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痰菌阳性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总结其CT诊断特征。方法115例患者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部分加以局部薄层扫描和HRCT扫描。分析其影像学征象和表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斑点结节影88例占76.5%;斑片影85例占73.9%;条索状影32例占27.8%;钙化24例占20.9%;空洞33例占28.7%;胸膜增厚、粘连62例占53.9%;纵隔和肺门见淋巴结31例占27.0%;纵隔和肺门见钙化33例占28.7%。结论典型的活动性肺结核CT表现有其特点,在CT上观察到多叶、段分布的斑点结节和斑片影,强烈提示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同时出现胸膜反应、钙化、纤维化或纵隔内淋巴结和钙化的征象,进一步支持肺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CT薄层扫描在诊治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8月期间我院确诊的49例肺结核患者进行针对性胸部CT薄层扫描后的影像学变化,讨论CT薄层扫描在诊治肺结核中的应用。结果CT平扫未发现病变,而CT薄层扫描发现下列病变,分别为空洞28例(占57%),钙化5例(占1%),支气管闭塞2例(占0.04%),结核球内部结构3例(占0.06%),支气管扩张10例(占2%),小叶中心性病变13例(占27%),椎体破坏1例(占0.02%),粟粒影1例(占0.02%),肋骨破坏1例(占0.02%)。结论CT薄层扫描方法的灵活应用对肺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疗效的观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菌学,以及临床确诊的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特征,根据并发真菌感染的种类将患者分为曲霉菌组(61例)、念珠菌组(48例)、隐球菌组(3例),总结比较组间CT表现特征。结果肺结核并发常见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曲霉菌组54.4%0(61/112)、念珠菌组42.9%(48/112)、隐球菌组2.7%(3/112)。其中曲霉菌组与念珠菌组比较,各项临床症状(咳嗽、咯痰、发热、咯血丝痰、胸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CT表现常见斑片影96例(85.7%)、结节影95例(84.8%)、空洞影93例(83.0%)、树芽征改变74例(66.1%)、磨玻璃样密度影60例(53.6%)。念珠菌组与曲霉菌组肺部感染病灶累及肺叶较广,且曲霉菌组累及3个肺叶以上者(98.0%,47/48)明显多于念珠菌组(80.3%,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P=0.005)。曲霉菌组在斑片影(93.4%,57/6i)、空洞影(93.4%,57/61)、磨玻璃样密度影(63.9%,39/61)表现上较念珠菌组(77.1%,37/48;72.9%,35/48;39.6%,19/48)多见,而念珠菌组以树芽征(79.2%,38/48)、段性或大叶性实变影(39.6%,19/48)较曲霉菌组(59.0%,36/61;3.3%,2/61)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14;X^2=8.60,P=0.003;X^2=6.40,P=0.011;X^2=5.00,P=0.025;X^2=22.76,P=0.000)。曲霉菌组中93.4%(57/61)的感染者可见曲菌球表现,其中37例为典型曲菌球。隐球菌组仅3例,均可见结节影,多位于胸膜下,且1例结节内可见内壁光滑的空洞。结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有一定CT表现特征,CT扫描显示的图像特征有助于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复治肺结核支气管树病变特征。方法将复治肺结核45例(复治组)和初治肺结核117例(初治组)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溃疡型支气管结核发现率,复治组低于初治组(r=6.04,P〈0.05),混合型支气管结核发现率复治组高于初治组(r=8.86,P〈0.01)。结论复治肺结核支气管树特征为可逆与不可逆病变并存,早期诊治支气管结核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部孤立团块伴空洞(肺癌、肺结核、肺脓肿)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癌、肺结核及肺脓肿伴空洞各40例,分析记录病变及周围相关病变特点。结果分叶:肺癌35例(8750%),肺结核及肺脓肿仅分别2和3例。毛刺:肺癌29例(短毛刺占93.10%),肺结核23例,肺脓肿4例,均为长毛刺。内壁:肺癌空洞不光整29例,肺结核及肺脓肿分别2和6例。卫星灶:肺癌及脓肿周围以片絮为主,肺结核除片絮外,结节及分支线状影发生率100%。肺癌卫星灶于病变远端占87.50%,肺结核和肺脓肿卫星灶不限于远端;近端支气管壁:6例肺癌近端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密度影,肺结核及肺脓肿近端支气管壁均匀增厚,无软组织影;增强后扫描,肺癌及脓肿全部强化,肺结核仅3例环形包膜强化,其余无强化。以上征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肺结核及肺脓肿伴空洞具有各自影像特征,CT(包括薄层及HRCT)扫描对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     
CT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范崇明等(山东临沂市中医医院276000);《山东医药》,2006,46(17):37-38[回顾性分析68例活动性肺结核的CT及HRCT影像表现,其中38例痰菌阳性证实,18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1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治疗证实。结果:68例共有121个肺段发现病变,其中肺结核常见部位占69.8%,少见部位占30.2%;40例(58.8%)呈多个肺段病变,28例(41.2%)呈单个病变。以上患者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及HRCT感兴趣区域薄层扫描。认为CT及HRCT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特征性表现为肺实变影、毛玻璃影、小空洞、树芽征及绒毛结节等。]  相似文献   

7.
