用食管测压法和24h食管pH监测对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食管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减低(P<0.05)、食管蠕动波幅(PA)减低(P<0.01) 、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PV)减慢(P<0.05) ;24h食管pH<4的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和>5 min的酸反流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 Ⅰ期与Ⅱ期食管炎相比食管动力参数无差异, 而在24h食管 pH监测方面显示Ⅱ期食管炎患者在酸反流次数及>min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较Ⅰ期食管炎患者有明显增加。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术后患者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情况.方法胃术后患者5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A组为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共15例,B组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Ⅰ型吻合患者,共9例 ,C组为无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Ⅱ型吻合患者,共24例,D组为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患者共9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平均( 43.1±12.4)岁,均无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无食管下段炎症,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食管内pH及胆汁监测前分别对A、B、C、D 4组患者根据烧心、反酸、胸痛、呕吐胆汁每一症状不同程度进行症状评定及记分,计算出总积分.用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行食管内24h pH及胆汁监测.结果胃不同类型手术组患者D组症状积分高于A、B、C 3组(P值分别<0 .05,0.05,0.01),而其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指标并不高于A、B、C 3组,提示全胃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与食管内的酸及胆汁反流无关.食管内pH监测发现A、B、D 3组反流时间%并不高于对照组(P>值0.05),C组酸反流时间%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B、D 3组(P 值<0.01,0.05,0.01,0.01),而后3组之间无差异.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发现A、C 两组胆汁反流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均<0.01),B、D两组较对照组无差异,各手术组之间比较,食管内胆汁反流次数A组>B、D两组,C组>D组,反流大于5min次数A、C两组>B、D两组,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百分比A组>B、C、D 3组,B、C、D 3组间差别不显著,总体分析,食管内胆汁反流A、C两组>B、D两组.结论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不同类型胃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对反流性食管炎及具有反流相关症状的患者的H.Pylori感染及黏膜炎症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对H.Pylori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 .方法经性别、年龄配对选择以下3组患者A组经胃镜检查证实存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B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而内镜未见明显食管炎症表现的患者;C组因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在胃镜检查时仔细观察食管黏膜炎症情况,于胃窦小弯、胃窦大弯、胃体小弯及跨齿状线部位各取黏膜活检1块,部分患者在食管下段加取1块黏膜.所有活检黏膜标本均做H-E染色和W-S银染色.另取胃窦小弯黏膜1块做快速尿素酶实验.计算百分率和Odds Ratio(OR值) .结果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 1.H.Pylori感染情况A、B、C组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27.8 %(10/36),43.2%(16/37),48.8%(20/41).A组和C间比较Ψ2=3.56,0.01>P >0.05.A组和B组,B组和C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胃黏膜炎症分析分别分析了各组中胃窦和胃体黏膜的正常黏膜、轻度慢浅炎、中度慢浅炎、重度和萎缩性胃炎所占比例. 胃窦黏膜A组和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Ψ2=7.95,P<0.05),A组中黏膜正常者多于 C组,而萎缩性胃炎所占比例低于C组.B组和C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胃体黏膜A组和B 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B组和C组之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和B组中黏膜正常者多于C组,而萎缩性胃炎所占比例低于C组.3.贲门状态A、B、 C组各有6例(16.7%),3例(8.1%),1例(2.4%)合并食管裂孔疝.A组和B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4. OR值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OR值(95%可信区间) 为 1.92(0.97~2.87).出现反流样症状的OR值为1.68(0.83~2.54).胃体黏膜萎缩者患反流性食管炎的OR值(95%可信区间)为5.48(3.89~7.07).出现反流样症状的OR值为3.6 5(2.06~5.24).存在食管裂孔疝者患反流性食管炎的OR值(95%可信区间)为8.0(5.84~ 10.16),出现反流样症状的OR值为3.52(1.21~5.83).