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2.风寒表实证 (1)风寒表实型 [临床表现]主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恶寒的特点是自觉恶寒,遇风或寒则加重,扪其皮肤则发热。发热或早或迟,它是本证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症: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息,呕逆,苔薄白。 [分析]风寒外束,卫阳被遏,阳气不能外达则恶寒,若阳气及时达表,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若阳气一时未能达表抗邪,则暂不发热,不过为时短暂,终必发热。营阴郁滞,经气流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身疼腰痛及  相似文献   

2.
<正> 第三部分肺系统实证一、风类 1.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虚型[临床表现]主症: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从症:鼻鸣,干呕,苔薄白。 [分析] 本症因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失调所致。在正常情况下,卫阳固护于外,营阴安守于内。若风寒袭表,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故恶风寒;风邪侵袭,阳气外浮,奋起抗争,邪正相争故发热;太阳经脉循头下项,风寒外扰,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犯表,皮毛被束,肺气不利,则鼻鸣;肺气不利,以致胃气上逆,因而干呕;邪客于表,正气外抗,脉应之而浮,而汗液外出,故脉象松弛而呈缓象;苔薄白为风寒之兆。  相似文献   

3.
头痛辨治     
李应寿  赵川荣 《西部中医药》2004,17(6):47-48,F004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或兼有鼻塞流清涕等症,苔薄白,脉浮。[病机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侵,循太阳经上犯颠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时作,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上循颠顶,下行项背,故痛连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则恶风畏寒。遇风寒则卫阳更遏,故疼痛剧增。若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寒为阴邪,得温则减,故喜绵帛裹头。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表证之象。  相似文献   

4.
<正> (18)风寒表实兼头痛型:[临床表现]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寒,发热,头痛的特点为遇风受寒辄发,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温则痛减。从症:鼻塞,苔薄白,脉浮滑。 [分析] 风寒侵袭,循经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鼻塞、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方药]方取川芎茶调散(《和剂局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6.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为主证,是治疗太阳病中伤寒表实证的主方。  相似文献   

7.
毛科明 《光明中医》2008,23(3):385-385
笔者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法,应用经方治疗感冒疗效甚佳,兹举验案如下。 1葛根汤 某男,18岁,2007年11月30日初诊。恶寒发热,服布洛芬当时汗出热退,旋即又升,病已三天。诊见:发热,体温38.6℃,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颈项腰背拘急酸痛,口干不欲饮,纳未减,两便可,舌淡胖,苔薄白,脉浮紧。证属外感风寒,经输不利。治以发汗解表,疏通经气。  相似文献   

8.
《新中医》1999,(11)
1 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 ,客于肺卫 ,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 1 诊断依据 ①鼻塞流涕 ,喷嚏 ,咽痒或痛 ,咳嗽。②恶寒发热 ,无汗或少汗 ,头痛 ,肢体酸楚。③四时皆有 ,以冬春季节为多见。④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1 2 证候分类 ①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 ,鼻塞流清涕 ,喷嚏。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浮缓。②风热犯表 :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 ,咽痛咽红 ,咳嗽。舌边尖红 ,苔白或微黄 ,脉浮数。③暑湿袭表 …  相似文献   

9.
古医经论汗颇多 ,据我们探讨论述如下 :辛温解表剂。《伤寒论》麻黄汤 ,为太阳经证 ,头项强痛 ,恶寒无汗 ,脉浮紧等症之主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宣肺平喘 ,佐以桂枝辛散解表 ,甘温助阳 ,二者相须为用 ,更增强了发汗散寒之力 ,辅以杏仁 ,协助麻黄宣降肺气而平喘咳 ,使以甘草 ,调和药性。本方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较强 ,凡非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 ,可汗而喘等症状较重者 ,一般多不轻用。《伤寒论》桂枝汤 ,为太阳经证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苔白 ,脉浮缓等症的主方。方中桂枝辛散解表 ,甘温助阳以散风寒 ,佐以白芍敛阴止汗 ,二者相合…  相似文献   

