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研究表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的许多手术后胃部份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加引流术均可增加十二指肠-胃返流(DGR),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74年11月~1977年12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下称溃疡病)开展了以迷走神经切断术(迷切术)为主的治疗方法,计迷走神经干切断(迷干切)加幽门成形术6例;选择性胃迷走神经支切断(选迷切)及胃远端30%切除术12例;超选择性胃迷走神经支切断术(超选迷切术)34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单纯缝合治疗溃疡病穿孔──附12例报告周位峰,高天和(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医院)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穿孔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术式很多,意见不一。我院从1990年9月-94年1月对12例溃疡病穿孔患者施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所致胃动力障碍18例疗效观察綦淑杰,徐增良(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266300)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临床上用以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由于迷走神经分支的切断,胃动力较术前下降,出现腹胀等症状,发生率约30%。本文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64~1974年间采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加胃肠吻合术治疗的慢性十二指肠溃疡305例。全部病例经X线及内窥镜检查确诊。经上腹正中切口,切除两侧膈下迷走神经主干一段约1cm和食管周围小的迷走神经纤维,然后在结肠后作无肠襻的胃-空肠吻合术,吻合口垂直于胃窦后壁,可容纳4指宽。术后胃肠减压24小时后即进流质,6~8天出院。结果:15例死于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无关的原因,其中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分别死于肺栓塞或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手术直接死亡率为0.7%;17例失访。术后  相似文献   

6.
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理想术式应该是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溃疡复发率低.目前常采用的术式中,毕罗Ⅰ式、Ⅱ式,高选迷切加胃窦粘膜切除,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等均有术后相应的诸多并发症发生,笔者在我院采用了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式,从1987/1998对10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施行了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该术式完整地保留了幽门,有利于防止胆汁反流及倾例现象,切除了全部胃窦粘膜,有效地降低了胃酸分泌,既切除了溃疡,又达到了防止溃疡复发的目的.术后获得随访83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球溃疡经经典手术方法,如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干切断-幽门成形术、迷走神经干切断-胃空肠吻合术后,往往增加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产生胆汁返流性胃炎,久之并可增加癌变的危险性。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保存幽门,故可望不增加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返流。本文将病人连同正常者作对照共分6组,对比手术前后胃内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浓度。第1组为16例未经手术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球溃疡病人,第2组9例无胃肠道病史者作为对照,其他4组病人均手术后1年以上,分别为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HSV)14例,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复制"两次打击"SIRS大鼠模型,探讨迷走神经切断及烟碱预处理对大鼠SIRS的作用,为临床治疗SIRS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将40只实验动物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予处理;单侧迷走神经切断组:在诱导SIRS模型前7d,行右侧颈部迷走神经切断;烟碱预处理组:在诱导SIRS模型前7d,开始每天给予烟碱液5mg.kg-1ip;联合迷走神经切断+烟碱预处理组:在诱导SIRS模型前7d,联合迷走神经切断+烟碱预处理。造模前晚禁食,不禁水,术日采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条件采用腹颈正中切口显露右侧颈部迷走神经主干。比较4组大鼠TNF-a、IL-6含量。结果迷走神经切断后能提高炎症反应,烟碱预处理后能降低炎症反应,联合二者处理后炎症反应介于两者之间,且与未行迷走神经切断和烟碱预处理时炎症反应应答能力亦存在差别。结论中枢神经能够通过副交感神经途径调节炎症反应;烟碱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可不依赖于迷走神经的完整性而独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目的是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去除神经对胃酸分泌的刺激因素,使胃酸分泌减少,从而治愈溃疡. 1943年,Dragstedt首先引入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替代胃部分切除术,但术后常发生胃潴留、倾倒综合征、腹泻和胆汁返流等并发症,需要做幽门成形等附加手术.1948年Franksson 和Jackson介绍了单纯去胃神经手术,保留肝脏和肠道的神经支配,但仍需补加幽门成形或胃空肠吻合术.1967年,Holle设计了胃近端去神经、而保留胃窦部神经的手术.1970年英国 Johnston和丹麦Amdrup在此基础上使之定型、完善,称之为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或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不需要附加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致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10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脑出血组、脑出血+迷走神经切断组和脑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各20只.尾状核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和肝素钠制作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给予迷走神经干预.各组于脑出血后24 h行血液学及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FOS蛋白、一氧化氮合酶(NOS)和P物质表达.结果 FOS、NOS和P物质阳性表达,脑出血+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和迷走神经切断组,但明显少于脑出血组(P均<0.01);脑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多于脑出血组(P均<0.05).结论 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下丘脑内部分递质表达上调,干预迷走神经可影响神经递质表达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1.
