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d内16例症状体征均完全改善,4例大部分消失。20例经症状与体征控制后全部复查MRI,原异常信号基本消失16例,大部分消失4例。结论对于有明确RPLS病因的患者,出现急性临床脑病症状,应警惕RPLS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MRI,强调早期诊断,及时、适当的治疗可使RPL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症状体征均完全改善,其中13例大部分消失。复查MRI,原异常信号基本消失32例,大部分消失10例。结论临床对于表现为头痛、精神异常及癫痫发作的患者,应考虑到RPLS的可能,及时头颅MRI检查。临床医生须对该综合征有全面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李磊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00-101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10年5月收治的35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均经针对病因治疗(如降压、止痉、停止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化疗药、停止放疗、控制肺部感染)及酌情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压药物,症状与体征恢复至发病前的27例,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的8例.结论 RPLS以大脑后部白质易受累.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白质内毛细血管较丰富,组织结构较疏松,细胞外液较易潴留在白质,特别是分水岭区域.RPLS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包括控制血压,停用或减量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癫痫发作,抗炎等对症治疗.经过积极治疗,RPLS的大多数症状通常在一到两周内可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谢尊椿  吴裕臣 《江西医药》2013,(12):1155-1157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于1996年被Hinchey等[1]首次报道,典型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头痛、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和视觉障碍[1,2];此疾病在临床中常常被误诊,不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2例RPL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4例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降压、止痉、停止使用化疗药、停止放疗及酌情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压药物,症状与体征恢复至发病前的19例,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的6例.结论 RPLS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给予确诊,早期正确的诊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方法分析13例PRES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13例患者MRI均发现异常。病变位于双侧额、顶、枕、颞叶脑7例,位于双侧顶、枕叶5例,位于双侧枕叶1例。病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1例,长T1长T2信号中混杂斑点状短T1短T2信号2例。3例患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病变呈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9例呈等信号。预后良好。结论 PRES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特定病史及常见临床表现,可早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漳州市医院诊治的2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6例,女17例,男9例,其中16例子痫患者,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23例出现头痛,18出现癫痫发作,17例出现视物障碍,5例肢体麻木无力,4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有精神异常。影像学病灶以对称性为主,大部分位于双侧大脑后部白质,CT低密度影,MRI长T1、长T2,FLAIR高信号,大部分患者DWI低信号,ADC高信号。22例复查后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RPLS是妊娠期女性好发的,以头痛、癫痫、视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为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以提高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21例患者中6例男性,15例女性。4例子痫,严重高血压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5例,严重肺部感染3例,肿瘤化疗后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头痛、呕吐、癫痫、一过性皮质盲。头颅CT及MRI提示枕叶为主、大部分顶叶、颞叶、少部分额叶白质区、脑干、小脑异常信号。经对症、脱水治疗及基础疾病治疗后,神经症状均短时间恢复。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是一组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提高对该组疾病的认识,结合临床表现、基础疾病,能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情况及相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我院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治疗中的并发症、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其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实际效果.结果 在临床资料显示当中,患者的只要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包括降压、止痉、停止使用化疗药、停止放疗等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当中,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41例,恢复至患者的正常指标,基本治愈有效患者13例.结论 在治疗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过程中需要及早的确诊治疗,其治疗方法采用递减方式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及相关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指一种主要和大脑后部白质病变相关的症侯群。其临床特征为头痛、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运动障碍及抽搐。特征性神经影像学异常通常见于顶-颞-枕叶的白质;CT为低密度改变。他加权和ADC呈高信号。RPLS的发生通常和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及某些药物的使用有关。可能诱发RPLS的药物有:抗肿瘤药、贝伐单抗、环孢素、双氯芬酸、静脉注射入免疫球蛋白、利奈唑胺、他克莫司、沙利度胺及麻疹疫苗。药物诱发RPLS机制现仍然不清楚。早期诊断和治疗颇为重要。因为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可致不可逆损害。然而,大多RPLS经及时适当治疗是可逆的。药物性RPLS的治疗方法包括停用可疑药物,控制高血压和抽搐以及脱水。  相似文献   

11.
12.
李海燕  王政伟 《河北医药》2011,33(11):1758-1759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是1996年被提出的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近年国内外报道文献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3.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其临床诊断困难,及时准确的诊治可能使患者痊愈,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患者迅速昏迷甚至死亡.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MRI)技术的发展,国内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强,临床发现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4年6月-2011年10月诊治的15例PRES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综合征最初由Hinchey等[1]提出,将其描述为一种可逆性的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以神经体征和症状以及独特的影像学表现为特征,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精神状态改变、癫痫和视觉障碍。PRES与多种临床疾病有关,包括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卡铂临床广泛用于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2];其不良反应多见于血液系统毒性、肝毒性、胃肠道反应等,但引起PRES的病例鲜于报道。本文通过对卡铂引起PRES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10月-2012年10月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8例PRE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PRES中均伴有基础疾病;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异常、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血压急剧升高或波动性升高是其主要诱发因素。头颅MRI表现多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高信号,DWI等信号或略高信号病变。给予降压、脱水及对症治疗1—2周后神经系统症状消失,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PRES是以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情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e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以头痛、痫性发作、视觉异常、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和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本院经临床、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28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12月入我院治疗的4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其发病原因、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本组患者多有头痛、视力模糊、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其他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显示为双侧程度不同的对称性多发;T1为等信号或低信号改变、T 2为高信号改变、FLAIR为高信号改变;可见累及各额叶、脑叶、枕顶叶等,累及程度不同;主皮质下白质为主,有累及丘脑、脑干、小脑、基底节区者;本组45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者有40例,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者有5例,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像学显示完全正常者43例,有2例患者的影像学显示为轻度的病灶表现.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表现,经过及时就诊和有效治疗,预后良好,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侧大脑后部以外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非典型部位PRES的MRI影像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5例行MR动脉成像(MRA),4例行MR静脉成像(MRV)检查,3例接受MRI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在3—14d内复查MRI。结果9例非典型PRES病例中,3例累及额叶,2例累及颞叶,2例累及两侧小脑半球,1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单纯桥脑病变1例,左侧单侧病变1例;5例行MRA检查,其中1例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节段性狭窄,4例MRA正常;4例MRV正常。3例MRI增强未见异常强化。所有病例3~14d复查病灶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结论认识非典型部位PRES的MR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PRES,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近年来临床发现的一种白质脑病,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以痫性发作、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视觉异常等症状,影像学以大脑后部对称性片状白质水肿为特征,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包括神经影像学改变)完全逆转,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但对RPLS概念临床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为此,本文对RPLS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黎江 《中国当代医药》2013,(27):89-90,92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对RPL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LS患者的MRI资料,10例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OWI),其中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I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MRI检查示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10例均有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不同程度受累,脑干、小脑受累3例,基底节、丘脑各1例,累及额叶2例,脑灰质受累2例,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DWI图呈等或稍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高信号,为典型血管源性水肿表现,2例MRA未见异常,1例行增强扫描未见异常,9例患者及时治疗后1—4d内缓解,1例患者首次MRI检查后未正确治疗,5h后复查MRI病灶范围增大,并出现新病灶,10例患者均于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8例复查MRI,病灶基本消失7例,1例大部分消失。结论RPLS是一种可逆性临床影像综合征,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疾病转归起决定性作用,常规MRI及DWI、ADC图具有明显特征性,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