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本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分为单纯应用胰岛素组16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25例;胰岛素、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组15例。结果治疗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有下降,而胰岛素、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组变化明显。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特别是肥胖患者,胰岛素用量较大时加用罗格列酮能有效控制餐前及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在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可占25%,除遗传因素外,胰岛素的抵抗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胰岛素的抵抗不仅参与2型糖尿病血糖升高的形成,而且是其他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本文用胰岛素增敏剂W-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通过测定胰岛素和C肽水平改变,以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中,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及吡格列酮单独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PCOS并IR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选取20例非PCOS不孕妇女为对照组.PCOS组根据BMI分为A、B两组,测定糖、脂代谢指标、生殖激素及C反应蛋白(CRP)等.A组20例(吡格列酮),B组20例(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经12周治疗后,再比较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PCOS组治疗前胰岛素水平、生殖激素及CRP等均较对照组增高.2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脂及血清睾酮(T)等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组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应用协方差分析治疗后2组的各指标,2hINS、T在B组下降较A组更明显(P<0.05).结论 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用治疗PCOS并IR,较单用吡格列酮更有效;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PCO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慢性炎症的发生可能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齐春媛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3):303-304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观察了34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原剂量二甲双胍或磺脲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4mg/d共24个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 ,通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使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有了新的观念 ,即高血压并不单纯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还常伴有糖耐量低减、高胰岛素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代谢紊乱 ,称为胰岛素抵抗 (IR) ,也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1 ] 。因此 ,高血压病的治疗 ,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 ,还要改善代谢紊乱 ,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干预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 ,改善胰岛素抵抗 ,以达到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已被许多人接受 ,经研究 ,在多种动物模…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增敏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大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糖尿病的主线,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明显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具有抗胰岛素抵抗作用,故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其中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为代表,作用强,肝毒性低。本文就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马来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6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 (文迪雅 )单用或与二甲双胍 /磺酰脲类合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 :对 6 1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 1 2周的文迪雅治疗。包括单一用药组 1 7例 ,合用二甲双胍组 2 1例 ,合用磺酰脲组 2 3例。结果 :与基线比较 ,患者空腹血糖 (PBG)、餐后 2h血糖 (P2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K)、空腹胰岛素 (FINS)水平均下降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治疗后 |A |增加 ,|R1|降低 ,副作用轻微 ,体重增加 ,轻微胃肠道反应 ,未观察到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降血糖疗效确切 ,能降低 2型糖尿病人FINS水平 ,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副反应轻微 ,是 2型糖尿病有效和安全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翠华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6):491-491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对胰岛素的作用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饮食控制和适当活动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促泌剂和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文迪雅)是一类新的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胰岛素抵抗并改善口细胞功能^[1],我们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和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观察其疗效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增敏剂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噻唑脘二酮(格列酮) 类药物可激活主要在脂肪细胞中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并导致多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激素和代谢物质的减少。除能够降低血糖外,该类药物还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系列异常表现有改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抗糖尿病药物,格列酮类药物以及今后陆续开发出来的类似药物将对糖尿病和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治疗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此外,对该类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为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增敏剂是降糖药物研究的新思路.医学研究发现大量Ⅱ型糖尿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如何改善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缓解高胰岛素血症是Ⅱ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国际上胰岛素增敏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对该类药品的临床使用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92岁,主因“左半身活动障碍伴言语不清2d,发热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血压最高达200/105mmHg,口服降压药,血压可维持在120/75mmHg。脑梗塞病史多年,确诊2型糖尿病史10年。目前治疗:普通胰岛素68~88U/d加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在18~28mmol/L。 相似文献
15.
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间断胰岛素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为探讨间断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现对15例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的2型DM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继发磺脲类药失效患者15例,间断胰岛素治疗前均使用最大剂量的磺脲类药物。男8例,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IR的病理机制和胰导素增敏剂使病情改善的机理和疗效。方法 通过模拟胰岛B细胞功能测定,根据病情使用胰岛素增敏剂,跟踪观察疗效;结果 使用文迪雅降糖疗效显著。结论 T2DM的病情发展中IR为重要因素,使用文迪雅不仅使病情康复,更值得重视保护残余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可避免使用胰岛素促泌剂失效,使病情恶化及胰岛细胞损失加剧,(葡萄糖介导的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全世界糖尿病的人数目前已增加至1亿,成为继心脑血管、癌症之后的人类第二大疾病。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其原因是胰岛索分泌相对不足及胰岛素作用环节障碍所致。所以,通过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开发胰岛索增敏剂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胰岛素增敏剂与传统的磺酰脲类、双胍类等药物作用不同,可针对胰岛素抵抗。通过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 相似文献
18.
磺脲类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时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磺脲类降糖药(SU)加胰岛素(Ins)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六十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Lazaruss等认为此疗法有较好的疗效[1],近年来,由于对SU的胰腺外作用有更多了解,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有新的认识、联合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并较广泛的应用。联合治疗时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如何,是否导致或加重高胰岛素血症,为此,我们观察了一组病人,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WHO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无心、脑、肾严重并发症,男女不限,经SU或SU加双胍类降糖药,或单独应用Ins治疗病情控制不满意者,停用原治疗,予糖适平60mg,…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脂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互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脂血症组(50),血脂正常组(50)。检测患者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结果 高脂血症组ISI明显低于血脂正常组;高脂血症组内ISI与甘油三脂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深入,人们观察到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用胰岛素增敏干预治疗高血压,其临床应用价值已逐步得到肯定,本研究对2002~2004年我院的难治性高血压性患者43例进行胰岛素增敏剂干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