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解陈大为(文献专业1991年级250014)关键词素问;标本;文献研究《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五版教材注解“本而标之:即先治其本,而后治其标...  相似文献   

2.
《内经》“病发而有余”及“治其先发病”原则浅识宋子云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264500关键词内经标本有余不足先发病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语出《灵枢·病本》及《素...  相似文献   

3.
<正>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经曰:“病发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古今对此注释可分为两种。其一:以张志聪、高士宗为代表,如高氏说:“有余者,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关于文中的“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有谓正治:虚者按虚证治疗,即补不足;实者按实证治疗,即损有余。有谓指误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虽然均认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但从文字解释方面看,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5.
[原文]《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选注]重身:王冰:“身重,谓身中有身,则  相似文献   

6.
《标本病传论》“人有客气、有固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按: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是上文治标治本先后的综合治则,不是客气固气的总括治则。客气固气、是下文病发而有余不足及间甚的开头文,不是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的开头文,所以后文复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所载,太阴病主要论述太明脾虚中阳不足、寒湿内阻之证,而与肺的关系不大,故有谓:“太阴病传足不传手。”从气化学说的观点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明是太阴脾经属湿土,手太阴肺经属清金,二经子母同气。故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就标本之气言:“少阳太阴从本、……故从本者化生于本。”(《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太阴之气惟阴湿,故从本气以为生化也。张介宾曰:“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所以张仲景在太阴篇中,重点讨论了太阴脾虚、寒湿为主的病变。如太阴脾虚寒湿的理中丸(汤)证,有口不渴,吐利、腹痛、喜唾、久不了  相似文献   

8.
“夺其食”语出《内经》 ,为治疗狂证的方法之一 ,历代注家多解释为禁食或节制饮食。但用禁食的方法来治狂证 ,与临床实际颇不符合 ,生疑求探。《素问病能论》云 :“帝曰 :病有怒狂者 ,此病安生 ?岐伯曰 :生于阳也。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阳厥……。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 ,下气疾也。”明 张景岳《类经》注 :“怒狂者 ,多怒而狂也 ,即詈骂不避亲疏之谓。阳气宜于畅达 ,若暴有折挫 ,则志无所申 ,或事有难决 ,则阳气被郁逆而向上 ,故为怒狂。病名…  相似文献   

9.
人身之病,无非外感与内伤,至东垣始分别详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序》曰:“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道,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所谓外感,乃指伤于六淫之邪,为有余之病,其有余乃正气因邪气而有余,是相对有余;内伤则谓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是不足之病,其不足乃正气之不足,是绝对不足。关于其治法,以其受病之源不同而不同。所以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内伤余义》说:“仲景之法不可例用矣”。至此以后,外感内伤分为两途,立论治法截然不同。发热亦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论外感发热,莫…  相似文献   

10.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精气夺则虚”。精,元阴也;气,元阳也,元阴元阳俱藏于肾,故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根。肾虚则五脏俱衰。本元有亏,百病丛生,故王执中曰:“肾虚生百病”。诚若是,故本文以论十病治肾为例,以明治病要重肾之理。一、伤寒治肾论论曰:“伤寒有大实大虚者,有微实微虚者,有虚多实少者,有实多虚少者,此四  相似文献   

11.
<正> 《难经》十四难载有“五损”之治,对此多数注家谓:损者不足,治损当补。实则《难经》立法,曰益,曰调,曰适,曰缓,非单言补。损犹伤也。五脏伤当随病机而治,补为八法之一,治损岂可以皆补为之。损,当分骤损和渐损两类。骤损,大劳大病,脱气脱血,其势疾暴可畏,易于见功,因脏真未竭。渐损,劳役所伤,思虑无穷,阴虚火动,渐至于深,救治颇难,因脏真已亏,故形体徐坏。  相似文献   

12.
“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类别的方剂,而“急方”则为其中之一。其方特点,正如王好古曰:“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客”指“客邪”,“急”即”急方”,“标”为致病的邪气,故此类方剂主要用于外邪客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外邪发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故必须用力峻效速的急方以治之。至于其分类和作用方面,张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病急攻之急方,中风、关格之病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也;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兹分别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藏经云:“人病中风偏枯……,手足不遂,语言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也。吐,谓吐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之各合其宜,  相似文献   

14.
干姜人参半夏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平 《中原医刊》1991,18(5):42-43
“干姜人参半夏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六。云:“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医宗金鉴》注释曰妊娠呕吐,谓恶阻。恶阻者胃中素有寒饮,恶阻其胎而妨饮食也”。由于方内的干姜,半夏后世方书皆谓妊娠之禁药,故现在用于妊娠者不多。然而本人曾用该方治疗虚寒性之恶阻及胃有寒饮而致腹痛、呕逆、眩晕,痞证第,常收满意效果。一、妊娠呕吐妊娠呕吐属热者固有,然而属于虚寒者亦不少见。其辨证要点当以口之渴与不渴,舌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记载;“师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又“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实也”。张仲景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短气”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6.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17.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经文,先贤及后世多从或治阴,或治阳分开来论述。如王冰注云;“所谓从阴引阳,从阳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张介宾注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亦上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高士宗注云:“阳盛则阴虚,故阳病当治其阴;阴盛则阳虚,故阴病当治其阳。”张志聪注云“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  相似文献   

18.
表里先后缓急,是《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的治疗原则。其中又包含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独治等多种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本90条,宋本条文下同)。是六经病证,多由初犯太阳之表,而后及其里,故其治疗大法,则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此与《内经》“先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含义类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先里后…  相似文献   

19.
23.论汗下缓急的治疗〔原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按:本节当分作两截读。前半截,即《灵枢·五色》第四十九“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的译文。后半截,即《灵枢·五色》第四十九“病生  相似文献   

20.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 :“知标本者 ,万举万当 ,不知标本 ,是谓妄行。”这足以说明弄清标本的重要。近年来 ,在中医书刊中常见这样一些提法 ,诸如“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 ,“旧病为本 ,新病为标” ,以及“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等等。笔者拟对标本辨证中几种提法讨论如下。1 关于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病因学认为 :所谓正气 ,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 ;所谓邪气 ,是指六淫、七情 ,以及饮食劳倦等一切内外致病因素 ,亦即“致病之谓邪”。疾病是正邪双方抗争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 ,二者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 ,这就是本 ;而另一方占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