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生性别比是指某一时空范畴内,男性活产数与女性活产数之比,通常以百名女性活产数所对应的男性活产数来表示。例如,出生性别比为105,则表示每出生100名女婴,出生的男婴数为105。 研究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是近年来人口学界的一个热点课题,目前仍然方兴未艾,已  相似文献   

2.
王燕 《中国优生优育》1994,5(4):190-192
出生性别比是指某一时空范畴内,男性活产数与女性活产数之比,通常以百名女性活产数所对应的男性活产数来表示。例如,出生性别比为105,则表示每出生100名女婴,出生的男婴数为105。  相似文献   

3.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产男婴与活产女婴人数之比。其正常值域是103~107:100。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有:(1)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重体力劳动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等,这是产生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代养生》2014,(16):5-6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日前在北京指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仍在高位徘徊。当日,由国家卫计委主办,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承办的"圆梦女孩志愿行动吕梁行"出发仪式在北京举行。王培安在出发仪式上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十二五"以来仍然在高位徘徊,下降幅度极小,2013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高达117.60(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  相似文献   

5.
前言 :有几个欧美国家报道了近年来出生性别比例下降 ,日本 70年代以后出生性别比例 (SR男婴与女婴数的百分比 )也出现了大约由 10 6 .5向 10 5 .5下降的趋势。如果说最近也存在着出生性别比例的季节变化 ,那么 ,研究所有的出生性别比例降低是否出现在特定的季节 ,有可能会获得出生性别比例降低的原因线索。资料与方法 :通过人口动态统计获得 :1970年~ 1996年各都道府县男女不同的出生数。 (1)把出生年份区分为出生性别比例下降的 1970年~ 1984年和下降停止的1985年~ 1996年两个年代。计算出不同月份的男婴比例 ,再把 1975年可居住面积…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2日,卫生部发出通知强调,严禁利用超声和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简称“两非”),以深化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医疗行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再亮红灯。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在103至107之间,即在出生100个女婴的同时,平均出生103至107个男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6.86,明显偏离正常值,而到了2004年这个比例已达121.2。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尤为严重,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严重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乡市新生儿体重的关联因素与趋势。方法:分析新乡市某妇幼医院2001~2011年出生的5 025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考察不同性别新生儿的体重与出生年度、父母生活地区、产次、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等因素的关联情况。结果:所调查个别年份男女婴体重均值有差异,但多数年份无差异,有上升趋势。男婴平均体重为(3 451±433)g,女婴(3 328±434)g。巨大儿男婴发生率(11.5%)高于女婴(7.6%)。城市男婴平均体重为(3 500±436)g,女婴平均体重为(3 361±429)g;农村男婴平均体重(3 413±427)g,女婴平均体重为(3 299±437)g,城乡差异显著。产次2次的男婴体重(3496±437)g,女婴(3 369±441)g,高于产次1次男婴和女婴(P<0.05)。产妇年龄20~岁组男婴平均体重(3 385±399)g,女婴(3 261±427)g;25~岁组男婴平均体重(3 451±433)g,女婴(3 336±419)g;30~岁组男婴平均体重为(3 500±442)g,女婴(3 393±467)g,各年龄组婴儿出生体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001年~2011年间新乡地区新生儿体重保持稳定,略有上升;男婴体重均值高于女婴;男婴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婴;城市新生儿体重高于农村;随着孕妇年龄、产次的增加,新生儿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8.
7597例出生婴儿性别比和体重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性别比 (SexRatio)是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 ,即以女性人口为 10 0 ,计算男女两性人口数之比。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全人口性别比的基础 ,它主要是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基本上是近似的 ,一般在 10 5(或 10 6 ) 〔1〕左右波动 ,但也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解泰安市出生婴儿性别比和体重的动态变化 ,我们抽取了泰安市中心医院 196 2— 1996年 35年中分属于四个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 4年 (196 2、1974、1986、1996 )共 75 97例出生婴儿资料 ,进行了性别比和体重的动态分析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和方法1.1 …  相似文献   

