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EB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收集首诊鼻咽癌患者721例,按“中国鼻咽癌2008 TNM分期”标准对咽后淋巴结进行判断并分为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记录每个病例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EB-DNA拷贝数、EB-VCA抗体滴度、EA-IgA抗体滴度,统计咽后淋巴结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与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EB-DNA拷贝数、VCA-IgA抗体滴度、EA-IgA抗体滴度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阳性者较阴性组有较高的EB-DNA拷贝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VCA-IgA抗体滴度下咽后淋巴结的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IgA抗体滴度越高咽后淋巴结阳性率越高;不同EA-IgA抗体滴度下咽后淋巴结的转移率不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A-IgA抗体滴度越高咽后淋巴结阳性率越高.结论: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EB-DNA拷贝数、VCA-IgA抗体滴度、EA-IgA滴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的咽后淋巴结转移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了1978年8月至1992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有咽后淋巴结转移(即Rouviere氏淋巴结转移,RLM)者40例,统计了RLM的大小和位置,提出在CT上诊断RLM的标准。本组病例中RLM与鼻咽原发灶及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在同侧者分别占95%和82.8%,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RLM是鼻咽癌的重要淋巴结转移部位。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咽旁侵犯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后组颅神经受累的关系杨文华80年代以来,头颈部鼻咽癌咽旁侵犯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后组颅神经受累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水平,现将我科1995年—1997年收治的240例鼻咽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病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了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254例,探讨其咽旁间隙和/或“茎内”受累与颈淋巴结的关系。结果表明:咽旁间隙或“茎内”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其大小无关;当鼻咽癌仅累及鼻咽一侧时,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与受累的鼻咽部位多少无关;双侧“茎内”伴双侧咽旁间隙受累比伴单侧受累更易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仅双侧“茎内”受累与同时伴单侧或双侧咽旁间隙受累,两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别;鼻咽双侧受累较单侧受累,其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要高。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对其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总结。 方法 对经临床与病理学证实,细胞学检查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部病例无一例假阳性。结论 针吸细胞学检查是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定性检查方法,对早期发现、确诊鼻咽癌特别是无鼻咽症状的病例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快速、安全、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超声对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悦 《肿瘤防治研究》2000,27(5):389-390
 目的 探讨超声对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标准。方法 对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初诊患者30例(共96个淋巴结),行颈部肿块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普勒能量图检查。结果 本组转移淋巴结大小从0.4~5.0cm,85%以上的长径与短径之比<2,内部回声主要为不均匀的低回声,液化者可为液实混合回声或液性无回声,淋巴结皮质不均匀增厚或消失,淋巴结门偏心或消失,边界多模糊不整。血流分布主要为周边型(47.9%)和无血流型(33.3%),Rl值较高,平均为0.72。部分可见颈静脉受压或静脉内癌栓。结论 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图像在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结构、血流分布、血流动力学及淋巴结包膜外转移等方面均有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根据二维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多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NP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另选取30例轻度鼻咽黏膜炎的鼻咽组织作为对照,分析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LVD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组织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NPC瘤周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瘤周LVD与鼻咽癌N分期的升高呈一致性(P<0.05);此外,瘤周LVD与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年龄<49岁的NPC患者瘤内LVD高于年龄≥49岁的患者(P<0.05);瘤内LVD与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瘤周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推测瘤周LVD对该肿瘤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基于鼻咽癌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放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勾画研究尚未见报道.回顾性分析709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为鼻咽癌基于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放疗靶区勾画提出初步意见.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8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的发病具有地域聚集性,种族易感性和家族高发倾向,以华南、西南各省为高发区.40-59岁为发病高峰,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较为肯定的致病因素有:EB病毒感染、化学致癌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2003年WHO将鼻咽癌的病理类型分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癌及基底细胞鳞状细胞癌等3种类型.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初诊时以颈部肿块为主诉者达40%-50%左右.检查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达85%以上,是影响分期、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高危人群血浆EBV-DNA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高危人群E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DNA,EBV—DNA)的存在情况及其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08-13—2010-07-27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开展鼻咽癌筛查,ELISA法检测16712名EBV抗体,确定鼻咽癌高危人群386名,同时收集鼻咽癌低危人群273名。收集同期中山市人民医院初诊鼻咽癌患者62例。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高危人群血浆EBV-DNA,并随访1年,比较分析高危人群EBv_DNA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结果:初筛鼻咽癌高危人群EBV—DNA阳性率为12.2%(47/386),高于鼻咽癌低危人群的3.3%(9/273),而低于初诊鼻咽癌患者的91.9%(57/6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复查时,血清学持续高危人群EBV—DNA阳性率为9.7%(18/186),而血清学转变为非高危人群的EBV-DNA阳性率为3.1%(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筛查人群中血清学诊断鼻咽癌的阳性预测值为5.6%(32/572),而在鼻咽癌高危人群中增加EBV—DNA检测,其阳性预测值提高到44.6%(29/65)。结论:鼻咽癌高危人群血浆EBV-DNA定量检测能对血清学EBV抗体检测进行有效的补充,可大大提高筛查准确性,对鼻咽癌高危人群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DNA定量测定与鼻咽癌"中国2008TNM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诊为鼻咽癌的患者721例,按鼻咽癌"中国2008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治疗前行血浆EB病毒DNA定量测定,分别计算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的EBV-DNA拷贝数。[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拷贝数与鼻咽癌中国2008的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显著性(P<0.01)。即鼻咽癌TNM分期越晚,患者血浆中EBV-DNA拷贝数越高。[结论]首诊鼻咽癌患者治疗前的血浆EBV-DNA拷贝数与鼻咽癌"中国2008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评估鼻咽癌临床分期的一种辅助性分子生物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组织学类型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组织学类型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4种主要组织学类型的鼻咽癌288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癌巢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EB病毒编码小RNAs(EBERs)的表达,其中EBERs阳性的31例非角化性癌和19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进一步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溶解期产物EA-D(early antigen-diffuse,EA-D)mRNA的表达.[结果]接近100%的鼻咽非角化性癌(99.32%,145/146)显示出EBERs阳性信号,鼻咽腺癌EBERs阳性率明显小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别是35.90%(14/39)、84.38%(81/96).双向分化的腺鳞癌的EBERs阳性率(71.43%,5/7)处于非角化性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93.39%,226/242)与腺癌(35.90%,14/39)之间.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腺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别有23例(23/146,15.75%)、16例(41.03%,16/39)、31例(31/96,32.29%)可见表达EBERs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的EA-D mRNA表达率高于非角化性癌,分别是78.95%(15/19)、16.13%(5/31).[结论]4种不同组织学类型鼻咽癌的EB病毒感染率与感染状态不完全一致.鼻咽非角化性癌总是与EB病毒的潜伏感染密切相关,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化不良成分也与EB病毒潜伏感染关系密切,其中分化良好的癌细胞经常可以检测到EB病毒的溶解性感染产物表达.鼻咽腺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13.
