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 mm层厚、7 mm、5 mm、3 mm及1 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 mm层厚、1 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 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 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 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纵轴分辨力和图像噪声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不同成像参数对图像噪声、纵(Z)轴分辨率或断层灵敏度曲线(SSP)的影响,确定多排螺旋C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匹配关系。方法采用标准头部和腹部扫描条件,选取不同的重建层厚、准直器宽度、螺距、卷积重建算法对不同测试体模进行扫描,比较不同参数对断层灵敏度曲线和图像噪声的影响。结果①SSP测试结果:当螺距和重建层厚保持不变,使用三种卷积重建算法重建测量得到的SSP曲线的半高宽(FWHM),即有效层厚基本保持不变。对于相同的重建层厚,改变螺距时SSP的FWHM基本保持不变。②图像噪声测试结果:准直器宽度、螺距相同时,随着层厚的增大,图像噪声有明显降低;层厚、螺距相同时,准直器宽度减小,图像噪声降低(P〈0.05)。对于相同的准直器宽度,螺距改变时,图像噪声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于多排螺旋CT,卷积重建算法、螺距和准直器宽度的变化对SSP的影响很小。螺距的变化对噪声的影响不大,而层厚和准直器宽度的选择对图像噪声影响明显。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图像质量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杨德文  丁鹏  常生  刘平  李德勇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60-61,F0003
目的:探讨医学CT图像伪影的成因及减少伪影的方法。方法:对40例CT图像伪影的病例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自制模体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上设置不同参数进行扫描,分别改变螺距、层厚、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对阶梯状伪影进行分析。结果:CT图像伪影与被扫描物属性及成像的原理和技术有关;阶梯状伪影的大小与重建间隔和模体位置存在确定关系,伪影不仅随层厚的增加而增大,也随螺距的增加而增大。结论:CT图像伪影种类繁多,选择正确的扫描参数和方法对避免伪影的产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螺旋CT中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 ,并根据各种扫描条件下获得的有效层厚数据为临床扫描提供适当的扫描条件 ,获得比较好的CT图像。方法 用PQ 2 0 0 0CT中对有效层厚有影响的扫描条件进行组合 ,分别扫描层厚测量水模 ,利用随机提供的有效层厚测量程序计算出有效层厚。结果 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主要有层厚和螺距 ,螺旋插入算法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在薄层扫描时 ,螺距对有效层厚的影响更大 ,2mm扫描螺距为 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 3 5 % ;4mm扫描螺距为 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 5 0 %。结论 根据诊断的需要 ,在选择不同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螺距和重建间隔 ,以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和更好的图像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胸部螺旋CT扫描内插法的选择李辉,李铁一螺旋CT扫描已广泛应用于胸部检查[1~5]。本文根据钨丝模型、低对比模型及福尔马林空气干燥膨胀肺标本螺旋CT扫描图像比较,探讨相同重建算法、螺距与层厚比值为1时,不同内插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笔者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扫描的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多排螺旋CT,检查205例次,电流30~80mA,电压180kV,螺距1.375,扫描时间6—8s。对检出有肺部病变的病例加扫常规剂量的CT扫描,进行比较。结果 检出早期肺癌2例,肺结核3例,炎症16例。低剂量肺部扫描与常规剂量组之间比较,重要诊断信息无明显缺失,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05)。结论 16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扫描,接受X射线剂量为常规扫描1/4左右,但能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7.
