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在80 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 mmHg或以上)的病人14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经导管封堵治疗14例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中12例患者获成功(成功率86%)。其中9例病人肺动脉收缩压由85~115(平均100mmHg)降至55~95 mmHg(平均72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68~92 mmHg(平均78mmHg)降至31~55 mmHg(平均45 mmHg),3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超过20 mmHg,平均压下降超过15mmHg,3d后复查超声提示肺动脉收缩压下降达30 mmHg。2例双向分流病人封堵后压力无下降,其中1例有呼吸困难症状l,例封堵后肺动脉压力较封堵前轻度升高,均放弃封堵。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行介入封堵时,在严格掌握封堵指征的情况下,封堵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双向分流者,观察指标的要求应更加严格,封堵治疗应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PDA封堵器对3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行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 d进行详细体检并行12导联心电图(ECG)、X线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31例患者中成功封堵26例,5例试封堵后证实肺动脉高压为阻力型而收回封堵器。26例成功封堵患者中,PDA直径(12.11±4.12) mm,所选封堵器直径(17.54±4.28) mm。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由(101.92±24.86)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4.96±26.33) 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75.54±16.16) mmHg降至(44.88±19.30) mmHg。少量残余分流3例,微量穿隔血流1例。术后平均随访(39±17.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2.62±0.64 vs 1.92±0.39),复查X线胸片示心胸比有所缩小;TTE改变主要是左心和主肺动脉直径缩小及射血分数提高,2例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安全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32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伴SPH的PDA患者封堵前后的肺动脉压力,于术后24小时及1、3、6、12、24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32例成功封堵的PDA患者主动脉造影测得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9.2±3.6)mm,肺动脉收缩压由封堵前(98.6±16.4)mmHg降至(54.9±12.7)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82.1±18.6)mmHg降至封堵后(49.6±16.1)mmHg,封堵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封堵后30~60分钟主动脉造影示26例(81.2%)封堵完全;6例(18.8%)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2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未见溶血并发症,无主动脉及左肺动脉狭窄,未见封堵器移位。术后24小时心脏彩超可见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胸片测得心胸比率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全部患者术后心悸、气短等症状均缓解。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王俊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5-137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全组120例患者,年龄(23.5±16.0)岁。降主动脉造影确定动脉导管的形态及最窄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前及术后1,3及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DA最窄径1.5~14.0mm,平均(5.7±3.0)mm。封堵成功率99%。术后即刻残余分流38%,1个月时无残余分流。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3~155mmHg(1mmHg=0.133kPa),平均(108.6±21.6)mmHg,术后1个月时降至36~92mmHg,平均(54.1±16.6)mmHg(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Amplatzer封堵器试验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 ,评价其在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患者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7(男 4,女 3)例 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 PDA封堵器堵塞 PDA试验 ,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低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以此分析肺血管病变是否可逆 .结果  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肺动脉收缩压11.3~ 18.7(12 .8± 4.9) k Pa,平均压为 6 .9~ 12 .3(9.1±2 .5 ) k Pa,其中 2例血氧饱和度小于 90 % ,6例试封堵术后30 min~ 1h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6 .0~ 13.1(7.6± 3.1) k Pa,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2 .7~ 8.3(4 .4± 2 .8) k Pa,行永久性封堵治疗 . 1例肺动脉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 ,不宜进行封堵治疗 .结论 对于 PDA伴严重肺动脉高压者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试验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否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在 Am -platzer法封堵器治疗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的病例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封堵治疗的PDA患儿300例,年龄为6个月至3岁,其中高原地区123例、亚高原地区177例。术中封堵前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根据PDA的形态选择适宜的封堵器,对有轻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行封堵治疗,对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则行试封堵治疗。术后1、3、6个月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右房室瓣反流速度评估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300例PDA患儿封堵前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缺损,缺损直径为1~10(4.5±2.8)mm。封堵后293例患儿无残余分流。299例患儿封堵手术成功,其中97例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行吸高氧试验,对吸高氧后血氧饱和度<95%的21例患儿行试封堵治疗。235例患儿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53例微小动脉导管采用德国PFM医疗集团生产的Duct-Occlud弹簧圈,11例患儿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3岁患儿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其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术后6个月299例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PDA成功率高;试封堵治疗是一种鉴定严重肺动脉高压性质非常可靠的方法;术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械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蘑菇伞经导管介入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12/2007—12我科对成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98(男32,女66)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18~65(37.8&#177;12.6)岁;体质量43.8—68.5(54.04-8.3)kg;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4.5—18.2(7.8&#177;6.9)mm.以国产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根据封堵实验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术后24h,1,3,6和12mo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例封堵后30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余94例术后30min肺动脉压收缩压由术前(68.2&#177;26.6)mmHg(1mmHg=0.133kPa)降为(41.8&#177;18.4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降由术前(46.2&#177;16.5)mmHg降为(28.2&#177;10.7)mmHg(P〈0.05),主动脉压由术前(102.2&#177;12.7)mmHg变化至(108.6&#177;14.8)mmHg(P〉0.05).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72例(76.6%)封堵完全,22例(23.4%)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90例(95.7%)封堵完全,4例(4.3%)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mo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和堵闭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发生前应用国产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期复合治疗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护理.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8月,我科对5例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一期介入封堵PDA,随后择期行VSD手术治疗的分期复合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护理.结果:5例患者一期介入封堵PDA,术后造影示无残余漏,复查超声心动图:PDA分流消失、肺动脉压下降.二期行VSD手术治疗,肺动脉压进一步下降为正常,均未出现心力衰竭和死亡.