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钴胺治疗组(n=20)。对比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神经功能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4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主观症状均有改善,至16周时改善程度达最大,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1)。治疗后第8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客观体征开始改善,无论从客观征评分还是从疗效判断上,改善程度不如主观症状改善明显,两组间平均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治疗16周后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组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有效率上肢分别为50.0%和68.4%,下肢分别为55.6%和61.9%。两组主客观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综合疗效分别为76.2%和84.2%。结论:国产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疗效相似,且具有安全,耐受性良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刘晓满  孙海鹏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63-2264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6倒,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常规采用糖尿病综合治疗,治疗纽在此基础上给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连用60d。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正中神经(治疗前41.72m/s升至治疗后44.18m/s)、尺神经(治疗前43.75m/s升至治疗后45.30m/s)、腓神经(治疗前33.63m/s升至治疗后35.90m/s)、胫后神经(治疗前39.22m/s升至治疗后42.90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0.6&;#177;3.4)m/s,胫后神经(37.0&;#177;3.2)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6.4&;#177;3.6)m/s,胫后神经(37.0&;#177;3.9)m/s】明显高于治疗前【(34.7&;#177;2.9),(30.2&;#177;3.0),(41.1&;#177;3.1),(32.4&;#177;3.3)m/s】(t=6.556,7.753,5.579,4.5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组Ⅰ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lt;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4.
依帕司他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前列地尔是一种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末梢循环的药物,两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三磷酸胞苷(cytridini triphosphatis,CTP)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脑震荡,脑血管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的治疗,而该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又如何呢?目的:观察CTP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作用,并评价该药作用效果及神经电生理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对象:1999—09/2000—0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知情同意。方法:治疗组25例用CTP 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对照组25例用维生素B1 100mg和维生素B12 500μg,1次/d,东莨菪碱(654—2)20mg加人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疗程均为14d。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的是表面电极顺行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P治疗14d后,双上肢及下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0.01)。治疗组患者经过三磷酸胞苷14d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体征评分(1.4&;#177;0.5,3.0&;#177;0.5)明显低于对照组(2.6&;#177;03,4.0&;#177;0.3)(t=3255,2.005,P&;lt;0.05)。结论:三磷酸胞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1], 糖尿病诊断后的十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临床表现有局部神经病变,弥漫性多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依帕司他联合弥可保应用临床治疗DPN以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依帕司他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诊断后的十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临床表现有局部神经病变,弥漫性多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依帕司他联合弥可保应用临床治疗DPN以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治疗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洛他唑100mg/d口服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1肌肉注射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症状评分和神经体征评分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冶疗的副作用。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维生素治疗组(t=3.67.P&;lt;0.01),西洛他唑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M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冶疗前的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5.6&;#177;0.2),(7.0&;#177;0.2)分,治疗后为(2.8&;#177;0.3),(6.4&;#177;0.3)分](t=2.64,2.89,P&;lt;0.01)。结论: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与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1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在理想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依帕司他片50mg、3次/d,连用3周;硫辛酸450mg/d静点,连用15d;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维生素B1 100mg及维生素B12 2500μg肌注,连用15d。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与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满意,在没有更明确治疗方法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0.6±3.4)m/s,胫后神经(37.0±3.2)m/s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6.4±3.6)m/s,胫后神经(37.0±3.9)m/s犦明显高于治疗前犤(34.7±2.9),(30.2±3.0),(41.1±3.1),(32.4±3.3)m/s犦(t=6.556,7.753,5.579,4.5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I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治疗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洛他唑100mg/d口服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1肌肉注射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症状评分和神经体征评分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维生素治疗组(t=3.67,P<0.01),西洛他唑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M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犤治疗前的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5.6±0.2),(7.0±0.2)分,治疗后为(2.8±0.3),(6.4±0.3)分犦(t=2.64,2.89,P<0.01)。结论: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①选择2003-02/2004-04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2型糖尿病67例,1型糖尿病1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在入院时对80例患者进行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足部外观:正常为0分异常为1分,异常包括包括足部畸形、皮肤干燥、裂开、感染;踝反射:足跖屈为阳性(1分),无反应为阴性(0分),两者之间为可疑(0.5分);大拇趾振动觉:如患者完全感受不到音叉振动则为振动觉缺失(1分).左右两侧合计总分>2分为阳性.③采用五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0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敏感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阳性患者中经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总数&;#215;100%.特异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阴性患者中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神经病变患者总数&;#215;100%.④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中,足背振动觉异常率最高(包括振动觉减退与缺失),达55%(44/80);足部外观异常及有溃疡者共约占11%(9/80),而且一般伴有足背振动觉或踝反射的异常.②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中腓肠神经与腓总神经病变率最高,分别达59%(41/80),38%(30/80).③80例糖尿病患者中,在41例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阳性的患者中,37例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4例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1条或无神经病变).39例评分阴性的患者中,9例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正常.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8%.结论:①足部外观的异常和足部溃疡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渐趋严重的表现.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下肢神经最易受累.