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段性狭窄闭塞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2 8例节段性狭窄、节段闭塞患者 ,多数合并 1~ 3支肝静脉闭塞 ,无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应用球囊导管或房间隔穿刺针行下腔静脉开通术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2 .0~ 2 .3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2年。结果  2 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破膜扩张 ,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闭塞肝静脉多数扩张下腔静脉后同时开通。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 1例穿破下腔静脉急诊手术止血。随访 2~ 3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狭窄者注意有肝静脉闭塞 ;下腔静脉闭塞破膜后 ,2 0例肝静脉闭塞者 19例随之开放 ,无需特殊处理 ;安放支架时注意保护肝静脉入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介入学方法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方法先行经皮下腔静脉造影术,明确病变类型。对单纯狭窄型者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然后置入血管内支架;对完全膜型或节段闭塞型者,先行穿刺破膜或开通,继而行球囊导管扩张术,节段型者同时置人血管内支架;对伴血栓形成者先行溶栓治疗。结果本组10例拟诊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术,确诊布加氏综合征8例;共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下腔静脉穿刺破膜3例,穿刺开通2例,下腔静脉支架置人术7例,置入9枚支架。未出现下腔静脉破裂、腹腔内出血及肺栓塞等。结论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微创、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内支架植入术及血管内溶栓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方法7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89例。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另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经颈静脉肝静脉成形术、经皮经肝联合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方法。结果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总的成功率为96%,术中无一例死亡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误穿心包导致心包填塞和血管内支架脱落进入右心房。结论Ⅰa、Ⅱ及Ⅲ型只需行PTA治疗;Ⅰb型宜用TIPPS治疗,而Ⅳ型宜采用PTA加支架置入治疗;Ⅲ、Ⅳ型病例行血管成形术前充分溶栓是必要的;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布加综合征不同治疗术式后的彩超表现。方法布加综合征患19名,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并行外科手术或放射介入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均行彩超检查。结果14例介人手术包括6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肝中静脉球囊扩张术,7例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术。彩色多普勒显示13例手术处血流通畅,方向正常,流速范围为0.20~1.76m/s,其中9例流速大于1.0m/s。5例外科手术中1例行经右心房下腔静脉破膜成形术,2例腔一房转流术,1例腔一颈转流术,1例肠一腔转流术。彩色多普勒显示3例人造血管血流通畅,流速为0.60~1.50m/s。结论彩超对布加综合征不同术式后的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1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病理类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9例,下腔静脉狭窄3例;治疗均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结果 12例均成功施行此术式,治疗前下腔静脉压力平均(4.56±1.51)kPa(1 mm Hg=0.133 kPa),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至平均(2.51±0.77)kPa,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1例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8个月并发肝静脉闭塞,行肠房分流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2011年4月,我们为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做好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0~42岁,平均36岁.行介入治疗前均经下腔及肝静脉造影确诊为布加综合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球囊扩张、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其中3例行球囊扩张术,1例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均获技术成功.  相似文献   

7.
肝静脉膜性阻塞的下腔静脉造影征象与破膜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BCS行下腔静脉造影中见到的一种征象用于诊断肝静脉口部膜性阻塞及策 膜。资料与方法:对17例拟诊BCS的病人做了下腔静脉造影,其中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者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用下腔静脉造影所示“乳头征”或结合榱超声引导穿刺针破膜,行肝静脉测压、造形及球囊扩张。结果:5例肝静脉膜性是腔静脉造都以壁向腔内的 节状充盈缺损。经腔静脉穿刺破膜均获成功。肝静脉造影证实口部膜性阻塞。球畜牧一重建了肝静脉流  相似文献   