结论:分期复合治疗VSD伴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术后监护及营养支持、呼吸道管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手术取得满意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PAH)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02年1月至2011年2月行试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SPAH患者共2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19~45(27.7 ± 8.1)岁.依据封堵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决定最终封堵与否.术后采用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3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封堵失败,回收封堵伞.成功封堵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封堵后较封堵前下降[(54.87±19.24)mmHg vs(96.09±23.08)mmHg,P<0.05];平均肺动脉压封堵后较封堵前下降[(39.17±14.81) mmHg vs (72.87±15.77)mmHg,P<0.05].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11.5个月,与术前相比,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肺动脉内径都不同程度缩小;随访过程中23例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1例放弃封堵者,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有所下降,但主动脉压力下降明显,并出现心动过缓,神志不清,回收封堵伞后,主动脉压力上升,心率、神志恢复,再次试封堵仍出现上述症状,遂放弃封堵.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合并可逆性SPAH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近中期疗效好,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32例,同时排除介入治疗的手术禁忌症患儿。肺动脉小于50mmHg患儿共20例,肺动脉压大于50mmHg患儿共12例。在麻醉情况下,对患儿实施介入治疗。测定肺动脉压小于和大于50mmHg患儿手术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情况。结果肺动脉压小于和大于50mmHg患儿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s)。结论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疗效显著,肺动脉压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进行中长期随访?结果:27例PDA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与封堵前相比较,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96.2±1.4)% vs (94.3±1.9)%,P < 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45.1±10.9)mmHg vs (90.1±17.2)mmHg,P < 0.05],主动脉压升高[(129.3±24.8)mmHg vs (120.1±20.5)mmHg,P < 0.05]?10例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均低于90%),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平均随访(42.2±23.9)个月?27例PDA封堵患者在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持续下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9.3±3.6)mmHg?结论:应用试验性封堵方法介入治疗伴SPH的PDA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中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者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ASD并成功施行封堵术的患者109例,肺动脉压力正常者55例,轻度肺动脉高压者(PASP,35~50 mmHg)25例,中度肺动脉高压者(PASP,50~70 mmHg)1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PASP〉70 mmHg)者12例。分别于封堵术前3 d,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结果肺动脉压力正常者及轻度肺动脉高压者,与术前相比,术后3d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内径减小(P〈0.05),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降低,左心室内径增大,左心房和主动脉内径在术后1个月增大(P〈0.05),在后期随访中上述变化逐渐趋于稳定;中度肺动脉高压者与术前相比,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在术后3个月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和左心房分别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者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在6个月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及肺动脉内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ASD患者,通过封堵术可增加患者手术机会,但其心脏结构恢复时间长且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降压水平对血压控制正常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别对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34例进行测定,其中根据降压水平不同分为:(1)A1组54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2)A2组32例,收缩压120-129mmHg和舒张压80-84mmHg;(3)A3组48例,收缩压130-139mmHg和舒张压85-89mmHg。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9例为对照组。结果 A1、A2、A3三组间比较,baPW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ba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压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深度降压对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改善更明显;经过3个月短期的正规治疗,尚不能使增加的动脉僵硬度完全逆转,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62例封堵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DA162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24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封堵治疗疗效效果满意,成功率98.8%.结论通过封堵治疗PDA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  7例患者 ,女 2例 ,男 5例 ,年龄 2 .5~ 5 6岁 ,体重 10 .0~ 73 .5kg ,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行右心导管测压后 ,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最窄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最窄直径 3~ 6mm的封堵器 ,于透视下经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处。 10分钟后重复造影 ,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 ,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 ,可释放封堵器。术后 1周 ,1~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血管摄片检查 ,观察残余分流情况、封堵器位置及心脏大小的变化。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均呈管型 ,PDA最窄直径平均为 5 .5± 3 .1mm ( 3 .0~ 11.8mm )。均有肺动脉高压 ,其中轻度 6例 ,重度 1例。 7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 6例即刻完全封堵 ,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此患者术后 18小时发生急性溶血 ,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 ,术后 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残余分流消失 ,随访 6个月 7例患者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方法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体重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对体重<8 kg的婴幼儿PDA 32例(男14例,女18例)实施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年龄6-18月,平均(11±5.5)月,体重(7.2±0.6) kg,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为1-8 mm (4.6±1.7) mm,封堵后即刻和3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1 d,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摄片检查.结果30例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的患者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1例术中造影合并降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转外科治疗;1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狭窄,放弃封堵;2例术后即刻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体重〈8 kg的婴幼儿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的变化及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行封堵术的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PAPm≥25mmHg)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治疗组(术前、后口服波生坦)30例,与对照组(术前、后未口服任何降低肺动脉压药物)30例,口服波生坦满6月后(术前3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WHO心功能分级,右室收缩压,6min步行试验(6WMD)的变化,肝损害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1)6MWD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右室收缩压改善率的比数比(OR)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WHO心功能分级改善率的OR值为2.18(95%CI为1.06~3.1,P〈0.05);(4)肝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合并OR值为1.72(95%CI为0.86~4.61,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心功能,提高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封堵术后的运动耐力,可明显缓解病情恶化.肝损害可能是其主要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