③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分别为80%和88%.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变累及周围神经,导致感觉丧失,肌力减弱。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甲钴胺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患者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糖尿病状态造成胰岛紊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异常,后者参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单剂量甲钴胺预防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学机制。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材料:实验于2001—02/2002—0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80只。方法:①取64只大鼠进行造模:四氧嘧啶溶于生理盐水,以240mg/kg剂量腹腔注射,48h后,取20mmol/L以上者为糖尿病模型。②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造成糖尿病模型,仅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将造模成功的64只大鼠中采用猪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按2:1比例每日皮下注射后根据血糖水平不同分为2组:一组血糖控制较好为胰岛素治疗1组和血糖控制较差为胰岛素治疗2组,每组32只。各组取16只给予给予甲钴胺500μg/(kg&;#183;d)肌注,分为甲钴胺+胰岛素治疗1组和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其余每组16只用作胰岛素治疗组对照。④于实验开始时及造模成功后2周,2,3个月测定动物体质量为初质量和末质量;血糖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果糖胺测定采用1-脱氧-吗咛。⑤采用Viking IV诱发电位仪测定诱发电位出现的波幅和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神经组织胰岛紊样生长因子1肽含量。⑥组间差异采用单析因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各实验阶段神经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肽含量,神经电生理变化。②各组大鼠各实验阶段糖代谢指标及体质量比较。结果:实验过程中糖尿病感染或急性并发症死亡3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77只。①体质量及血糖代谢变化:糖尿病成模后,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组分别与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果糖胺等血糖代谢指标差异不明显,体质量增长较正常对照组延缓趋势一致。②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表达及其肽含量变化: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组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胰岛素治疗组(P〈0.05-0.01)。糖尿病成模后2周时,坐骨神经甲钴胺+胰岛素治疗1组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含量显著高于胰岛素治疗1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2组(P〈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俨〈0.01);病程2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于相应胰岛素治疗组(P〈0.05-0.01)。病程3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神经组织与胰岛素治疗2组无差异。甲钴胺对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肽含量变化的影响趋势与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基本平行。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病程2和3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1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1组同期(P〈0.05);病程2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基本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2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除外,P〈0.05)。病程3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和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结论:①甲钴胺对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无显著影响。②甲钴胺可以通过影响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预防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③血糖控制较好结合甲钴胺治疗能更有效预防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三磷酸胞苷(cytridini triphosphatis,CTP)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脑震荡,脑血管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的治疗,而该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又如何呢? 目的观察CTP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作用,并评价该药作用效果及神经电生理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对象1999-09/2000-0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知情同意.方法治疗组25例用CTP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对照组25例用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1次/d,东莨菪碱(654-2)2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维生素D,1次/d,疗程均为14 d.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的是表面电极顺行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P治疗14 d后,双上肢及下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患者经过三磷酸胞苷14 d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体征评分(1.4±0.5,3.0±0.5)明显低于对照组(2.6±0.3,4.0±0 3)(t=3.255,2.005,P<0 05).结论三磷酸胞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7.
朱春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47-7847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5例以银杏达莫联合依帕司他;对照组105例单纯以依帕司他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效果。结果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组能明显改善DPN症状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2003-02/2004-04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2型糖尿病67例,1型糖尿病1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在入院时对80例患者进行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足部外观:正常为0分,异常为1分,异常包括包括足部畸形、皮肤干燥、裂开、感染;踝反射:足跖屈为阳性(1分),无反应为阴性(0分),两者之间为可疑(0.5分);大拇趾振动觉:如患者完全感受不到音叉振动则为振动觉缺失(1分)。左右两侧合计总分>2分为阳性。③采用五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0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敏感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阳性患者中经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总数×100%。特异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阴性患者中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神经病变患者总数×100%。④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中,足背振动觉异常率最高(包括振动觉减退与缺失),达55%(44/80);足部外观异常及有溃疡者共约占11%(9/80),而且一般伴有足背振动觉或踝反射的异常。②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中腓肠神经与腓总神经病变率最高,分别达59%(41/80),38%(30/80)。③80例糖尿病患者中,在41例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阳性的患者中,37例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4例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1条或无神经病变)。39例评分阴性的患者中,9例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正常。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8%。结论:①足部外观的异常和足部溃疡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渐趋严重的表现。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下肢神经最易受累。③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分别为80%和88%。  相似文献   

19.
微波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2-72岁,平均64.2岁。药物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4.3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3.3岁。对照组与两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治疗期间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和降压治疗药物的应用保持相对稳定。微波治疗组采用国产TMA-A型双频热疗机,局部照射,频率915MHz,功率为30~40W,辐射器为圆形,直径16cm,与体表距离3~5cm。对多发性神经病变者按病变部位分别照射。各部位每次治疗15min,1次/d,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药物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0.25g,口服,3次/d,服用30d。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疗效评定:参照樊东方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见明显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结果治疗后正中神经,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快。与常规治疗的40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