9.
张欢  江亮  李臻  张浩意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9):1129-1131
目的 了解“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对江西省出生人口与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4—2020年间全省助产机构活产儿数量及性别比变化趋势,并分城乡进行比较。 结果 全省7年间活产数仅在2016年上升3.23%,其他年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活产数与2014年相比,全省、市区、县分别下降37.47%、29.13%、 43.97%。2014年全省出生性别比为114.38,2015年降至110.71,此后逐年上升,2020年达116.66。市区出生性别比高于县。 结论 二孩政策对促进该省人口增长作用有限,也未能有效降低该省出生性别比,应积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无锡市住院分娩儿童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无锡市2003~2009年所有产科医院分娩婴儿的登记资料,计算出生性别比,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调查时点平均出生性别比为113:100;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大,出生性别比逐渐增大(108~128);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116)高于本地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109);城乡和户籍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达到120,其分娩男婴的可能性高出城市中本地人口10.4%。结论:无锡市出生性别比偏高,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增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飞 《中国卫生》2009,(5):86-87
民盟青海省委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青海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比女)2005年以来持续偏高,多孩次的人口性别比更高。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主委程苏表示,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堕胎、女婴的非正常死亡、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活动猖獗,是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母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子代性别的关系。方法对哈尔滨市南岗区和道外区2000年1月~2005年12月所有有接生能力医院的产妇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基本情况,分娩时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共调查18 935名母亲。其中HBsAg正常组18 085例,共娩出9 532名男婴和8 553名女婴,出生性别比为111.45。HBsAg携带组850例,娩出437名男婴和413名女婴,子代性别比为105.81。HBsAg携带组与正常组子代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结论母亲HBsAg感染对子代性别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阳曲县2011—2020年出生人口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太原市妇幼保健综合管理平台,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出生人口、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及剖宫产发生的变化趋势。结果 10 027例孕妇平均生育年龄由26.81岁提高到28.64岁,2011—2020年出生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3.55%,男婴数量平均增长速度(-3.69%)高于女婴(-3.41%)。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2.47%,2011—20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8%。巨大儿发生率7.79%,男婴巨大儿发生率(9.58%)高于女婴(5.93%)(χ2 =46.38,RR=1.61,P<0.001);2011—20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8%,男婴巨大儿的平均增长速度(-1.50%)低于女婴(-6.13%)。早产发生率为2.58%,男婴早产呈正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为4.14%),女婴早产呈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为-4.42%)。2011—2020年剖宫产率为35.41%,平均增长速度为-1.90%。结论 太原市阳曲县2011—2020年女性生育年龄呈现上升趋势,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崇明县2004~2007年流动人口新生儿出生状况,为制定崇明县流动人口母婴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对新生儿出生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流动人口新生儿性别比为118,月份出生指数起伏较大,于11月达到最高峰。平均出生体重(3326±482)g,低于户籍新生儿(3365±456)g(P0.05),且男婴平均出生体重高于女婴(P0.05)。低体重儿占3.64%,巨大儿占8.39%。低体重儿中早产儿占58.8%,明显高于足月儿(39.5%)。平均出生孕周39.25周,女婴长于男婴(P0.05)。新生儿第一产仅占52.98%,第二产占42.04%,第三产及以上占4.98%,其中第一胎第一产占41.49%。母亲平均生育年龄25.9岁,明显高于户籍母亲年龄(24.6岁)(P0.05)。结论:针对性地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做好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预防和预测早产,降低早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提高围生儿生命质量,控制出生性别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位人口专家曾不无忧虑地预言: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将成为下世纪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男女比例的失衡问题已日益突出。人口出生报告表明,每年出生的男婴数要大大超过女婴;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生育失衡现象更为严重。据初步估算,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国婚龄人口男性要比女性多3000万!一个似乎荒谬却又十分严峻的问题摆在国人面前:下世纪谁来作母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肇庆市城区出生新生儿性别、体重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妇幼保健工作的计划生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提出对策.方法对近1994~2003年在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4 307名新生儿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不同年份分成10个组,从新生儿性别、体重、城乡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肇庆市城区10年共出生9 329人,其中男性5 165人,女性64 164人;出生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24,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但较乡镇出生人口性别比146略低;城区出生男性平均体重为3221g,较女性3123g高,经检验两者显著差异(t=11.15,P<0.01);乡镇出生男性平均体重为3 181 g,较女性3 069 g高,两者有显著差异(t=8.14,P<0.01).同样,肇庆市城区出生的男、女新生儿的体重均高于乡镇出生的新生儿体重,经检验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肇庆市城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出生新生儿体重有逐渐增加,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不同年代、地域、民族的报告出生性别比情况,为治理我国出生性别偏高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代大陆各省区市和各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同年代的出生性别比作系统聚类分析,并将出生性别比与纬度、海拔、GDP等因素做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990年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严重偏高,最高的为海南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37.10和131.26,有西藏和新疆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正常范围;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我国性别比偏高与地理分布有关. 结论 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应该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达到控制我国出生性比偏高、保证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肇庆市城区出生新生儿性别、体重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妇幼保健工作的计划生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提出对策。方法:对近1994~2003年在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4 307名新生儿采用回顾性调 查方法,按不同年份分成10个组,从新生儿性别、体重、城乡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肇庆市城区10年共出生9 329人,其 中男性5 165人,女性64 164人;出生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24,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但较乡镇出生人口性别比146略低;城区出 生男性平均体重为3 221 g,较女性3 123 g高,经检验两者显著差异(t=11.15,P<0.01);乡镇出生男性平均体重为3 181 g,较 女性3 069 g高,两者有显著差异(t=8.14,P<0.01)。同样,肇庆市城区出生的男、女新生儿的体重均高于乡镇出生的新生儿 体重,经检验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肇庆市城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出生新生儿体重有逐渐增 加,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内蒙古、江苏、甘肃,贵州及黑龙江省5个省份各抽取1个城市,于2009年3—6月以2006—2008年出生的17 093名婴幼儿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5个城市2006—2008年平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8。男、女婴在不同地区、不同胎次及不同民族间分布有差异(P0.05);性别比在织金县最高(163.4),常州市最低(108.65);在不同胎次间≥3胎最高(199.6),第1胎最低(112.63);在不同民族中穿青族最高(176.41),蒙古族最低(106.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性别比升高的因素有引产史(OR=1.579)、高胎次(2胎OR=1.261,≥3胎OR=1.395)、父母偏爱男孩(父亲OR=1.580,母亲OR=1.772)、父亲低文化程度(9年OR=1.244,9~12年OR=1.336)、父母偏好女孩(父亲OR=0.504、母亲OR=0.544)。结论有引产史、高胎次、父母偏爱男孩、父亲低文化程度会使生育男孩的可能性增大,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父母偏好女孩会使生育女孩的可能性增大,从而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相似文献   

20.
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998-2002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的人群、地域特征,为降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计算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人群的出生性别比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1998-2002年间我国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城市的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而农村普遍偏高,尤其是二、三类农村;中部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出生性别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降低和产次的增加而增高,2孩以上的孩子随姐姐数的增多其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结论 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主要发生在农村2孩以上孩次的孩子中,是传统文化和农村经济落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欠缺等现状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