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腹泻现已少见,因消化性溃疡多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取代迷走神经干切断加引流。因无标准定义,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腹泻发病率的估计差别较大。当腹泻产生并发症(Visick Ⅲ-Ⅳ)或水泻(每天三次以上)伴有急迫或大便失禁而影响病人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时,方可诊断为严重腹泻。据报道严重腹泻的发病率为0.5~8%,平均4%。病因: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腹泻常合并倾倒综合征,并合并液体饮食快速排空,因而两者可能由同一种病理生理机制所致。主要的异常可能是十二指肠对胃排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估价各种胃手术后倾倒综合征的真实发生率及其严重性,本研究探测进食标准餐后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前后的自觉症状与胃排空速率以及其它有关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在患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而施行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术的44例病人中,进行了100次倾倒激发试验,其中39次在术前,61次在术后8个月内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食管裂孔疝抗反流手术中迷走神经切断与保留对减少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ienceDirect、ovid、CNKI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9年9月,有关食管裂孔疝术中切断迷走神与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使用Cochrane5.1.0系统评价手册进行Meta分析。根据Cochrane循证医学指南的建议,二分类数据(食管裂孔疝复发与否)表示为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合并效应量的统计推断采用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统计推断采用Q检验计算I2,如果I2<50%,并且P>0.1,则说明合并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结果共纳入11项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术后食管裂孔疝复发的诊断方式将各研究分为解剖复发组和临床复发组。解剖复发组中,迷走神经切断430例,迷走神经保留383例;迷走神经切断复发风险大于迷走神经保留组(P<0.05),相对危险度为1.96,95%可信区间(CI)=1.45~2.64。临床复发组中,迷走神经切断337例,迷走神经保留420例;迷走神经切断复发风险大于迷走神经保留(P<0.05)。合并组分析显示,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复发风险大于迷走神经保留,相对危险度为1.78,95%可信区间(CI)=1.42~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反流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对减少食管裂孔疝术后复发可能具有积极意义,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进行简单的手术,达到良好的疗效.方法对40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行简化高挥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其中均为男性,年龄21岁~50岁,平均年龄30岁.静吸复合麻醉,上腹正中切口入腹,先行穿孔修补术;于胃小弯前壁1.5cm内,从贲门向下,在浆肌层内切除迷走神经末梢0.5cm,切断前拉氏神经鸦爪支最近侧的1支分支;切开胃结肠韧带,在胃小弯后壁1.5cm内同样方法切断后壁迷走神经及拉氏神经鸦爪支最近侧的1支分支;闭合胃结肠韧带,清洗腹腔;右下腹置引流管,逐层关腹.术后10d进行胃酸测定.随访3a,根据Visick分级判定疗效.结果简化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10d行胃酸测定,平均值空腹游离胃酸20.9U,总酸4.3U;试餐试验后游离胃酸51.5U,总胃酸74.3U.经过3a随访,Visick一、二级38例,占95%;三级1例,占2.5%;四级1例(6mo后复发,经胃大部切除术后痊愈),占2.5%.结论简化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近期疗效良好,总疗效为95%.  相似文献   

15.
迷走神经切断术术中及术后测定切断是否完全对估价术后症状或溃疡复发甚为必要。作者采用PCP-GABA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其在迷走神经干切断术(以下称TV)前后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以及是否有低血糖和心动过速等胰岛素的副作用;并探索术中用PCP-GABA刺激后胃粘膜pH的变化是否可用以判断TV的完全性。实验方法:取体重16~24kg的狗5只,分别做两次手术,先于胃体低位插入Thomas管制成慢性胃瘘模型,并作幽门成形术。第二次手术时经左八肋间进胸作TV,近横膈处切除2 cm,有副迷走神经或左右迷走神经交通支者也予以切断。TV前作PCP-GABA试验(静脉一次量0.5 mg/kg)、改良假饲试验(牛骨一块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治疗特点 ,本文回顾了我科 1 985年以来收治的 3 6例 6 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 0例 ,女 6例 ;年龄 6 0~ 80岁 ,平均6 9.5岁 ,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胃溃疡 2 4例 (包括多发溃疡 6例 ) ,十二指肠溃疡 8例 ,复合性溃疡 4例。本组手术适应症为急性胃溃疡穿孔 1 2例 ,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4例 ,溃疡出血 6例 ,溃疡致梗阻 8例 ,胃溃疡恶变 4例 ,其他 6例。手术方法为胃大部切除术毕 -罗 式 1 1例、 式 9例 ,迷走神经干切断加半胃切除 1例 ,穿孔修补术 1 5例。2 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电针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EA)足三里穴抗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采用束缚-冷应激方法制备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观察切断膈下迷走神经或切除腹腔交感神经节及注射受体阻断剂对EA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影响。[结果]EA-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溃疡指数(UI)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断双侧膈下迷走神经或切断腹腔交感神经节,大鼠UI减小,分别与腹部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给予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可部分削弱EA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0.85%氯化钠组比较P〈0.01;而给予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EA保护胃黏膜损伤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参与了电针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部分是由β受体介导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雄性犬2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分别测定3组不同时段血清中TNF-α、IL-1β和IL-10的含量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各细胞因子各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对照组较假手术组术后各个时段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术后各时段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0较假手术组升高,而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6)。结论切断迷走神经能提高ANP犬血清损伤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相对抑制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刺激(MNS)对于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20只,随机分至对照组和正中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组(MNS-a,n=7);迷走神经不切断组(MNS-b,n=7)]。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发VAs,诱发失败者异丙肾上腺素联合程序刺激再次诱发。每只犬诱发4次心律失常事件,第3次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前10分钟接受MNS,持续25分钟。事件结束20分钟后切断MNS-a组双侧迷走神经,再次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MNS降低VAs发生率,延迟首次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出现的时间,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双侧迷走神经切除不影响MNS对于VAs的抑制作用。结论 MNS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抑制VAs发生率,该抑制作用与迷走神经无关。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真菌感染在无全身免疫抑制时易改变了的局部防御机制所诱发。体内试验显示,迷走神经切断后自胃酸中分离出大量真菌;体外试验显示,真菌生长与培养基pH呈相反关系,两者均反映了胃pH的重要性。本研究前瞻性评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和奥美拉唑对真菌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