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中脘、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行苍龟探穴法,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肝俞针刺得气后行补法,背部穴位不留针,其余穴位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第2疗程为90.5%,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精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6例。精灸组采用精灸疗法,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单项积分以及总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精灸组患者IBS-SSS各单项症状积分、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精灸组总有效率为94.44%,针刺组为86.11%,精灸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精灸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胀、排便情况、生活干扰度等症状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疏肝健脾法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35例.针刺组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等穴行常规针刺,并在双侧天枢加电针刺激,每日1次,每周治疗3~4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得舒特),每次50 mg,每日3次,均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价量表(IBS-QOL)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IBS-QOL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均P<0.01);针刺组有效率为94.3%(33/35),优于西药组的77.1%(27/35,P<0.01);3个月后针刺组复发率为36.4%(12/33),明显低于西药组的72.0%(18/25,P<0.01).结论: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5,(11):1516-1518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电针治疗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电针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运用子午流注电针治疗进行针刺治疗,28d为1个疗程;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瑞健)口服,1次0.2g,1d3次,28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该病证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药物对照组73.33%。2组治疗该病的主要单项症状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电针为主针刺能够有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神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调神法结合传统针刺治疗,两组均以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HAMA评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两组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不适症状疗效肯定,可以有效改善肠易激症状和焦虑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电针组(观察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运用子午流注电针治疗,28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瑞健)口服,每次0.2 g,每日3次,28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药物对照组73.33%。两组治疗该病的主要单项症状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电针为主针刺能够有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2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比较2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5%(P0.05);2组患者治疗6周、18周后(随访时)IBS-S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IBS-QOL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IBS-D有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有一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点灸特定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点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点灸组(30例)采用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法,针刺组(2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治疗15次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患者单项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针刺组的75.0%(P<0.05).结论:点灸治疗可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从脑肠相关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脑肠相关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辨证取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运用孙思邈"十三鬼穴"加天枢、大肠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选取足三里、天枢、大肠俞、肝俞、脾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SF-36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基本一致;两组治疗后得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肠相关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腹泻型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组(观察组)和西药组(对照组),观察组运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28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瑞健)口服,每次0.2 g,每日3次,28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73.33%。两组患者的主要单项症状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主针刺能够有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深度法各31例。穴取大椎、肺俞、气海、关元、尺泽、合谷、足三里、阴陵泉、太溪。治疗组按照《灵枢.经水》篇,经脉针刺深度2~6分(4~12mm),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深度8~15分(16~30mm),行平补平泻手法,8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与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70.97%,优于对照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93.55%,优于对照组的6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深度法,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刺气海透关元,肾俞透命门,常规针刺次醪,足三里,三阴交,蠡沟,太溪和太冲穴,治疗了39例精子减少症患者.结果痊愈21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曲池、支沟、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地机、三阴交、太冲、天枢、膏肓、肾俞、白环俞及中脘、中极穴针刺;对照组按《针灸学》取穴: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悬钟、关元、手三里、外关、阳溪、梁丘、上巨虚、内庭、滑肉门、大肠俞。2组均每日治疗2次,以临床症状体征、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尿白蛋白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糖、脂代谢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改善肾血流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尿蛋白排泄率,抑制MCP-1过度表达,保护肾小球、肾小管,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  相似文献   

16.
取百会,四神聪,巨阙和双侧内关为主穴,并根据辨证加减穴位,肝郁脾虚加双侧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和太冲;肝血郁滞加双侧合谷,血海,三阴交及太冲;心脾两虚加双侧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和太白;脾肾阳虚加双侧三阴交,太白,太溪及关元,关元用灸法,余穴用针法,治疗抑郁症患者63例,临床痊愈21例,显效18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治疗最长者45次,最短13次,平均治疗26次.  相似文献   

17.
改良烧山火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X  Weli QL 《中国针灸》2011,31(9):803-805
目的:改良传统烧山火操作方法,观察改良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全部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风池、翳风,健侧合谷,双侧手三里、足三里、太冲等,采用改良烧山火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其穴,右手拇指向前、示指退后缓慢捻动针体,保持得气感应;然后左手拇指加重压力,右手拇、示指持针小幅度低频率匀速提插9次;继续以左手拇指重压穴处,右手拇、示指持针向内推按守气,始终保持针尖在得气水平处,此时患者针下或远端通常会出现热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5次后观察疗效.结果:50例患者全部获得痊愈,无1例遗留后遗症状.结论:改良烧山火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对面肌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选穴、留针时间、针刺深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负荷及昼夜节律的影响,优选最佳针刺降压方案。方法:纳入48例临床病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按照3因素2水平,即选穴(人迎、太冲)、留针时间(15、30 min)、针刺深度(浅刺、深刺),分为8组,每组6例,观察针刺前后24 h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1)针刺深度对收缩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收缩压方案为深刺人迎30 min;(2)留针时间对舒张压负荷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舒张压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3)不同因素对于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选穴;各因素不同水平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为:人迎<太冲,15 min<30 min,浅刺<深刺。最佳调节昼夜节律的方案为深刺太冲30 min。结论:深刺人迎或太冲30 min为针刺调节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D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44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对照组取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悬钟、关元、手三里等穴,均每日治疗2次,6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和第6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羰基(carbonyl group,PCO)、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guanine,8-OHd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疗程结束时,两组血浆MDA、PCO、8-OHdG较治疗前升高(P0.05),SOD活性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血浆MDA、PCO、8-OHd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观察组SOD活性升高(P0.01),对照组SOD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50.00%(35/70),对照组为44.44%(3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9%(59/70),对照组为55.56%(40/7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够改善DN患者抗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调理脾胃针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