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者曾治少阴寒化证咯血1例,以通脉四逆汤获效。现报告如下: 郭某某,男,66岁,退休干部。主诉咳嗽、气促、咯血20余天。于1986年2月25日就诊。患者宿患肺结核11年,素休阴虚。近5年常咳嗽、咯血,屡用滋阴清肺凉血方药见效。此次元月下旬始恶寒、身痛、咳嗽、气促、痰自粘稠。自服雷米封和感冒片后恶寒、身痛消失,而咳嗽、气促依存,晨旦尤甚,痰中夹血,色淡红。某医院给予雷米封、利福定、安络血、云南白药等口服,咯血未止。后改服百合固金汤加生栀、茜草炭等,症仍未减,并喉痒、咽庸。更医用银翘散加黄芩、桑白皮、生  相似文献   

2.
立足伤寒学术研究,提出依据《伤寒论》三阴三阳体系辨治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眩晕发作时伴有下肢浮肿、精神淡漠、呕吐稀薄痰涎、脉沉细等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表现者,可按少阴寒化证治疗,处方以真武汤为基础,酌加滋阴药、风药。通过解析一则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的验案,说明耳石症手法复位后少阴寒化证的辨治思路,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作为老年常见病,以其高死亡率及高再住院率为特点,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喘、胃肠道淤血等症状,复杂而多变,与《伤寒论》“少阴寒化证”相通之处甚多。心衰病本质为少阴经从阴化寒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及相关病理表现,病症涉及多个脏器,但均为少阴经经络所及。本文将“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和疗法拓展应用于心衰病,以心肾为主,顾护阳气,为从“少阴寒化”论治心衰提供相关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病因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与《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少阴寒化证相似,从少阴寒化来认识甲减,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甲减的病机属阳气虚衰,与少阴寒化的病机本质相似;病位多样,但都为少阴经络循行所及之处;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是少阴经证从寒而化所形成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异常所致。故在应用方药时必须抓住病证的本质,围绕少阴寒化进行药物的加减,以达"四两拨千斤"之效。从少阴寒化证来论治甲减,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该病的病理本质,更有益于用少阴寒化的理论来开拓新的思路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痞证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对痞证的辨证施治规律。认为《伤寒论》将痞证分为虚寒、实热与邪实正虚,并对各型痞证提出了相应的治则与方药。反映出张仲景治疗痞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主治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证),是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致病机理为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从而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尤其在临证时针对“项背冷痛”这一明显症状具有突出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媛 《西部中医药》2011,24(10):33-35
从脉、证方面分析<伤寒论>在少阴寒化证中的辨证施治规律,提出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仲景在<伤寒论>中各证经方辨证遣药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李宝丽 《陕西中医》2005,26(3):278-279
痞证,又称“心下痞”,乃心下胃脘部位堵闷痞塞不舒之证。《伤寒论》论述心下痞之病因证治十余条,载泻心汤方5首,关于痞证的成因辨证论治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概述了六经病证的主要内容,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笔者对此以针灸辨治,收到良好效果,兹论述如下。l太阳之为病太阳为寒水之经,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可见寒水化气为太阳之生理。太阳之脉上至风府,下达腰脊,具有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相争于表,出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涌而恶寒”之提纲证。其本质为寒邪伤表,营卫不和,在针灸辨治时,应以解表敬郁,调和营卫为原则。由于太阳之敷畅赖肾督阳气之助,督脉统摄诸阳又维系…  相似文献   

10.
刘晓伟 《光明中医》1999,14(5):19-20
中医杂证症状多端,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多涉及气、血、阴、阳等变化,其中血虚就是常见病证之一,故对血虚所致杂证探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笔者结合临床病位辨治血虚杂证体会论述如次:1 血虚病位在表身痛:阴血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身痛的特点为疼痛时轻时重,常于安静或卧床时加重,且卧床一侧尤甚,这疼痛应与痹证有别,痹证疼痛是动静无影响,其卧无增减。治宜补血通络,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红花、桂枝、鸡血藤、怀牛膝、广地龙、桑寄生等。身痒:血失濡润,血虚生风,风行走窜则身痒。在临床上多见于面部与肢体皮肤…  相似文献   

11.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5):353-355
少阴三急下证见于《伤寒论》,伤寒注家对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一直存有疑问,古典医籍记载有"少阴急下"的内容,并没有指出"少阴急下"之名。故对少阴急下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与分析,并举医案医话,说明"少阴急下"是临床实际的真实记载,是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肺系疾患的临床施治原则大都根源于《伤寒论》。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篇 32条条文的研究 ,总结出从肺论治治则 10条 ,这对后世研究肺系疾病的证治 ,拓宽治疗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认为少阴气化是全身气化的枢纽,糖尿病的根本病机是少阴气化不利,治疗应以益气化之源、畅气化之路为要。对糖尿病辨证属阴阳两虚者常用肾气丸治之。  相似文献   

14.
便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伤寒论》中涉及便秘治疗有70余条,尽显医圣张仲景治秘的高超技法。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变皆可致秘,然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不同,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便秘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析,通过分辨明析六经便秘证候,对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施治便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提出一般性辨证论治和复杂性辨证论治的理念。可用"知常达变"概括,"知常"体现的是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达变"体现的是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主要包括变法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整体性辨证思维、相对性辨证思维、逆向性辨证思维等。《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大的特点或曰精髓就是"述变",亦即阐述复杂性辨证思维。本文以变法辨证思维和动态辨证思维为例,结合《伤寒论》的病脉证治和临床医案,探讨了复杂性辨证思维的表现形式、运用特点和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为医家争论的焦点,篇中条文所述证候寒热杂错繁复,其意难明,故而成"千古疑案"。本文以《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为基准,将厥阴病分为真厥阴和类厥阴,探讨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厥阴病历来被认为是六经传变之末,而真厥阴病为阴阳离脱隔绝的终末状态,真厥阴病又包含真寒厥和真热厥两个不同证候,其治法迥异,如若反治、误治则病笃危殆。因而临床上欲以仲景法度治疗危急重症,研究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则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有关"冒"、"目眩"、"眩冒"的条文10余条,其属性有虚寒、实热、水饮及少阳气郁等不同,治疗方法也有下、和、温、清、消等,针药并用,从而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循证巨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俊生 《天津中医药》2006,23(3):219-221
在学习和运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回味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发现《伤寒论》的问世,实属中国古代循证研究之结晶。从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诊断疾病提供最佳证据、推广使用最佳证据、恰当评价临床疗效3个方面进行论述。根据现代循证医学研究原则,说明张仲景开创了古代循证研究之先河,是通过循证实践,将个人经验与获得的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后,对患者的医疗措施诚实、尽责、明确、不含糊、明智、果断的做出治疗决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疗、诊断和评价的最佳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