228例初治培阳肺结核病人短化疗效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28例初治培阳肺结核病人其耐药性与短化疗效的关系。方法 病人治疗采用全程隔日间歇短化方案,(2R3H3E3Z3/4R3H3)。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药敏测定。结果 33例初治耐药肺结核病例,经6个月正规短程化疗失败率高达12.1%。(1)对耐R类药物者化疗失败率为40%(2/5),敏感组化疗失败率为2.6%(5/19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对其他类(不含耐R类)化疗失败率为7.1%,与敏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年随访耐药组细菌复发率为3.5%,敏感组细菌复发率为1.1%。结论 药物敏感病例和耐1种或2种药的病例(不含耐R类)采用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范崇明  徐彬 《山东医药》2006,46(17):37-38
回顾性分析68例活动性肺结核的CT及HRCT影像表现,其中38例痰菌阳性证实,18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1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治疗证实.结果:68例共有121个肺段发现病变,其中肺结核常见部位占69.8%,少见部位占30.2%;40例(58.8%)呈多个肺段病变,28例(41.2%)呈单个病变.以上患者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及HRCT感兴趣区域薄层扫描.认为CT及HRCT在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特征性表现为肺实变影、毛玻璃影、小空洞、树芽征及绒毛结节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肺结核患者采用不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术式的临床及疗效进行客观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胸外中心2009年9月至2016年2月实施VATS治疗的299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4例行肺叶、肺段或全肺切除术(简称“A组”),A组患者均确诊肺结核,111例经6个月以上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病灶局限单侧一肺叶内,23例大咯血患者经过药物及栓塞治疗无法止血;96例行肺部分切除术(简称“B组”),B组患者中82例为术前临床影像学诊断为肺结核球患者,结核球直径〉2.5cm、〈5cm,经过规范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后,疗效不佳,14例术前疑似肺部肿瘤;69例行胸膜剥脱术(简称“C组”),均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置管引流失败或无法置管引流,胸部CT扫描提示胸膜增厚,形成包裹性胸膜炎。结果299例实施VATS的患者中,A组手术平均时间(175.6±63.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15.9±515.7)ml,中转开胸12例(9.0%,12/134),术后平均胸管留置时间(3.2±1.5)d,发生并发症10例(7.5014,10/134)。B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78.6±40.8)min,平均出血量(62.5±107.2)ml,中转开胸2例(2.1%,2/96),术后平均胸管留置时间(3.3±1.5)d,发生并发症3例(3.1%,3/96)。C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103.0±53.4)min,平均出血量(169.5±174.2)ml,中转开胸4例(5.8%,4/69),术后平均胸管留置时间(3.0±0.8)d。3组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A组中远期并发症有1例,是大咯血患者急诊行肺叶切除术,术后1个月出现结核播散,并发现耐药感染,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治疗2个月后病灶吸收,B组与C组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符合上述不同手术方式适应证的肺结核患者,VATS治疗是安全、可行并且疗效肯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胸部CT表现及随访肺内病变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观察60例T2DM患者胸部CT图像,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并与CT复查图像进行对照,分析肺内病变变化特征与临床的关系。结果60例T2DM患者中胸部CT表现正常9例(15%)、磨玻璃样影31例(52%)、小叶间隔增厚32例(53%),多于胸膜下线8例(13%)、支气管血管束增厚3例(5%)、小叶内间质增厚3例(5%)等病变(X2=76.979,P<0.01)。肺内病变具有周围分布、下肺分布为主的特点。复查后仅14例磨玻璃样病变有不同程度吸收,与磨玻璃影积分值无变化组相比,磨玻璃影积分值变化组病程较短(t=2.485,P=O.023),HbA1c较低(u=2.831,P=0.015)。结论CT及其随访检查的半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对评估糖尿病肺损害的短期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血糖水平与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并发初治肺结核(DM-PTB)住院患者99例,根据空腹血糖(FPG)值分为3组:轻型组38例,FPG≤11mmol/L;中型组32例,FPG11~16.7mmol/L;重型组29例,FPG≥16.7mmol/L。分别对各组胸部CT特征、血糖水平及痰菌阳性情况进行分析。