结论 1.现有H.Pylori感染对反流性食管炎和反流样症状的发生可能并不直接起决定性的作用.2. H.Pylori感染可能是通过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而对胃食管反流病起保护作用.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H.Pylori感染显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常见的临床病症,近年来国内报道发病率上升,GERD发病机理复杂,胃食管屏障压降低、食管清降能力下降、胃排空延缓等均参与GERD的发生.本研究通过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诊断为GERD患者食管测压观察,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1.食管下段24h pH监测确诊为GERD患者62例,内镜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例,Ⅰ级28例,Ⅱ级16例,Ⅲ级4例.2.食管测压采用多导胃肠功能检测仪(瑞典C TD公司).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腹段LESL,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及食管远端蠕动压.3.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观察24h内pH<4百分率(pH<4%=、大于5min的长酸反流次数及总反流时间.4.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食管测压和pH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对不同食管动力变化与食管酸反流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H<4(%)与LESL相关,r=-0.327,P <0.01,与LESP相关,r=-0.49,P<0.001,与食管远端蠕动压相关,r=-0.331, P<0.001.2.腹段LESL<2cm及LESP<6mmHg时,pH<4(%)明显高于腹段LESL>2c m及L ESP>6mmHg,P均<0.01.3.食管远端压力低于30mmHg者pH<4(%)明显高于60mmHg者 ,P<0.01;且与长酸反流相关,P<0.01.结论 LES的功能是胃食管反流发生的决定因素,同时与食管体部的蠕动功能密切相关另外如胃排空紊乱、酸分泌过多及食客粘膜抵抗能力下降均参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病 .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为了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EGG的相关性,从而确定EGG在反映胃(肠)动力的价值.方法 50例GERD病人,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2.6±14.4岁(26~85岁 ),多有反酸、烧心、反胃(食)或腹胀等症状.应用Medtronic公司的Digitrapper EGG型胃电图仪及分析系统检测体表胃电变化,同时应用Pc Polygraf消化道检测仪及Digitrappr Mk -Ⅲ24h食管pH监测仪比较胃电活动与胃食管动力的关系.结果 GERD组与健康对照组(n=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44.3±15.8岁 )比较,正常节律百分率(餐前、餐后)均低于正常人(78.46%比90.55%,P<0.05;70 .97%比88.13%,P<0.01),而胃动过缓、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人.反酸+反胃组较单纯反酸组胃电节律紊乱更为明显.反酸+反胃组与单纯反酸组及对照组比较LESP减低 ,食管体下段蠕动波幅减低,24h食管pH监测酸反流指数增高.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均增加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二者之间有相关性.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体表胃电节律(餐前、餐后)紊乱百分率高于正常人. 反酸伴反胃(食)者较单纯反酸者胃电节律紊乱更为明显,与食管测压及食管pH监测结果一致 .胃电图可对GERD的发病机理的推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24h食管pH监测食管下段pH值,旨在为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内镜阴性GERD提供更敏感、特性更高、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正常对照组28例,GERD 30例,均采用Digitrapper MK Ⅲ型pH值记录仪,将pH值电极置于LES上5cm,记录食管下段pH值变化.结果 GERD组,内镜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内镜阳性)19例,内镜无阳性发现(内镜阴性)11例,食管pH值监测,pH<4总次数、≥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总时间、pH值<4百分时间%、Demeester积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内镜阳性与内镜阴性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 24h食管pH值监测,是GERD,尤其是内镜阴性及不典型性症状GERD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食管24h pH、LES以及食管体部蠕动和X线钡餐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运动的方法,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RE)和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GERD患者62例,分为RE组32例和HH组30例, 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 同时监测食管24h pH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度,以及干、湿咽时食管蠕动的情况.同时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黏膜增粗,头高脚低位下伴有食管钡剂反流现象,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占36.67%.LES静息压力为(15 .96±8.6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食管pH监测中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ES的长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松弛率为33 .33%,食管体部蠕动频率、波幅均较对照组低,间期明显延长.