骨肿瘤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骨肿瘤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扫描层厚2~3mm,重建间隔1.5mm,螺距为1,数据输入工作站,用SSD及MPR重建方法进行处理。结果20例骨肿瘤三维CT重建图像显示良好。骨肿瘤的整体形态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得到较好的观察。结论我们认为SSD及MPR重建方法的结合运用,并参考CT的横断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将提高螺旋CT对骨肿瘤的定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受检者在用低剂量16层螺旋CT扫描后再用常规剂量胸部16层螺旋CT扫描,对两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案对病灶的检出、病灶结构图像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胸部CT扫描可采用低剂量扫描,明显减少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扫描速度、图像分辨率和球管输出毫安的利用率.不同的图像重建技术直接影响螺旋CT的图像质量.本文介绍单层、4层、和16层螺旋CT不同的重建技术的不同特点.由于扇形CT(第三代CT原理)的锥形线束的几何原理,8层和8层以上的多层扫描,如果没有特殊的锥形线束校正重建,严重的锥形束伪影明显影响图像质量.采用适应性倾斜多层平面重建AMPR技术,锥形束伪影得以有效消除,而且在充分利用扫描剂量的同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自由选择螺距;重建层厚与扫描螺距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排螺旋CT低剂量非螺旋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采用非螺旋方式进行低剂量胸部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60例胸片阴性患者和长期吸烟无症状志愿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CT扫描机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螺旋扫描采用预设40mA,床进30mm(螺距1.5),0.75s/圈,非螺旋扫描预设40mA,床进20mm(层厚=层距),0.48s/圈,其他扫描参数相同:120kV,准直0.5×4,DFOV 320mm,重建层厚5mm。在CT图像上,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观察肺门部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通过随机软件比较两者的有效放射剂量。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能清楚显示胸部的正常解剖结构、病变的特征及其细节。肺门部96%段支气管可显示;肺野显示3mm以上肺结节10例、纵隔淋巴增大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气肿伴肺大泡3例、炎症5例及冠状动脉钙化8例。非螺旋扫描与螺旋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分别为(0.70±0.05)mSv和(0.93±0.03)mSv mGy。结论:非螺旋方式扫描与螺旋方式扫描在胸部低剂量检查中对于肺内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而非螺旋方式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更低,将其应用于筛查早期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2例疑肺隔离症病人接受了螺旋CT扫描。临床表现为痰血(2例),肺部感染症状(8例);无症状者(2例),螺旋CT扫描层厚3mm,床进4.5mm/s,重建间隔1.5mm者5例;层厚2.5mm,床进2.5mm/0.75s者1例,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延时20s启动扫描,上述6例的扫描资料交工作站行3D重建,另5例扫描层厚5mm,床进5mm/s;仅1例扫描层厚10mm,床进10mm/s。结果:病灶位于右下肺2例,左下肺10例,表现肿块者9例,边缘清楚的结节者3例,12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发自腹主动脉10例,胸主动脉2例,上述异常供血动脉均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在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中,螺旋CT,尤多层螺旋CT是一种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听骨链螺旋CT 仿真内镜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听骨链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方法 选择20例临床上除外耳部病变的病人进行薄层螺旋扫描。比较螺矩、重建算法和重建间隔对听骨链CTVE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Pitch值增大图像质量降低,边缘算法的图像质量最佳,重建间隔越小图像质量越好。结论 听骨链CTVE成像的最佳成像参数是:层厚1.0mm,Pitch1.0或1.5,显示视野9.6cm,边缘算法重建,重建间隔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容积HRCT的扫描方案,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排CT对Catphan模具进行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对HRCT的扫描方案进行优化,优化的参数包括:探测器宽度、焦点尺寸、旋转时间、管电压及管电流、扫描孔径、螺距、重建卷积函数、重建模式。结果增加探测器宽度可使噪声降低(t=-4.228,P=0.002),放射剂量降低,对空间分辨率无明显影响。改变旋转时间对空间分辨率、噪声(F=0.627,P=0.130)均无明显差异。小焦点较大焦点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 LP/cm。增加管电压与管电流可使噪声降低,空间分辨率随之改善,放射剂量增加。