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眩晕一症,与肾、脾、肝关系甚为密切,肾、脾之虚与肝郁是病之本,肾阴虚每兼肝阳上亢,肾阳虚则寒水上泛,脾虚者多兼痰饮,肝郁者多为肝阳上扰且多伤阴.临床宜分标本缓急,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予曲克芦丁注射液静点加腹针治疗)和对照组30例(予单纯曲克芦丁注射液静点)。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腹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予曲克芦丁注射液静点加腹针治疗)和对照组30例(予单纯曲克芦丁注射液静点)。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腹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晓恩  周红波 《中医杂志》2007,48(8):716-716
颈性眩晕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的改变及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有上升及发病低龄化的趋势.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疗法,本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疗效确切等特征.我们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与传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症状进行积分评估,疗效的对比,在不同时间点(针灸5次后与针灸10次后)进行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然腹针组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从两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的积分的改善情况的对比,P<0.01,腹针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针灸组;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有效率看,眩晕症状的改善,腹针组快于传统针灸组,而后伸不适却是传统针灸组改善快于腹针组。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同样有效,腹针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传统针灸组。  相似文献   

6.
许琳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55-1156
眩晕见于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炎、颈椎病、高血压等。中医学亦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说,历来认为皆属虚证。笔者于多年临床中体会到眩晕纯虚、纯实者少见,而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者比例极高。故于施针治疗时用腹针调整阴阳、补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腹针对30~65岁的56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选用君(主穴)引气归元;臣(次穴)商曲、气穴;佐:滑肉门、气旁、上脘上、建里。每日1次,连续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所有病例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治疗,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总分及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5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表明,经薄氏腹针治疗后,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显著好转,且无明显副作用,说明薄氏腹针为一种确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何智泉  肖落  曹哲  王大伟 《中医药研究》2011,(12):1446-1447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9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取腹针疗法,对照组采取体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1.1%和4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氏腹针疗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优于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9.
颈源性眩晕是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是临床眩晕就诊最常见的原因.笔者近年来采用腹针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与传统电针疗法相比较,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1992青岛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在排除内耳性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脑供血不足[2]的基础上,并均经X线摄片或CT检查,以及脑血流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为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0.
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颈性眩晕的某些病因,采用中药内服外加腹针(实验组)治疗与单纯腹针(对照组)治疗进行观察。结论: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颈性眩晕上两组都有效;两组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以实验组升高明显,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在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眩晕、颈项僵硬疼痛为主的1组临床症状。本研究观察了腹针治疗3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并与体针进行治疗前后积分和症状改善程度比较。结果显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同样有较好的疗效。腹针对于改善头晕症状更快捷,且对于视物不清症状的改善优于体针组,并以无痛、起效快、体位舒适等优点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腹针联合整脊手法与单纯整脊手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组(A)、单纯腹针疗法组(B)及单纯悬灸百会穴组(C),每组30例。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双侧椎动脉(LVA-Vm、RVA-Vm)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Vm),治疗前后作症状学积分及疗效评定。结果:TCD检测结果及症状学积分疗效评定均显示,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A组优于B、C组(P<0.05,P<0.01)。结论: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可能与调整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并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结合查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门诊就诊的顺序,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60例,采用查氏手法加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颈椎电动牵引加激光疗法(照星状神经节)。结果:治疗组痊愈35例,显效16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26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16例,有效率73.3%,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最短时间是5天,最长时间为20天,而对照组治愈最短的10天,最长的25天;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薄氏腹针结合查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吴良慈 《光明中医》2016,(21):3150-3151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穴位注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4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穴位注射(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9%和87.5%,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腹针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5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成气血亏虚组、肝肾阴亏组、痰湿阻滞组3组,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积分的改变情况与观察每个患者治疗前后TCD数值的改变。结果:观察3组患者的有效率,气血亏虚组最高、痰湿阻滞组最低,两组对比P〈0.05,具统计学意义;从积分的改变来看,3组组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对比都具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TCD检测数据,发现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加快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减慢,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减慢的患者治疗后血流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对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颈性眩晕都有效,尤以气血亏虚型为佳;腹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推广一种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方法:将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均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同时分别检查头颅多普勒(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主要症状和功能前后改善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有明显改善,其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本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的同时,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了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配合针刺委中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配合针刺委中穴治疗本病30例,对照组采用采用常规用体针治疗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疗法配合针刺委中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调气血、益肝肾、通经络,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措施。方法:腹针、推拿、中药热敷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2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3%。结论:运用腹针配合推拿、理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Climacteric syndrome, so-called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menopause in TCM, encompasses a series of symptoms due to disorder of endocrine and autonomic nerve caused by declination of ovary function during perimenopausal period. In western medicine, the maj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