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不同血糖水平组CT特征及痰菌检查结果采用7。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9例DM-PTB患者中,CT发现右肺上叶前段病变65例,左肺上叶前段病变59例,右肺下叶基底段病变59例,左肺下叶基底段病变58例,3叶及以上同时发现病变者71例。27例病变形态为斑片、结节状影,其余72例以片状、团片状干酪性病变为主;各组干酪性病变CT发现率分别为47.37%(18/38)、81.25%(26/32)和96.55%(2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38,P=0.000);各组空洞发现率分别为34.21%(13/38)、59.38%(19/32)和75.86%(2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54,P=0.03)。各组患者痰菌阳性率分别为39.47%(15/38)、65.63oA(21/32)和89.66oA(2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5,P=0.000)。结论DM-PTB胸部CT检查有其特征性的表现,血糖水平与干酪性病变、空洞性病变存在相关性,能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以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为主要征象的112例患者的MSCT资料。以5mm层厚的常规CT扫描重建为1.25mm的薄层图像,以1.25mm层厚的薄层CT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比较4种图像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和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结果112例患者的4组CT图像中,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判定为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分别为101例(90.2%)、105例(93.8%)、105例(93.8%)和111例(99.1%),MIP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X^2=10.00,P=0.002)、薄层CT(X^2=6.00,P=0.031)和MPR(X^2=6.00,P=0.031)。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发现胸膜下透亮带分别为65例(58.0%)、62例(55.4%)、81例(72.3%)和84例(75.0%),MIP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X^2=19.00,P〈O.01)和薄层CT(X^2=22.00,P〈0.01),MPR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也高于常规CT(X^2=16.00,P〈0.01)和薄层CT(X^2=19.00,P〈o.01)。结论在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MSCT诊断中,MIP图像有助于明确判定病变是否存在,MIP和MPR重建图像有助于显示胸膜下透亮带,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42例类赫氏反应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类赫氏反应发生率为0.93%,平均年龄(28.0±0.9)岁,多发生于肺结核初治病例抗结核治疗1~2个月间,病灶呈暂时性恶化表现.结论 类赫氏反应多发生于肺结核初治年轻病例,病情恶化呈暂时性及一过性表现,临床经对症处理后常很快缓解,预后良好,无须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结核并发肺癌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选取2011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及CT扫描资料齐全的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肺结核通过痰涂片或痰培养、CT扫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动态观察综合确诊;肺癌通过痰检癌细胞、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及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确诊。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71例研究对象中,非活动性肺结核45例,活动性肺结核26例;并发腺癌32例、鳞癌31例、小细胞肺癌8例。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鳞癌构成比(50.0%,13/26)高于腺癌(38.5%,10/26)和小细胞肺癌(11.5%,3/26);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腺癌构成比(48.9%,22/45)高于鳞癌(40.0%,18/45)和小细胞肺癌(11.1%,5/45),但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分型肺癌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P=0.904)。研究对象肺癌与肺结核病灶出现部位位于同侧者占74.6%(5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1,P〈O.01);位于同侧同叶者占56.3%(40/71),同侧不同叶者占18.3%(1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病灶位于同叶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位于同侧不同叶者及位于不同侧者(X^2=27.51、16.69,P值均〈0.01)。