不同扫描孔径的放射剂量有所不同。螺距0.5得到最佳的Z轴分辨率12 LP/cm。在3种高分辨率算法中,bone优于bone plus及edge。重建模式plus较full的噪声降低(t=58.234,P〈0.001),Z轴分辨率也降低。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方案,可以提高容积HRCT的图像质量并控制放射剂量,有助于正确评价容积HRCT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上肢动脉成像方法和临床价值,寻找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方式、速度、用量及最佳的扫描、后处理参数。方法用64层螺旋CT对疑诊上肢动脉病变的48例病人应用不同准直、螺距和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式行上肢动脉CT成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三维图像;比较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上肢动脉图像质量。结果48例病人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双侧上肢动脉成像,其中40个上肢发现有动脉病变,且CT显示病变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经统计学分析,层厚0.6mm螺距1.5组的VR图像评分与层厚0.6mm螺距0.9组无明显差异(t=1.21,P>0.05),而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组(层厚1.0mm螺距0.9组、层厚1.0mm螺距1.5组、层厚2.0mm螺距0.9组、层厚2.0mm螺距1.5组)的评分(t=3.26,2.25,4.13,2.89,P<0.05)。高压注射器以6.0ml/s双筒依次团注70ml对比剂和50ml生理盐水与单筒以同样速率团注100ml对比剂成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t=1.30,P>0.05)。结论最佳的参数设置为:螺距1.5,准直64×0.6,层厚0.6mm,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的应用方式为:先70ml对比剂(370mgI/ml浓度)后50ml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6.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足背静脉,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主动脉弓CT值达100Hu时再延迟7s开始扫描双侧上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最佳扫描参数、强化延时时间及图像重建方法.方法 125例胸、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连续性受检者,采用不同的扫描触发CT阈值、延时扫描时间和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解剖细节.结果最佳扫描参数为扫描速度0.5 s、层厚0.75 、螺距1.5;扫描触发CT阈值170 Hu;达到该阈值后再延迟18 s后自动启动扫描;原始数据按1 层厚、0.75 层距、B20f算法进行横断面图像重建;MPR、CPR和MIP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采用优化的扫描参数和恰当的图像重建技术,MDCTA能清晰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起止关系、分支情况和走行特点,可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腕部无创性三维CT仿真局解及3D数字化腕模型构建的可行性、技术及价值.方法 对52例单侧腕部区域外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其中21例增强扫描动、静脉两期,层厚、间距5 mm,1.25 mm层厚及间距重建,在AW4.2影像工作站利用VR Opacitv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鼠标自-600Hu逐渐滑升至120Hu调节极小阈值(极大阈值固定设为600 Hu)的方法,分掌面观、背面观和断面观三维体绘制重构局部各层组织结构的三维解剖.结果 腕部掌面观、背面观自皮肤至骨骼解剖结构逐层3D显示率为100%,皮肤、皮下静脉、肌腱、关节、骨骼的最佳3D显示极小阈值分别为-300、200、-100、0、1 00 Hu.所有伸、屈肌腱、皮下静脉、骨骼清晰3D显示率达100%.所有动脉、深部静脉仅分别显示在基于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源影像的3D图像上,80~110 Hu极小阈值时,这些动、静脉成像及其与毗邻不透X线异物、骨骼解剖位置关系显示好.腕部韧带、腕管结构在掌面观、背面观3D图像上几无明确显示,在3D断面观上其骨纤维性隧道结构显示率达100%,0 Hu极小阈值显示效果较好.在这些3D图像上,准确测量了所显示结构的大小、长度、深度、间隔等.结论 基于序贯阈值的CT体绘制技术无创性逼真展现与观测了活体腕部局部解剖与病变,实现了基于CT断面影像的数字化腕模型的构建,其或可作为解剖教学、模拟手术、术前评估、术中导向与疗效随访等有效腕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MPR,MIP,VR),平扫层厚5.0 mm,重建层厚0.5 mm.结果 23例患者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18例,其中合并寰枢关节脱位5例.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推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层面CT机的性能自动测试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测量多层面螺旋CT机的方法和技术 ,评价其性能质量。方法 采用Catphan体模对PickerMX80 0 0进行自动测试 ,测量了设备的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噪声、CT值等性能参数。结果 多层面CT机的质量与插值方法、螺距等因素有关。结论 多层面CT能够提供与单层面CT机一样的质量 ,而单位时间的扫描范围是单层面CT机的 2~ 3倍 ,多层面CT机是CT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