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泛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例广泛P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Yerdel’s分级7例患者属Ⅲ~Ⅳ级;男4例,女3例;年龄28~54岁,中位年龄45岁;起病至就诊时间4~10d,平均6.9d。表现为上腹痛3例,全腹痛、腹胀4例,血便2例,休克1例,腰背痛1例,恶心、呕吐3例。查体:有腹膜炎体征3例,左下腹压痛1例,腹水征阳性3例,肠鸣音消失2例,减弱1例。2例行D-二聚体检查均升高。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均提示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给予抗凝、祛聚、溶栓等基础治疗;1例经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2例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其中1例同时行脾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肠瘘,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患者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结论早期行血浆D-二聚体及影像学检查,尽早行抗凝治疗,无禁忌时行溶栓或介入治疗以及实时手术治疗,PVT患者可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4月期间通过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溶栓对7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 7例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均成功,穿刺后无漏胆,无腹腔出血。患者腹痛、腹胀和血便症状在2~5d内缓解,2~5d开始进食流质。1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而行急诊手术,无肠瘘发生。复查造影显示大部分或全部血栓被清除,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通畅。随访3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手术者10例,8例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2例行坏死肠管切除0281期造瘘。其余10例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治愈,2例术后死于并发症。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无腹膜炎体征者可行非手术治疗,有腹膜炎体征或肠已坏死者,应即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Light SpeedQX/i4 CT机对137例行CT增强扫描者的CT图像进行门静脉成像,并分析其结果.137例中,肝癌46例,肝硬变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1例,肝脓肿9例,胆囊癌6例,胆管癌14例,胰腺癌16例,正常5例.结果 门静脉期成功显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者109例,其中容积再现图像显示清晰者84例,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清晰者109例.显示门静脉高压45例,侧支循环开放18例,门静脉癌栓15例,单独脾静脉癌栓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6例.结论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较清楚地显示门静脉解剖及其病变,为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变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7例肝硬变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肝硬变病人断流和(或)分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68%(17/9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7例,CT确诊2例,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2例,开腹探查确诊6例。9例经溶栓治疗临床治愈,8例行肠切除Fogarty管取栓术,死亡1例。结论 对于肝硬变特别是断流和(或)分流术后病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者应注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动态多时相CT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和积极溶栓治疗有助于防止肠管坏死的发生;出现肠坏死、腹膜炎者应切除坏死肠管及有血栓的肠系膜,同时继续抗凝祛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31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做了坏死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或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适应证.结果 外科手术治疗9例,其中6例术后痊愈,3例因消化道出血无法抗凝、溶栓,术后仍有腹胀,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残留;介入治疗22例中有17例术后72h内症状明显改善,其余症状改善时间为术后5~7d.2例置管溶栓过程中并发少量消化道出血,终止溶栓治疗;1例置管溶栓48 h后腹痛症状加重,中转开腹手术.本组随访25例(81%),随访时间5 ~35个月,平均(19±5)个月.20例无腹胀、腹痛,3例有饱食后腹部胀满感.结论 合理选择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治疗适应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是一种操作简单、风险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治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MVT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既往史、发病时间与治疗方式、手术与非手术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 MVT发病以腹痛为主,9例之中有7例病人既往有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史。早期确诊的4例病人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有3例非手术治愈。其余5例在发病后20~144h因腹膜炎而手术探查时确诊。手术切除肠管30~320cm。由于术后没及时应用抗凝治疗,1例发生了肠坏死而再次手术。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能避免肠坏死,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绞窄体征是手术探查的指征。手术时要正确判断尚有生机的肠管和尽量取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内的血栓。手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均由增强CT或MRI/MRA检杏确诊.其中5例患者接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8例接受手术治疗(经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抗凝和溶栓),其中5例术中发现有部分小肠坏死,同时切除坏死肠段,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多层螺旋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影像特征中,6例肠系膜血管呈漩涡征,3例为C形征,5例呈鸟嘴征,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呈现血管换位征,2例腹水征,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小肠扭转的典型表现,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多层螺旋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影像特征中,6例肠系膜血管呈漩涡征,3例为C形征,5例呈鸟嘴征,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呈现血管换位征,2例腹水征,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小肠扭转的典型表现,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脾切除后血栓发生12例(4.3%),其中发生PVT9例(3.2%),发生MVT3例(1.1%)。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后好转出院。血栓形成病人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功能异常,与治疗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康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光文 《器官移植》2013,(6):335-338