顺行性蠕动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LES静息压降低,食管蠕动间期延长,频率减慢,幅度降低,与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相比,程度加重,支持HH可能是长期RE 的结果,RE在HH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三种工艺制剂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粘膜的病理学疗效. 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各中药组采用贲门肌切开+十二指肠半结扎术制备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剖腹后缝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年研究发现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亦起到重要作用.铝碳酸镁不但能中和胃酸,还能可逆性结合胆酸,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已取得良好疗效.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国内6所医院对铝碳酸镁治疗45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45例胃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为50.52±13.10(28~78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为47.45±14.11(28~70岁).根据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严重程度及发生频度进行症状记分.根据症状的不同程度记录为0、1、2、3分,胃镜检查,对食管炎进行分级.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了解反流情况及类型.然后,治疗组予以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 德国拜耳公司)1.0g,每日4次口服;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商吕名洛赛克,美国阿斯利康公司)20mg,每日2次,治疗2周,后改为20mg,每日1次,再治疗4周.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生复查胃镜,食管炎消失者为治愈,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改善不明显为无效.治疗组17 例患者、对照组13例患者复查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治疗后1、2、4、6周均可显著降低患者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P均<0.01).治疗后1、2、4、6周时对两组患者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下降值无显著差异,揭示铝碳酸镁与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疗效相似.治疗组1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胃镜检查.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A 级8例,B级6例,铝碳酸镁治疗6周后,镜下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3例.其治愈率为64.2 8%,有效率为78.5%.对照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A级3例、B级8例、C级2例、D级2 例,治疗6周后,镜下治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其治愈率为66.67%,有效率为93.33 %.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治愈率及有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17例患者及对照组1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均可明显减少食管24h酸及胆汁反流次数,降低食管24h酸及胆汁反流百分比. 综合分析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铝碳酸镁治疗组17例患者,治疗前16例患者存在混合反流(94.12%),1例存在单纯酸反流(5.88%);治疗后5例恢复正常(29.41%)、3例变为单纯酸反流(17.65%)、3例变为单纯碱反流(17.65%)、6例(35.29%)仍为混合反流. 奥美拉唑治疗组13例患者,治疗前12例(92.31%)存在混合反流,1例(7.69%)存在单纯酸反流;治疗后10例(76.92%)恢复正常,1例(7.69%)变为单纯酸反流,1例(7.69%)变为单纯胆汁反流,1例(7.69%)仍为混合反流.铝碳酸镁组治疗后食管24h pH及胆红素监测恢复正常者,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其既可中和胃酸,又可结合胆汁酸,提示其在治疗混合反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监测全凭静脉麻醉(TIVA)下双相气道正压(BiPAP)面罩通气时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评估该通气方法 在伞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无胃食管反流危险因素,随机分为面罩通气组(Ⅰ组)和气管内插管通气组(Ⅱ组),每组20例.麻醉前经鼻置人胃食管舣探头pH电极,使远端探头位于食管下段(A点),近端探头置于食管中上段(B点).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应用BiPAP面罩通气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IPPV),连续实时监测同术期食管下段及中上段pH值变化直至患者清醒.以pH值小于4.0作为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结果 麻醉后30 min、气腹后30 min、麻醉结束后pH值监测结果 显示,Ⅰ组食管下段pH 值分别为5.43±0.51、5.24±0.47、5.36±0.53;Ⅱ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5.37±0.67、5.29±0.68、5.36±0.78.