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介绍螺旋CT中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 ,并根据各种扫描条件下获得的有效层厚数据为临床扫描提供适当的扫描条件 ,获得比较好的CT图像。方法 用PQ 2 0 0 0CT中对有效层厚有影响的扫描条件进行组合 ,分别扫描层厚测量水模 ,利用随机提供的有效层厚测量程序计算出有效层厚。结果 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主要有层厚和螺距 ,螺旋插入算法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在薄层扫描时 ,螺距对有效层厚的影响更大 ,2mm扫描螺距为 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 3 5 % ;4mm扫描螺距为 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 5 0 %。结论 根据诊断的需要 ,在选择不同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螺距和重建间隔 ,以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和更好的图像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最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以常规扫描剂量150 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0例颅底区域肿瘤和骨折出血患者行颅底低剂量(50 mAs、40 mAs) 螺旋CT扫描, 以评价5.0 mm、3.75 mm 和2.5 mm三种扫描层厚对颅底病变显示率的影响.结果 颅底周径大于50 cm的患者均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螺旋扫描,图像合格率达到100%.结论 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反映噪声大小的图像相邻两点的密度差SD值等较客观数据的评价下,采用120 kV、50 mAs、5.0 mm层厚颅脑扫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及时总结经验,用好64层螺旋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末,64层螺旋CT进入我国。因其螺旋扫描速度快(0.35~0.42s/360°),时间分辨率高(41~53ms),心脏扫描层厚薄(0.5~0.625mm),探测器旋转一周所覆盖的扫描范围达32~40mm,10s以内就可以完成一次心脏扫描,加上设备的强大后处理功能,所得到的优良冠脉CTA图像受到临床专家的青睐。为了帮助大家用好64层CT,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为临床服务好,为患者服务好,本期杂志集中刊登了23篇有关64层CT使用经验的论文,并谈几点编者的意见,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64层CT使用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高水平的论文投稿本刊。1充分发挥64层CT的优势64层CT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厚模型的测试和42例病人图像的分析,认为双螺旋CT图像纵向分辨率易受层厚敏感曲线(SSP)的影响,而层厚、螺距和重建算法等是直接影响SSP的因素。实际应用中恰当地选用这几种因素可改善双螺旋CT图像纵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要点。方法:选择122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析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过程和结果。结果:共计72.7%(266/366支)的血管可用于诊断,心率在70次/min,且心律波动幅度小,图像质量显示较好,基本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心脏的搏动伪影、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血管内对比剂浓度是影响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邓宏 《当代护士》2010,(2):71-72
总结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配合。包括在增强扫描前做好心理护理,排除禁忌症和过敏史,加强扫描过程中的观察,预防和有效处理对比剂不良反应和渗漏。认为护士应熟悉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预防性观察和应急性处理,以保证增强扫描成功和提高扫描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32-3033
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00名健康人员为例,随机平均分为四组,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机行颅脑非螺旋扫描,其中,第一组采用常规剂量(120 k W,颅顶部200m As、颅底部240m As)扫描,而第2~4组采用低剂量(120 k W,200m As、160m As、100m As)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运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扫描剂量的关系,记录各组DLP与CTDI vol值,并计算相对第一组,第2~4组DLP与CTDI vol值下降的比例。结果经研究发现:(1)两名放射科医师评分一致性好(K=0.860,P=0.017)。(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扫描剂量关系呈正相关性(r=0.512,P0.05)。(3)相比于第一组,第2~4组的DLP与CTDI vol值都有所下降,各组的DLP值与第一组相比,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四组图像质量下降最明显,与第一组相比图像质量下降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成人颅脑进行16层螺旋CT机行颅脑非螺旋扫描时,采用100m As的管电流,可以有效降低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对成人颅脑解剖结构的观察与诊断不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及早诊断冠状动脉疾患对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为重要。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疾患的较好方法,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及危险性,与检查有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是0.15%和1.5%。因此。许多学者曾致力于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超声、MRI及传统的单层或双层螺旋CT的研究,结果尚不甚满意。电子柬CT在冠状动脉疾患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其空间分辨率较差,且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9.