目的 总结并评估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门静脉并发症的处理及其远期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2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患者.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病变性质、术前病史、术后诊断经过、处理经过及远期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门静脉并发症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54个月.其中门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门静脉系广泛血栓4例,门静脉主干血栓2例,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附壁血栓3例.3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患者成功放置血管内支架;3例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附壁血栓患者经溶栓和抗凝治疗无病情进展;余6例患者行套扎术或硬化剂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3年,12例中无1例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取决于门静脉病变性质和程度.对于早期门静脉血栓或局部附壁血栓,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晚期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效果不佳.对单纯性门静脉狭窄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CT/CTA确诊的11例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现。2例经手术证实,术后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经CT/CTA证实,其中5例经CT/CTA明确后手术治疗成功,4例保守治疗(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尿激酶抗凝、溶栓处理)。所有11例患者均成功治愈。随访6个月~3年,11例患者均无复发。CT/CTA可早期确诊ASMVT,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凝、溶栓或合适的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辅以抗凝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急诊行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7例(同时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阳性率87.5%,阴性结果2例,再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接受以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2例行急诊手术。结果非手术治疗的4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管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2例手术患者中11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MODS。结论AMI早期诊断意义重大,128层加强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早期溶栓和及时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10月对2 0例肝脏肿瘤病人术前行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 ,并在CT工作站上应用多排螺旋CT表面容积重建及多平面容积重建软件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三维影像重建 ,测量全肝体积、肝肿瘤体积及拟切部分肝脏体积 (包括肿瘤体积 ) ,观察病人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水平及腹水情况 ,计算病人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结果  2 0例病人经肝血管三维重建后均能从各个角度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构 (肝动脉可显示 2~3级分支 ,门静脉 3~ 4级分支 )、肝动脉变异情况、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经三维重建后测得预切除肝脏体积平均为 4 78 75cm3 ,肿瘤体积平均为 374 6 5cm3 ,与手术切除标本所测体积基本符合 (P >0 0 5 )。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小于 5 0 %时 ,病人术后肝功能重度损害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帮助术者在术前更直观地了解肝血管解剖关系、肿瘤与周围血管关系 ,对制定更完善的手术方案具有实用价值。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较准确测量肝体积 ,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比值可帮助预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性,53岁,因“发作饥饿、心悸、发现低血糖2周”于2008年2月4日入院。入院体检无阳性发现。腹部CT平扫发现胰腺后方等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与腹主动脉强化程度一致;见图1。螺旋CT血管造影(coin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腹主动脉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共干,其分叉部可见一动脉瘤,大小约38.3mm×25.3mm.口径约15.7mm.瘤体压迫脾静脉及门静脉:见图2。  相似文献   

19.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炮兵总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根据间接门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和(或)彩超检查结果确诊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3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分流术8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例;附脐静脉-颈内静脉分流术2例;门奇静脉断流术3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乙状结肠暂时性造瘘,6个月后闭瘘1例;大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经股动脉插管溶栓4例;未行手术2例,仅给予护肝及对症治疗。结果44例患者随访2个月~5年,平均23.4个月,1例未手术者失访。34例行分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行断流术者术后13个月及2年因再次出血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例;断流术后8个月因再次出血死亡1例;溶栓治疗后40d因肠坏死死亡1例,1例未手术的患儿出院4个月后再次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为主,各种分流手术及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脾动脉置管溶栓安全有效,但需根据个体情况施行。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1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手术后3~5d发现的35例PV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PVT的发生率为29.7%。35例PVT中出现发热17例,腹泻11例,腹胀9例,呕吐咖啡样液体及黑便4例,腹痛3例,腹水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13例无临床症状。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20ml静注,每天1次;低分子肝素钙2500IU皮下注射每8小时或每12小时1次,共10~14d,尿激酶20~4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7d,出院前改华发令口服。彩色超声结合螺旋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门静脉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1例,无改善2例,大出血2例,死亡1例。结论及早行彩色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PVT;及早进行抗凝祛聚、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防止肠管坏死的发生,预防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