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睛明穴最早载于《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针灸甲乙经》中首次出现睛明的穴名,“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本穴又名泪空、泪腔、目内眦,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首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睛明穴不仅是治疗眼部疾患的首选穴位,在治疗急性腰痛、下肢不遂、失眠、呃逆等方面亦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穴中有不少同名穴,如足少阳胆经有头临泣和足临泣,头奔阴和足窍阴;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上巨虚(巨虚上廉)、下巨虚(巨虚下廉),而手阳明大肠经则有手三里、上廉、下廉;腹部任脉有气海、关元,背部足太阳膀脱经则有气海俞、关元俞。这些命名基本相同的穴位,其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穴位的发展,早期只是依照病痛的局部找压痛、郁血等异常反应处进行针灸,这就是“以病为输”和“取血者”的取穴法;后来到了“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的阶段,则针灸处确定了位置,又定出了名称。从名称上可以反映出古人是怎样认识这些穴位的,还可分…  相似文献   

3.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足乔)之会。一、风池穴定位:古代文献对本穴定位的叙述不尽一致,如《素问·气府论》王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甲乙经》:“在颞颧后发际陷者中。”《资生经》:“在脑后发际陷中。”《明堂》:“与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如二寸为定穴。”  相似文献   

4.
完骨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是足少阳胆经之穴,自有记载以来,其应用不断得到扩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阳维脉交会腧穴的文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高希言 《针刺研究》1998,23(3):237-238
对阳维脉及其交会穴的记载,历代医著均木详细,且彼此存有相悖之处,本文对各书记载,对比考证,整理如下。历代对阳维脉交会情况记载《素问·刺腰痛篇》说:“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躺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廿八难》说:“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针灸甲乙经》指出阳维与足太阳会于金门,与足少阳会阳交,与手太阳会于俞,与手少阳会于天,与足少阳会于肩并、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结合上述交会穴,“下间”当是指足少阳胆经的阳交穴(向后交于足太阳),为阳维之郄穴。“诸阳会…  相似文献   

6.
浅析蠡沟穴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归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络穴,起着沟通肝胆两经的作用。蠡沟是临床常用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现对蠡沟穴命名、定位及功用主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相似文献   

7.
神庭、头维二穴皆位于前额入发际 0 .5寸。神庭为督脉经穴 ,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头维为足阳明经穴 ,系“足少阳、阳明之会”。《灵枢·经脉》说 :“胃足阳明之脉 :……上耳前 ,过客主入 ,循发际 (头维 ) ,至额颅 (会神庭 )。”可见神庭、头维二穴治疗一些疑难疾病 ,收效良好 ,现择二例报告如下。1 带状疱疹  陈×× ,男 ,79岁 ,退休干部。 1997年 5月 31日初诊。主诉 :左侧前额及头顶前部疼痛 ,反复发作 4年余。患者 4年前曾患“带状疱疹” ,在疱疹愈合后遗留左侧前额及头顶前部针刺样疼痛 ,常因情绪激动而反复发作。伴头昏头…  相似文献   

8.
解惑刺法浅议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多以阳明经选穴为主,意在治痿。《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但是痿并非都是中风所为,中风也并非皆痿。《灵枢·刺节真邪》则明确提出了解惑刺法,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  相似文献   

9.
绝骨又名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绝骨穴在小腿外侧,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此穴在古今临床应用广泛。《标幽赋》云:“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  相似文献   

10.
悬钟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钟穴 ,一名绝骨 ,属足少阳胆经 ,系足三阳之大络 ,又是八会穴中的髓会。《难经·四十五难》疏曰 :“髓病治此”。《医学入门》一书将本穴列为足部的治病要穴 ,并附列了胁痛、脚胫湿痹等主治病症。本穴历来为医家所重视 ,是临床上用途广泛、疗效显著的常用腧穴。1 定位关于悬钟穴的位置 ,《甲乙经》定为“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 ,足三阳络 ,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针灸大成》定为“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寻膜尖骨者是 ,足三阳大络 ,按之阳明络绝 ,乃取之”。二者措词稍异 ,其义则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取在腓骨前缘 ,有的取在腓…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阳辅穴的定位及其当为“髓会”之己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红  佟和芬 《中国针灸》1997,17(11):657-658
通过对足少阳胆经经脉分布和《针灸甲乙经》所载阳辅穴位置的分析,认为阳辅穴定位应在腓骨的前缘,与该穴上1寸的光明穴、下1寸的悬钟穴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所载阳辅、悬钟位置的分析,认为现行多种医籍将八会穴中的髓会定为悬钟穴是欠妥的,髓会绝骨应是阳辅穴。  相似文献   

12.
华佗夹脊穴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夹脊穴的命名夹脊,原指挟于脊柱两旁的经穴,又作“挟脊”、“侠脊”,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也有“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背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宥,立已。”...  相似文献   

13.
委中,又名血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胭中(《灵枢·经脉》)、郄中(《素问·刺腰痛论篇》)、委中央(《灵枢》),系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下合穴.因其穴在胭窝中央,屈膝定位,故名.笔者结合个人及他人临床典型案例,浅析委中穴刺络放血的临床应用. 1 丹毒 杨某,男,51岁,工人,2005年8月6日初诊.双下肢片状红疹3d,加重1d.  相似文献   

14.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  相似文献   

15.
脑户是督豚腧穴之一。腧穴的部位,据晋皇甫谧《灸甲乙经》,是“在跳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跳骨”二字改为“枕骨”,并记载“禁不可针”。还有不少针灸文献记载脑户穴禁针。《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穴禁針与《素问》里这句话有关.这一句  相似文献   

16.
痿病属于疑难杂病,《素问·痿论》对痿病的发生、进展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痿病的主要病因在于“热”,关键病机是“肺热叶焦”,该病的治疗重在祛除肺脏郁热。该文基于《素问·痿论》中“补其荥通其输”的治疗思路,针灸取穴时配以阳明经的荥穴、输穴,分别采用补法和泻法,以宣散肺热,恢复肺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使气血精微充养机体,筋脉骨肉各得所养,帮助恢复四肢关节的运动,从而达到促进痿病康复的目的,并附临证验案1例。  相似文献   

17.
中脘(《甲乙》),一名太仓《《灵枢》)。穴位取法:(骨曷)骭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素问》)。俞穴特性:腑会(《难经》),胃募(《甲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甲乙》),足太阴之结穴(《灵枢·根结》)。临床应用:(一)《资生》:“初不知灸中朊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循经考  相似文献   

18.
正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疾病。针灸作为治疗腰痛的首选疗法[1],治疗时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和阿是穴,较少取足阳明胃经穴。治腰痛取足阳明最早见于《素问·刺腰痛》所载:"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宋代《针灸资生经·第六》记载:"三里……主腰痛不可顾",《针灸神书·琼瑶真人十段锦周流气上气下秘诀二十一》曰:"冷痹肾俞三里提",明代《通玄指要赋》引《针灸神书》载:"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均强调足三里治疗腰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刘红霞  李荣 《新中医》2006,38(6):64-65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包括少阳经络及其络属之腑(胆、三焦),少阳经腑对太阳、阳明经腑的开合起重要调节作用。太阳为开,  相似文献   

20.
王桂玲 《北京中医》2003,22(6):45-46
中脘穴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 ,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 ,八会穴之一 ,腑之会穴 ,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 ,中管、承满 ,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 ,中管、建里二穴 ,皆主霍乱肠鸣 ,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 ,中脘、三阴交 ,治食不化 ;霍乱吐泻 ,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 ,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 ,霍乱吐泻 ,中脘、天枢。在临床上 ,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 ,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