10.
<正> 六经辨证(二)太阳伤寒(表实)证1.太阳伤寒主证(麻黄汤证)【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头痛身痛,咳嗽喘息,腰痛,骨节疼痛。次症:胸满,呕逆。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病机分析】卫气有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司汗孔开  相似文献   

11.
<正>葛根汤方证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记载;"太阳病,项背強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1]。《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记载;"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禁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2)。1病例分析在临床上以颈项部疼痛、肩关节为主的疼痛,常伴肘关节疼痛、腰背部疼痛。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或沉弦而涩。无汗、恶风寒、或不恶风寒,静时或夜间疼痛的患者。本人通常用葛  相似文献   

12.
陆敏 《河南中医》2007,27(12):4-5
《伤寒论》一书中论及汗的条文有100余条,内容较广,涉及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之始末及预后转归等,体现了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之精髓。1辨在表之汗汗乃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伤寒论》中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浮缓)”(2)的论述。此汗出者乃风邪偏盛,卫强营弱,腠理疏松,营卫不调,营阴失于内守所致,属太阳中风表虚证。若伴“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为表虚兼经输不利,既有汗出、恶风,又有项背强急不利,为桂枝加葛根…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在临床上见到项背强几几、体痛(检查时两侧或一侧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压痛)、无汗、恶风、脉浮,但未发热者,采  相似文献   

14.
张洪林  胡宸韶 《山西中医》2011,27(12):56-56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宋版)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喟,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仲景辨治风寒束表,阳郁烦躁所设。笔者用该方辨治夏日空调病患者1例,效果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项背强几几"出自《伤寒论》,见于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亦见于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拘紧、固缩之意,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与现代医学骨伤科许多能引起肌肉挛缩强痛的疾病症状相符,尤其符合颈肩疾病的临床症  相似文献   

16.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17.
一,试从药物组成、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等方面)c较麻黄汤方证、麻杏石甘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和小青龙汤方证的异同。答:麻黄汤证的主要证候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风寒外束、卫阳郁闭、肺气失宣所致。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所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证的主要证候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外邪化热入里,肺气失宣的见证。其有辛凉清宣与辛温发汗之别。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有脉浮紧(或浮缓)、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不汗出而烦躁等。  相似文献   

18.
<正> 六经辨证5.太阳热邪迫肺证(麻杏甘石汤证)【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汗出,口渴,咳嗽,喘促,痰粘稠色黄。次症:恶风,头痛,鼻塞。舌脉: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相似文献   

19.
宋×,男,48岁。84年9月10日就诊,一年前因感冒后就出现经常畏寒发热,体温37.6℃—38℃,呈间歇性,咽喉肿痛,关节痛。血沉20毫米/1小时,但白总分、基础代谢均正常。一年多来既查不清病因,治疗也无效。延余诊时症见: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白较腻,脉浮紧。思《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例患者未致肺气郁闭,故无喘证;舌质红润,苔白,为有寒象,虽然舌上布淡黄色苔,但参合舌微现紫暗,故为陈寒郁滞已久之征。脉浮,病在表,紧则为寒。寒邪外束,身之阳气不得宣散,故令人发热。寒主闭藏,使皮毛闭,故身无汗。营卫阻带,失正常之卫外机能,故畏寒。寒邪郁于经脉之间,故令骨节疼痛。此病之初,原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日  相似文献   

20.
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三八)大青龙汤证实即麻黄汤证加烦躁者。因为大青龙汤证是因寒邪外束,菀热内扰所致,寒风外束故现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脉紧证,菀热内扰故现烦躁证,所以大青龙汤既用麻黄汤以汗解外束的寒邪,又用石膏以清解内扰的菀热。在本论里面,为历来注家所聚讼纷纭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而伤营卫之说。这里试先引张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