研究对象肺癌CT表现按部位分型包括中心型24例(33.8%),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小细胞癌8例(33.3%,8/24)、腺癌1例(4.2%,1/24)、鳞癌15例(62.5%,15/24);周围型肺癌47例(66.2%),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腺癌31例(66.0%,31/47)、鳞癌16例(34.0%,16/47);不同病理分型在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7,P〈0.01)。周围型肺癌患者中37例患者(78.7%,37/47)病灶位于胸膜下。3例患者为肺结核动态观察中发现并发肺癌,其中,2例腺癌,1例鳞癌。结论肺结核并发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肺结核与肺癌病灶位于同侧、同叶者居多;CT诊断为中心型肺癌者,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居多;CT诊断为周围型肺癌者,腺癌居多。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全程间歇短程化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评价标准复治涂阳短程化疗方案对复发、初治失败及其它复治3组不同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先取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303例,分为复发(87例)、初治失败(21例)及其它复治(195例)3组。所有入选病例在治疗前均做痰结核分支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3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均采用同一复治涂阳短程化疗方案,即2-3H3R3Z3E3S3/5-6H3R3E3进行治疗,观察3组复治患者的耐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3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在耐药水平及疗效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复治患者中,既往累计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者的耐药率(79.5%)明显高于既往累计治疗时间少于12个月者(59.8%)(0.01<P<0.05),治疗成功率前者(69.4%)明显低于后者(90.4%)(P<0.001)。敏感病例的治疗成功率(93.3%)明显高于耐药病例(75.3%)(P<0.001)。结论:进一步提高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复治患者中耐药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肺结核手术适应证标准(试行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结核手术适应证标准(试行方案)一、空洞性肺结核手术适应证1.经抗结核药物初治和复治规则治疗(约18个月),空洞无明显变化或增大,痰菌阳性者,特别是结核菌耐药的病例。2.空洞病变,虽结核菌阴性,但有明显临床症状,如反复咯血,继发感染(包括霉菌感染)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膜腔置管引流并尿激酶注入与传统胸腔穿刺抽液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间断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抗结核同时间断胸腔穿刺抽液。分别观察胸水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情况。结果胸水10d内吸收例数,治疗组73.3%,对照组30%(P〈0.01);胸水基本吸收天数治疗组6.5±2.4d,对照组10.6±4.1d。胸水引流量治疗组3226.5±284.8ml,对照组2968±230.8ml(P〈0.01);胸膜肥厚例数2个月后治疗组6.67%,对照组20%(P〈0.05),6个月后治疗组3.33%,对照组6.67%(P〉0.05)。胸膜结节影:2个月后治疗组3.33%,对照组13.33%(P〉0.05),6个月后治疗组0%,对照组6.67%(P〉0.05)。结论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并尿激酶注入能有效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肥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病人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左氧氟沙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初治涂阳老年肺结核按4:3分为治疗组(2HL2EZ/4HL2E、35例)进行6个月的临床总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2.7%和63.3%(P>0.05),治疗6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8.6%和83.3%(P>0.05),药物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5%和51.4%(P>0.05)。结论:老年肺结核疗效相对较低,药物副反应发生率高,左氧氟沙星对老年肺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痰菌阳性肺结核临床X线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本院171例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及其X线表现。结果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多数发生在多个叶、段的点状影、斑片影、小片状影、条索状影、钙化影,有时可形成空洞,伴有胸膜反应。结论痰菌阳性肺结核的X线具有一定的特征:分布的多灶性,形态的多样性,病变中的多钙化和少结节,病灶经治疗后的可吸收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