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秋风 《大众健康》2010,(12):64-65
四妙丸的由来在中医学的发病因素中,“湿”与“热”皆为病邪,其中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热为阳邪,其性暴戾,而二者又最易结合。一旦湿热相合,则“如油人面”,缠绵难退。湿热之邪,人体可从外而受,也可由内而生。从外而受者,多与时令气候相关,如夏季冒雨涉水、坐卧湿地等;由内而生者,则多和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贪凉饮冷,嗜食肥甘,饥饱不调,性情急躁抑郁,皆易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而酿生湿热。  相似文献   

2.
外阴白斑是女性外生殖器部位皮肤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慢性炎症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本病的发生,西医认为是由于慢性炎症的刺激,如慢性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等。或者是由于机械性刺激,如长期穿用质地硬涩的紧身裤摩擦等。还有其它如性激素的改变及慢性上皮营养不良等原因。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肝失调达,脾失健运,肝脾湿热下注,阴道分泌物的长期浸蚀。亦有因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也可导致本症发生。 1、湿热下注:女阴皮肤及粘膜变白,甚者肿痛破溃,流黄水,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外阴瘙痒,胸闷不适,便干溲黄,口苦咽干,舌质红…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泻多因饮食不节、外感时邪及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临床上根据中西医结合可分为以下几型; 一、伤食型多因乳食不节(洁),或暴饮暴食,致使脾胃功能失调。一般症状较轻,可见恶心、呕吐、嗳气、厌食,腹痛胀满,痛则欲泻,大便次数增多,色黄或黄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酸臭味,泻后痛减,舌苔黄垢,脉滑而实。二、实热型:由于湿热内蕴肠胃,或兼外感,湿热与外感相合,脾受其因,导致泄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辩证分型、辨病分期、专方加减三种基本方法.可达标本兼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彭勃 《家庭健康》2007,(2):46-46
从中医学观点来看,胆石症系由于肝胆之气郁结,继则血瘀化热与脾湿蕴结成肝胆湿热。由于本病发展过程错综复杂.临床需对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型论治。胆囊炎或者胆石症看起来是局部病变。实际上这种疾病应该说是一种整体状态下的局部病变.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的发生是受人体整体调节的。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因此.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龙胆泻肝汤出自《局方》,由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前仁、木通、泽泻、当归、生地、甘草等10味药组成。临床应用于多种炎性病症,现综述如下,以便同道临床参考。 1.急性结膜炎病因为感受湿热、外感风热毒邪而发。用龙胆泻肝汤加银花、连翘、杭菊、丹皮、薄荷煎服及洗拭。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多因外感风火湿热,少阳胆经受邪,循经上升,蒙蔽清窍,窒息不通而成。用龙胆泻肝汤加银花、连翘、赤芍、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盆腔炎多因经期、产期、不洁性交和宫腔手术而导致的子宫、输卵管及宫旁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等处的炎症。祖国医学认为多因湿热淤结,热蕴腹中,气血凝滞及外感病邪之侵所致。临床上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下腹部坠胀痛和腰骶部酸痛,常伴有精神不振,低热和不孕,常常急性发作,缠绵难愈,严重折磨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我院自2001年2月以来,  相似文献   

8.
中医多把前列腺炎归属于“淋症”、“尿浊”范畴,认为本病多因肾阳不足,脾虚气陷,湿热下注等引起,所以在按摩手法与取穴上采取补脾肾,清利湿热,行气活血的调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林淑华 《长寿》2009,(7):32-3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等,本病以口干咽燥、目涩少泪为主要症状。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肝肾亏虚,阴血损伤,或感受温热之邪,郁久化燥伤血,或过食辛辣油腻,脾胃蕴热,化燥伤阴,阴津枯耗而成。下列药膳可帮助患者治疴此病,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而形成,当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滞为治。治疗细菌性痢疾可选用下列粥疗方。车前叶粥鲜车前叶30克(或车前子10克),大米50克,葱白2茎。  相似文献   

