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初中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对浙江省绍兴市2所初中的3 197名学生进问卷调查。结果 绍兴市初中生学校生活不满意、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4.55%、38.04%、19.74%,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症状呈负相关关系(r=-0.378、-0.182,均P<0.001);抑郁、焦虑症状评分随着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焦虑症状是学校生活不满意的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830(2.353~3.404)、1.396(1.130~1.725)。结论 绍兴市初中生抑郁、焦虑症状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高年级小学生焦虑症状流行现状及其与家庭功能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后期儿童焦虑症状的家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 方法 于2022年6—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3所小学四至六年级5 396名学生,采用儿童用家庭功能评估量表、父母教养问卷和中文版Spence儿童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功能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年级小学生焦虑症状的影响。 结果 广州市高年级小学生焦虑症状平均得分为(11.63±10.88)分。在教养方式方面,母亲在“关爱”和“控制”维度(25.63±4.92,5.08±2.58)上的得分均高于父亲(24.74±5.50,5.00±2.51)(t值分别为15.80,4.21,P值均<0.01);但父亲(12.98±4.06)和母亲(13.05±3.95)在“鼓励自主性”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在校正一般人口学特征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家庭功能(B=0.47)、父亲和母亲“控制”(B值分别为0.67,0.75)与焦虑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关爱”(B值分别为-0.53, -0.55)和“鼓励自主性”(B值分别为-0.62, -0.68)与焦虑症状得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且该关联在进一步校正家庭功能后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结论 家庭功能和父母教养方式与高年级小学生焦虑症状密切联系。良好的家庭功能和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有助于缓解儿童焦虑症状,而父母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增加儿童焦虑症状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5.
WANG Lin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4)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7.
王琳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47-49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Deane等[1]指出,失去控制的感觉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大的恐惧之一;拥有对自身生活的控制,并从中获得个体控制感将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是人类的最强动机中的一种.Burger等[2]将对生活的控制的动机称之为“控制欲”(desire for control),认为控制欲是指人们对生活中事件的控制欲望.控制欲的概念区别于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控制源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会把他们生活中的事物结果归结于自己本身内部因素或者是各种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
探讨空气污染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问卷调查,并记录测试期间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及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室外温度.结果 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分别为61.3%和23.3%;污染物周质量-体积浓度的平均值、中值和最大值对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调查当日PM10浓度与焦虑检出率呈正相关(r=0.9,P<0.05),PM2.5,O3浓度与抑郁检出率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00,-0.953,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较为严重,空气污染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相互关系,为相应家庭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汕头市和江西省赣州市1 701名初中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民主型父亲的子女相比,父亲教养方式为专制型(OR=1.59)和放任型的子女(OR=2.04)出现身体活动不足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与民主型母亲的子女相比,放任型母亲的子女出现身体活动不足的可能性显著提高(OR=1.72)。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相关。与民主型父母的子女相比,放任型和专制型父母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身体活动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GT)等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12~16岁初中生67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P<0.05),父母教养方式许多因子与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初中生问题行为倾向受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子女的问题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具体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沧州市469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对于不同性别高中生而言,自我概念总分、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主要受同性别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积极影响和异性别父母的过干涉、过保护和拒绝否认因子的消极影响。结论高中生自我概念主要受父母教养方式中同性别父母正向因子的积极影响和异性别父母负向因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中学生生活质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学生生活质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提高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问卷以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l21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儿童少年生长环境诸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生活质量呈正性影响,拒绝否认教养方式则有明显的负性影响;父母化程度、学业成绩等因素均会对中学生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市区中学生采取多级抽样法,对抽取的中学生1 421名使用自编一般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BD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评估.结果来自单亲家庭的被试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有自杀意念组被试较少地体验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多地受到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中学生影响较大,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作为保护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异性家长的过干涉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减少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农村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评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抽取300名农村中学生进行EMBU和SES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自尊得分普遍较低,自我能力感与父母亲因子F1(r=0.440,P=0.001)和M1(r=0.389,P=0.005)呈显著正相关,与F2、F5和M4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与父亲因子F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总分与父亲F1和母亲因子M1呈显著正相关,与F2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使子女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考试焦虑状况与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面对考试 ,特别是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考试 ,大多数学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 ,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度的考试焦虑可以唤醒大脑皮层的兴奋 ,对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提取信息等都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引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障碍 ,思维受阻、紊乱、呆板 ,记忆卡壳 ,情绪烦燥 ,学习效率极差 ,影响学生考试正常水平的发挥。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学生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担心、恐慌等消极情绪状态 ,严重的还会形成个性中的特质焦虑 ,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因此 ,开展对考试焦虑的研究 ,不仅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求 ,而且对增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双版纳傣族与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方法 采用岳东梅等翻译、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14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傣族和汉族父母养育行为,积极情感均占主要地位;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3因子上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傣族父母对男孩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行为明显多于女孩,而汉族只有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行为多于女孩;傣族和汉族父母教育方式存在较为一致的4种类型。结论 两个民族的父亲与母亲所执行的养育方式类型均存在较不一致的现象。傣、汉族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人格、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7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有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征,自责应对方式,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结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时既要采取综合措施,又要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高中生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对重庆市2所高中321名学生进行测定。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内部控制基本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但与高中生的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存在显著负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心理控制源有一定的预测力(分别为1%,10%和5%),但预测力较小(P值均>0.05)。结论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的相关,但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抑郁和特质焦虑心理症状的检出率,分析心理症状与生活满意度以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特质焦虑量表(T-AI)、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4524名进行特质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评定,描述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异常的筛查情况,控制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后,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肯定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占17.9%,特质焦虑检出率为5.3%,自我意识过低的学生比例为29.1%,自我意识过高的检出率为28.6%,抑郁、特质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呈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评分均与抑郁、特质焦虑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低,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