8.
赵念博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77-1278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是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阻塞或肝静脉的狭窄阻塞而引起的肝后性门静脉高压及下腔静脉高压。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血管成形术(FFA)及血管内支架(stint)植入术的应用,使得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者1998年2月至2005年12月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189例,发现102例节段闭塞型布加综合征中37例为双膜及多膜闭塞,现着重对其介入治疗作一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布 加综合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具备完整诊断资料的 4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 ,根据不同表现 ,分别采用单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 ,或穿刺破膜后球囊扩张满意后再植入支架治疗。结果 42例植入支架成功 40例 ,共植入腔静脉支架 44枚、肝静脉支架 4枚。植入支架后造影证实原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征象消失 ,造影剂回流通畅。 2例因操作不当而失败。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布 加综合征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及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门诊疑诊为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影响介入疗效的因素。方法31例门诊疑诊为布加综合征的患者行DSA,17例证实为布加综合征,其中16例行介入治疗。结果16例行介入治疗的病人技术上均获成功。治疗采用单纯球囊扩张7例,放置下腔静脉支架4例(5枚),放置肝静脉支架1例,下腔静脉支架结合下腔静脉滤器1例,单纯溶栓1例,行TIPSS术2例。术后30天症状明显改善13例,无变化1例,死亡2例。结论超声可作为布加综合征的筛查手段,最终确诊要依靠DSA。介入术后开通的静脉血管再闭塞是影响布加综合征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布加综合征是肝静脉或肝段的下腔静脉阻塞,使肝静脉、下腔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超声引导下下腔静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新介入疗法.作者为7例膜型和5例节段型布加综合征患者施行该疗法,取得良好效果.术前应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物品准备,完善各项检查;术中要严密监测心电、血压等变化;术后需制定护理计划,严密观察和及早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徐菁  杨志芳 《护理研究》2008,22(17):1590-1591
布加氏综合征是以肝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综合征[1],病人表现为肝脾肿大、下肢水肿、胸腹壁浅静脉曲张等.布加氏综合征一直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难题,外科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病死率高、人造血管受压、血栓形成等问题.随着介入医学的快速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逐渐成为治疗首选方法,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再狭窄的可能.我科在2006年9月25日对1例布加氏综合征病人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对27例已证实的患者先行DSA造影,再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影像学是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 1988年始开展布加综合征 (BCS)的综合治疗研究 ,共治疗各型布加综合征 6 2 2例 ,其中行介入治疗 2 6 7例。 1990年以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1990年以后开展了球囊导管破膜扩张成形术 ,1992年后又开展了内支架置入术。自 1997- 0 4~2 0 0 2 - 10对 7例双侧股静脉完全堵塞患者 ,经上腔静脉 (SVC)成功地实施了下腔静脉扩张成形并支架置入术 ,其中 1例加行肠腔分流术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7例 ,男 5例 ,女 2例。年龄 2 4~ 5 9岁 ,平均 34岁。病程 3个月~ 17a。主要以腹胀、乏力、纳差、双下肢不同程…  相似文献   

15.
徐菁  杨志芳 《护理研究》2008,22(6):1590-1591
布加氏综合征是以肝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综合征,病人表现为肝脾肿大、下肢水肿、胸腹壁浅静脉曲张等。布加氏综合征一直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难题,外科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病死率高、人造血管受压、血栓形成等问题。随着介入医学的快速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逐渐成为治疗首选方法,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再狭窄的可能。我科在2006年9月25日对1例布加氏综合征病人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和中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单纯肝静脉阻塞型及肝静脉阻塞伴有下腔静脉阻塞型B-CS患者101例,男52例,女49例;平均年龄31.3岁(15~57岁)。透视下首先行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再行阻塞段开通及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肝右静脉球囊扩张66例,支架植入2例;肝左静脉球囊扩张11例;副肝静脉球囊扩张13例,技术成功率91%(92/101)。随访74例,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率分别为83.78%(62/74)、78.38%(58/74)和76.47%(39/51),其辅助再通率分别为94.59%(70/74)、91.89%(68/74)和84.31%(43/51)。围手术期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3例,肝穿刺道出血2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肺栓塞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膜性或节段性肝静脉型BCS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其中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来俊英  秦双 《现代护理》1999,5(7):14-15
我院自1998年开展了布-加氏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以来,共收治各种类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313人,其中自1993年至今,我们又开展了超声引导监测下治疗布一加氏综合征的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架成形术58例,均获成功,治愈率达100%。通过对这种手术的临床护理配合实践,我们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问~56岁之间,平均年龄33岁,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或狭窄长度最短者0、3cm,最长者126cm。术前准备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1.5月。在超声引导监测下行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2*前准备2.l病…  相似文献   

18.
布加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布加综合征与肝硬化的彩色多普勒(CDFI)鉴别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8例布加综合征的患均行二维与CDFI超声检查。观察声像图特征,肝内、外血管病变及一些侧支血管异常显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找出病因,后经血管造影验证。结果:8例中4例为下腔静脉阻塞型,1例为下腔静脉外压性狭窄,1例为肝静脉阻塞型。2例为混合性阻塞。声像图特征;肝脏及尾状叶增大,脾肿大,顽固性大量腹水、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副肝静脉与尾状叶静脉扩张,内脏与下肢静脉淤血扩张。结论:布加综合征是门脉高压的原因之一,用CDFI能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耍意义,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对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1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经颈内静脉途径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血管支架置入术;5例行颈内静脉途径肝静脉球囊扩张术。围手术期采取专科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保证了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特点以及如何早期诊治以减少移植物功能失缺。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4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1185例肝移植患者(共1210例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发生16例次肝移植术后流出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其中下腔静脉狭窄7例次,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6例次,肝静脉流出道梗阻3例次。7例次下腔静脉狭窄中有6例次通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与支架留置)治疗后完全治愈,随访至今除1例次因肝癌复发病死,其余患者未出现移植物功能失缺。6例次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患者中有5例次留置支架,其中1例次因生长发育造成下腔静脉内支架脱落及肝左静脉内腔再次狭窄,导致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而病死;其余4例次恢复良好。3例次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患者中有2例次经肝右静脉内留置支架后恢复正常。结论: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如出现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需行彩色多普勒B超、增强CT及CT血管成像、介入下血管造影,以判断有无流出道并发症。在介入下置入金属支架是目前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