Ⅰ组和Ⅰ组食管下段及食管中上段各时点pH值监测无1例小于4.0,反流发生率均为0,两组比较pH值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用BiPAP而罩通气全身麻醉不增加胃食管反流概率,是较安全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内镜阳性的GERD和内镜阴性的GERD与胃食管酸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所选 32例患者均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胸痛、反酸及恶心呕吐等。经胃镜检查证实有下段食管炎患者 2 0例 ,其中男 11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4 5岁。无食管炎者 12例 ,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4 8 2岁。以上病人在胃镜检查一周内进行了食管测压及食管 2 4小时pH检测。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为A、B、C三组 ,即内镜下正常者为A组 ,内镜下I级 (点状或条纹状发红 ,糜烂 ,无融合现象 )者为B组 ,内镜下Ⅱ级 (有条状发红 ,糜烂 ,并有融合 ,但非全周性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防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机制。方法:100只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西沙必利)和半夏泻心汤组(BX);观察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食管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胃酸和胆汁酸的含量;放免法观察大鼠食管黏膜和血浆CGRP的含量。结果:半夏泻心汤可使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的炎症、鳞状上皮增生和固有层延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胃酸含量明显减少,食管下端pH值显著升高;与伪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食管黏膜中的CGRP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中的CGRP含量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食管黏膜中的CGRP含量明显增高。结论:半夏泻心汤可能通过降低食管炎大鼠胃酸分泌,调节体内CGRP的合成和分泌来保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15.
2.7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GERD患者超重情况,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食管内胆汁和酸反流情况.方法对68位有反酸、烧心、心前区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47人同时进行24h食管内的pH值监测,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饮食结构和临床表现.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老年组(年龄>=60岁)和轻壮年组(年龄<60岁).老年组共34人,平均年龄67.9岁,男∶女=26∶8.轻壮年组34人,平均年龄4.1岁,男∶女=21∶13.分别比较两组的超重情况,病程,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 ,食管裂孔疝的情况,胆汁反流及酸反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统计结果显示,超重是GERD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老年组中8 8%、轻壮年组7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体重超标.老年人的病程普遍比轻壮年长(98.84±17. 3,35.97±6.3)个月.老年组中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41%,Barretl的发生率为24%, 这可能与食管裂孔疝的合并率较高(68%)有关(轻壮年组17%);轻壮年的反流症状较明显,但非糜烂性食管炎的人数约占32%;在老年GERD患者中,无论是总胆红素吸收值>0.14的百分时间,还是卧位和立位的胆汁反流时间,均较轻壮年组(P<0.05),但两组餐后胆汁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无明显差异.老年人混合反流的发生率高于轻壮年组(70%22%,P <0.05).结论肥胖是GERD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病程长,食管裂孔疝并发率高,中重度食管炎和BE的比例大以及胆汁反流时间长、伴有混合反流的人数多是老年GERD的特点. 可以认为食管裂孔疝是食管炎的重要背景因素.同时,长时间的胆汁反流,尤其混合反流的存在对粘膜的损害作用也不容忽视.轻壮年患者的特点之一是反流症状突出,但症状与粘膜损伤的程度缺乏一致性.认为症状与粘膜的敏感性有关,而粘膜损伤的程度与反流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胃动力紊乱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对GERD患者胃电图(EGG)进行监测,研究其胃电节律变化.方法 1.经胃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人46例,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 41.7岁,采用瑞典CTD公司便携式胃电图记录仪记录体表胃电图,分别于餐前及餐后记录1h ,标准试餐.电极按标准位置放置.2.电脑软件分析,计算正常胃电节律(2~4cpm)百分比 ,x胃动过速(4~10cpm)百分比,胃动过缓(0.5~2cpm)百分比及餐后与餐前主频功率比,16 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 1.46例GERD患者餐前EGG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别为78.6±4.7,80.1±2.1,P<0.05.餐后EGG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两给分别为65.8±5.1,79.2±1.8,P<0.05,若以75%为正常值,有25例病人出现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明显下降,且以餐后胃动过速百分比增加为主.2.