螺旋CT的重建间隔对三维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使用不同重建间隔处理螺旋CT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的图像技术的评价,分析重建间隔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实用价值和局限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00.1~2002.6我院螺旋CT扫描的颈、胸、腰椎检查结果为正常的病例15例(扫描层厚分别为2mm、3mm、5mm),利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对同一容积性原始数据使用不同的重建间隔(0.5~7mm)处理后三维成像,并对图像技术的各个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探讨重建间隔与图像层厚的关系及对三维重建的影响。结果:2mm扫描层厚病例的原始数据不同重建间隔重建三维图像质量有差异,但非显著性差异;3mm、5mm扫描层厚病例的原始数据不同重建间隔重建三维图像质量有显著性差异,且在一定范围内重建间隔越小,重建图像质量越好。结论:将容积性原始数据装三维软件前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对提高图像质量是有作用的,是对传统三维重建方法的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 本组共17例,均为单发病灶,男11例,女6例,年龄45-74岁。体检发现6例,腰部隐痛7例,血尿5例。所有病灶在行CT扫描前均经B超发现肾脏占位,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肾癌。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后处理功能对支气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后处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利用螺旋CT对34例支气管病变患者及5例正常人进行容积扫描,并应用MinP、MPR、ACI及CTVE等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后处理。结果 经临床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16例,其中中央型肺癌占13例,比较其CT征象及三维重建表现,对后处理功能进行对照、评价。结论 笔者为MPR对各种支气管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异的定位、定性意义,ACI在显示支气管扩张中有望代替支气管造影,而CTVE在支气管内架的安放、支纤镜的活检导航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牙体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牙体的螺旋CT三维图像和多平面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牙体进行薄层容积扫描,重建出二维图像后,传送到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法图像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和多平面图像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获得牙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图像。结果SSD立体显示牙的排列顺序、空间结构、牙与牙间的关系等,MPR在一次扫描下,重建出扫描部位的多个剖面的图像,获得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结论牙体的螺旋CT扫描及工作站处理方法对牙科诊断及治疗如阻生牙、进行种植牙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将冠脉CTA作为首选检查,而RevolutionCT作为超高端CT,在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在检查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肝肿瘤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简称介入)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原发性肝癌和3例肝转移癌介入治疗后进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在注射造影剂后的表现。结果超声造影和增强CT均显示肿瘤数目较彩超增多,直径较彩超增大,动脉期快速树枝状增强相同,超声造影动脉期环状增强9例,增强CT动脉期环状增强7例,余基本一致,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血流的检测是评估疗效的手段,超声造影和增强CT都能敏感地显示肝肿瘤介入后的血供特征,超声造影具有实时性、无创性、无放射性,对肝肿瘤介入后的疗效评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腹盆腔CT检查在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本文探讨口服对比剂在腹盆腔螺旋CT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检查前未口服对比剂和分别口服阳性和阴性对比剂病例共40例。其中10例口服阳性对比剂,15例口服阴性对比剂。未口服对比剂15例。结肠病例检查前用水灌肠,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后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阴性、阳性对比剂的运用螺旋CT均能显示腹盆腔内胃肠道病变的形态、大小、内腔的狭窄程度。阳性对比剂清晰显示囊性病灶及与周围脏器和组织的关系、增大的淋巴结和转移情况,但胃肠道壁的结构显示不清。阴性对比剂显示胃肠道壁的层次、壁的增厚情况较好,但下腹部和盆腔内增大的淋巴结和软组织肿块显示不满意,并且不能用于显示腹盆腔内的囊性病变。未口服对比剂的病例由于胃肠道未充盈,腹盆腔内的实性占位和囊性病灶及增大的淋巴结显示均不满意。