11.
夏季防暑病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此时烈日炎炎,地热上腾,万物繁茂,人体阳气最易发泄,脾胃功能虚弱。所以湿热邪气常乘虚而入,容易引起疰夏和中暑等病。 疰夏之症是因脾胃功能虚弱,加之署月调理不当,又感暑湿之邪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胸闷,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身体微热,汗多,大便稀薄,日渐消瘦等。其调治方法主要是健脾化湿,减少食量,宜清淡饮食,忌  相似文献   

12.
德贵 《东方药膳》2007,(1):21-21
目赤肿痛,临床表现为眼球结膜充血,眼睑红肿,甚至不敢睁眼,怕光流泪。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上犯,或因肝经火热上注于目,或因过食烟酒辛辣物品,以致内热上冲。这一病症相近于近代医学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卡他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眼科疾患。  相似文献   

13.
<正>湿疹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湿、热邪,或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所致。现介绍湿疹外治验方八则如下,供参考。⒈土茯苓、苦参各30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为糊状,外涂患  相似文献   

14.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云 《工企医刊》2010,23(3):46-47
慢性浅表性胃炎,现代研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嗜饮烈酒、浓茶、喜食辛辣、饮食无规律、饥饱失常、情志所伤或病后体质虚弱伤及胃腑或素体脾胃虚弱有关。即病在胃腑,涉及脾肝肾。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化,以脾胃气虚兼有气滞、血瘀、湿热等多见。  相似文献   

15.
正夏末秋初,脾胃最易受"秋老虎"的湿热攻击,常吃黄色食物能健胃养脾。长夏湿热,最易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负责将人体所需营养转运吸收,并散布到全身。脾在五行中属土,喜燥恶湿,而长夏时节的湿热最易让人出现脾虚湿困。现代人脾胃普遍不太好,湿热天气又让人贪凉,爱吃冰激凌,爱喝冷饮,刺激脾胃;饮食经常不规律,常在外吃快餐或大餐,各种肥腻食物不知给脾胃  相似文献   

16.
孔令谦 《家庭医生》2010,(20):70-70
中医说的“脾”,指的是脾胃的功能,而不是解剖概念中的器官——脾脏。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过剩,加之运动量减少,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脾湿”。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儿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中医认为,痢疾属中医赤白痢、脓血痢、疫毒痢等病症范畴。主要是由于湿热毒邪侵及肠道,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湿热内蕴所致。急性痢疾以肠道湿热蕴结、寒湿内犯为多见;慢性痢疾则以脾肾阳虚、阴虚夹湿为多见。治疗菌痢除了遵医嘱按时服用抗菌药物外,若能配合食疗药膳辅助治疗,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阎群 《自我保健》2010,(2):25-25
中医将干燥综合征称之为“燥毒”,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肝肾亏虚,阴血损伤,或感受温热之邪,郁久化燥伤血,或过食辛辣油腻,脾胃蕴热,化燥伤阴,阴津枯耗而成。临床主要以“养阴补气”治疗为主,中医“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的食疗原则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尤为适宜。日常饮食中,患者应遵循“多汁、鲜、嫩,忌食辛辣”为原则。在选食中,  相似文献   

19.
献国 《东方药膳》2004,(12):20-20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肠胃而形成。当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滞为治,食疗可选用下列药膳。  相似文献   

20.
健康咨询     
过敏性鼻炎如何防治? 我患有慢性鼻炎好多年了,每年春季,鼻炎就会加重,尤其是一进火锅店和人多的商场,就会立刻打喷嚏、流鼻涕。请问如何防治? 宁波师玉师玉读者: 您所患为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认为肺经湿热,肺气失宣。肺开窍于鼻,因此邪寒、异味、花粉等均可导致肺气壅闭而致流涕喷嚏等症状。本病多发于春暖花开季节,本着“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