14.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概率和表现形式, 研究其可能的转移机制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江西省肿瘤医院初治鼻咽癌患者MRI诊断考虑有腮腺淋巴结转移者,分析其表现形式,可能的转移机制及预后。结果:2年期间1 00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15例腮腺区结节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按拟定诊断标准14例确诊为腮腺淋巴结转移,1例排除,发生率1.4%。转移淋巴结大部分(82%)为浅叶淋巴结。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者绝大部分(93%)为中晚期病例,N3患者占43%,64%患者有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7例患者有Ⅱa及Ⅱb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融合。79%的患者有咽旁间隙不同程度侵犯,36%患者放化疗前进行过颈部干预。中位随访10.5个月后,14例患者6例1年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2例已死亡。结论: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为1.4%。其发生可能与颈部淋巴结>6cm伴包膜外侵;Ⅱa、Ⅱb区淋巴结融合;咽旁间隙肿瘤占据紧邻腮腺以及既往曾行颈部干预等有关。腮腺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160例初治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热疗组(70例)。对照组:接受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后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均接受常规放疗。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转移灶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结果热疗组和对照组5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4%、21.1%(χ2=16.043,P<0.05),5 a生存率分别为58.6%、41.1%(χ2=4.805,P<0.05),5 a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1%、76.7%(χ2=13.413,P<0.05),5 a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1%、44.4%(χ2=0.866,P>0.05)。结论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放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水平在鼻咽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8例鼻咽癌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VEGF-A和VEGFR-2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变化的意义。结果初治及复发组鼻咽癌患者血清VEGF-A、VEGFR-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P均<0.05)。血清VEGF-A和VEGFR-2水平与鼻咽癌T分期及N分期均有关(P均<0.05)。有淋巴转移的鼻咽癌患者血清VEGF-A和VEGFR-2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P<0.05)。3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血清VEGF-A与VEGFR-2水平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高水平的血清VEGF-A、VEGFR-2在鼻咽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鼻咽癌发生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RNA、潜伏膜蛋白(LMP-1)、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c-fos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36例鼻咽癌组织中EBV编码的小分子RAN(encoded small RNAs,EBERs),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LMP-1及cyclin D1、c-fos的表达。结果 36例鼻咽癌组织中EBV RNAs阳性率为100.0%(36/36),LMP-1阳性率为44.4%(16/36),cyclin D1阳性率为52.8%(19/36),c-fos阳性率为61.1%(22/36)。LMP-1表达与cyclin D1、c-fos表达有明显的关系。结论 鼻咽癌发生是多步骤、多基因改变的过程。鼻咽活检组织中有EBERs及LMP-1的检出,对鼻咽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16例鼻咽癌转移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以PF为主,辅以TP方案。每2个疗程化疗后外周静脉采血并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血浆E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结果  化疗后,EBV DNA下降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基本一致,一致率达80%以上;升高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高度一致,一致率达100%。而EBV DNA始终为0者,或在治疗过程中降为0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不一致。根据疗效分为PR、SD、PD三组,将化疗前后E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进行分析,三组分别为-4.63±2.5、-2.25±2.3、3.23± 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  结论  血浆EBV DNA检测可作为评价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的一项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联合应用可提高鼻咽癌疗效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波热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晚期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75例鼻咽癌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综合组40例;对照组采取放化疗治疗措施;综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波热疗干预,在放射治疗后30 min进行,45 min/次,1次/周,总共2次.比较2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2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综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7% (P <0.05);与对照组比较,综合组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方面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3个月,综合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而CD8+水平明显降低,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波热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晚期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与其治疗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20.
Epstein-Barr virus (EBV) i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wo malignant disease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and endemic Burkitt's lymphoma. In this study, the genomes of EBV in biopsy specimens from 4 NFC patients in Japan were analyzed using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The NPC tissues of all examined cases contained rearranged EBV genomes whose Bam HI H fragment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prototype EBV genomes. One of them had a Bam HI fragment containing contiguous sequences of Bam HI Y and H. A single-sized EBV DNA terminus was observed in these NPC tissues, impl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arcinoma from a single EBV-infected c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