餐后与餐前主频功率比正常组与GERD分别为2.8±0.6,1.6±1.0,P<0.05.结论 GERD病人餐后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缓,胃内压升高,增加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通过对食管炎患者进行食管动力测定,并与健康对照比较,旨在探讨食管动力障碍与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共86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2.9岁,均无食管反流症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胃镜排除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41.9岁,具有较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胸骨后疼痛),胃镜检查均证实为食管下段炎症.受试者在检查前3天停用所有抑酸药物,禁食4h后进行检查.先行定标,经鼻腔插管至65cm,以定点牵拉法检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松弛率、食管体部运动功能、上食管括约肌压力、上食管括约肌松弛率.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10±6.37)较对照组(21.57±5 .70)明显降低,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松弛率及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反流性食管炎组中其食管体部的正常蠕动占31.7%,而对照组为85.3%,食管炎组中正常蠕动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食管炎组出现低压收缩比例为12.6%,同步收缩为 39.6%,不协调收缩为25.7%.其中以同步收缩和不协调收缩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食管炎组食管体部的收缩压(远端和近端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食管炎患者上食管括约肌压力及其松弛压、松弛率均大致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及食管体部收缩乏力,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前和餐后LES的屏障功能及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GERD患者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2~56岁,中位年龄50.5;健康对照组(HS)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9~45岁,中位年龄32.5岁.同步进行餐前1h和餐后 2h食管pH和食管压力监测.标准试餐方便面80g,火腿肠50g,热量为490kcal.结果 1.pH监测结果GERD组8例,其中阳性7例,阴性1例,而HS组8例中只有1例为阳性.两组比较P<0.01.2.GERD组和HS组餐后LES压力均下降,GERD组LESP 由餐前12.0±6.4降到7.6±4.1mmHg(P<0.001),HS组由14.7±8.9降到5.4±2 .7mmHg(P<0.001);GERD组和HS组餐前或餐后LES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GERD组餐前和餐后LES松弛后收缩波幅明显低于HS组,分别为16.8±14.7 vs 3 8.3±24.3mmHg(P<0.001)和12.7±10.0 vs 38.3±24.1mmHg(P<0.0 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各组餐前餐后LES松弛后收缩波幅无显著差异,P>0.05. 4. GERD组和HS组空腹状态深吸气膈脚张力为31.8±19.5 vs 37.8±20.4mmHg(P >0.05),餐后深吸气膈脚张力为27.3±17.1 vs 20.6±11.0mmHg(P>0.0 5).5. GERD组餐前和餐后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明显低于HS组,分别为52.3±34.4 v s 80.8±34.1(P<0.001)和48.6±34.7 vs 79.8±39.2mmHg(P<0. 0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1.在GERD患者和健康人群中餐后LESP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 LE S松弛后收缩功能和食管远端蠕动清除功能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 的方法,探讨其近期疗效.方法原发性AC患者13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做症状计分和食管造影(测量贲门开口、5min食管存留造影剂的高度和平均宽度).内镜下于贲门齿状线上0.5cm分4点各注射BTXA 20U至下食管括约肌(LES).结果治疗次日症状即明显缓解,咽下困难频度、咽下困难程度、反食频度、胸骨后疼痛频度计分分别由治疗前的2.6±0.5、3.9±1.2、2.5±1.0和2.2±0.8 ,降至治疗1周后的0.5±0.7、0.9±1.1、0.4±0.5和0,P<0.0005;贲门开口由治疗前的1.5±1.8mm增大至4.4±2.4mm,P<0.001;5 min食管碘柱高度和平均宽度分别由治疗前的89.5±37.4mm和31.9±11.3mm降至治疗后的14.4±22.0mm和8.4 ±9.4mm,P<0.0005或0.001.结论内镜下注射BTXA治疗AC安全、经济、简便易行,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 fluxdisease ,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 98例 ,全部进行内镜检查 ,2 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 ,14 C 尿素呼气检查。结果  1 98例GERD患者按内镜分级分组 :0级组 4 7例、Ⅰ级组 2 1例、Ⅱ级组 17例、Ⅲ级组 13例。 2 2 4小时食管下段pH监测结果表明 ,不同级别的GERD患者pH监测各项指标 (包括pH <4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流≥ 5分钟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 <4的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 ) ,组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