结论:阳性对比剂能更好地区分肠腔和周围增大的淋巴结或软组织肿块,显示并区分肠腔内外的囊性病变,适用于常规检查;阴性对比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更方便,显示胃肠道壁效果较好,适用于上腹部和胃肠道检查。结合病史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口服对比剂,可以扩大检查的范围,增加图像的分辨率,有效提高腹盆腔内疾病的螺旋CT诊断水平,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仿真内镜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螺旋CT 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 例( 男18 ,女7)鼻部疾病患者行螺旋CT 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多平面成像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鼻内镜、手术所见对照分析。结果 螺旋CT 多平面重建图像从不同角度、各种切面、多方位地显示了鼻、鼻咽部及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的情况。CT 仿真内镜显示鼻内正常解剖结构、鼻部病变的位置、范围与鼻内镜所见类似,并可进入鼻内镜无法到达的腔道,如鼻窦内、狭窄的鼻道内以及梗阻病变的远端。结论 螺旋CT多平面成像和仿真内镜成像是对轴位CT 的重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肺结节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癌高危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早期肺癌、肺结节检出率、肺结节各征象检出率以及CT放射检查指标.结果:两种剂量螺旋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肺结节各征...  相似文献   

18.
髋臼与股骨头三维立体影像三种分离技术分析(附22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比较分析髋关节三维立体影像髋臼与股骨头分离技术。方法 对 2 2例 44个髋关节进行临床诊断 :髋关节发育不良 15人 ,髋关节骨折 7人。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立体重建 ,然后分别使用 :①阈值 (Threshold)分离法 ;②曲线切割分离法 ;③半自动立体分割法等 3种分离技术对髋关节 3D影像进行髋臼、股骨头分离。结果 采用阈值分离法 ,产生的影像Ⅳ级、Ⅴ级占总病例 5 9.1%。采用曲线切割分离法 ,病例中 10 0 %的股骨头影像在分离后都有不同程度切割损伤。半自动立体分离法 ,Ⅰ级、Ⅱ级影像占全部病例的 97.6%。结论 我们认为半自动立体分离法是获得分离后完整股骨头 ,髋臼影像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在鼻腔、鼻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颌窦骨折38例,眶骨、筛窦骨折6例,下颌骨骨折4例,鼻骨骨折2例,额窦骨折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0例;鼻腔鼻窦肿瘤10例。所有骨折病例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重建出鼻腔窦骨壁表面情况,其余病例均用此法行空气表面投影法处理,重建出气道空腔表面情况,同时行仿真内窥镜成像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图像分别与原始冠状或轴位图、纤维内窥镜所见及手术所见对照。结果:(1)38例上颌窦骨折情况骨表面重建图与原始冠状或轴位图显示一致,与手术所见相符。(2)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0例和鼻腔鼻窦肿瘤10例,空气表面投影法重建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含气腔和气道狭窄和堵塞情况,类似空气造影,所显示的病变范围大小与手术所见一致。(3)仿真内窥镜成像分别从前从后(足)端入路观察,可清楚地显示鼻腔内各结构及病变,与纤维内窥镜和手术所见描述基本一致。(4)多平面重建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比冠状或轴位原始图,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等下解剖结构,肿瘤和鼻息肉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楚。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鼻腔鼻窦病变准确,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立体感强,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手术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各组以不同参数进行扫描,A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头颈部噪声指数(NI)=5;B组采用vHP技术,头部NI=5,颈部NI=10;C组采用vHP技术,头部NI=5,颈部NI=15;其余扫描参数一致。比较组间辐射剂量及主、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差异。结果 B、C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均低于A组(P均<0.01),且C组低于B组(P均<0.01)。3组CTA图像中主动脉弓及颈总动脉分叉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A组SD值最低、而SNR及CNR最高,C组SD值最高、而SNR及CNR最低,B组各值均位于A、C组中间。3组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SD值、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头颈CTA各重建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结论 vHP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显著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