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陶伟  李益琪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9):1162-1163
目的 探讨高千伏X线与高分辨率CT(HRCT)在早期煤矿工人尘肺的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66例早期煤尘肺患的临床就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煤尘工作时间与工种、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分析高千伏X线与高分辨率HRCT在早期煤工尘肺的应用价值.结果 HRCT比高千伏X射线胸片对早期煤工尘肺患者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RCT与高千伏X线胸片对早期煤工尘肺患者的发白区、小阴影聚集、大结节影、空洞、灶周气肿、灶周结节、纤维索条影及淋巴结肿大钙化等主要影像指标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胸HRCT能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和验证早期煤工尘肺吸入煤尘颗粒可引起肺功能变化,有利于早期煤工尘肺肺部病变的检出,从而得到早期治疗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RA—ILD的临床资料,并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无肺部病变者作为对照组,就其疾病活动性指标、影像学表现、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RA病程长、疾病活动、病情重者易出现RA—ILD.肺高分辨率CT(HRCT)对发现早期肺间质病变明显优于普通胸部X线片,肺功能测定异常主要为弥散障碍(83.9%)。结论:RA—ILD的发生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性相关,肺HRCT、肺弥散功能对早期发现病变有诊断意义,对于R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曹秀琨 《当代医学》2010,16(2):59-60
目的观察及讨论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病变。方法系统回顾我院2005年1月~2009年2月期间21例RA并发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气分析、肺部高分辨CT(HRCT)和肺功能检查等。结果通过观察及统计相关数据发现,本组患者中类风湿因子强阳性16例,血沉增高19例,C反应蛋白增高16例,免疫球蛋白IgG增高13例,IgM增高10例,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11例,血补体C4降低11例。肺高分辨CT(HRCT)最常见的异常是蜂窝样改变、磨玻璃样变、网格影等。肺功能检查患者有不同程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结论从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找到RA-ILD发生的相关因素。提示临床医生有上述相关因素的RA患者应尽早作肺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病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部弥漫性病变(Diffuse lung disease,DLD)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病理及临床证实的76例有感染性、肿瘤性和心源性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58例行平片和CT检查,12例行CT和HRCT检查,6例行平片、CT和HRCT(high resolution CT)检查。对比分析各种检查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在76例中,弥漫性肺实质性病变31例(39.6%),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25例(32.8%),同时弥漫性累及肺实质与肺间质性病变21例(27.6%)。结论肺部弥漫性病变,HRCT扫描对判定病变范围、部位和性质明显优于胸部平片和常规胸部CT扫描,但没有明确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和病史对肺部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对提高此类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CT诊断恶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诊断恶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价值,加深对恶性弥漫性肺疾患HRCT表现的认识,从而提高肺间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复习文献并回顾分析5例肺淋巴管癌病临床病例及其HRCT特点。结果:肺淋巴管癌病是恶性肿瘤致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最常见疾病,其HRCT特点:小叶间隔不均匀增厚,不均一的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区别于良性肺间质病变HRCT改变。结论:HRCT作为常规的CT的一种补充,近年在肺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受到广泛重视,因其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故可用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HR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R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患者的胸部平片、常规CT及HR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胸部平片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肺间质及胸膜改变不明显;常规CT检查表现为:部分肺间质改变及胸膜病变;HRCT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其主要表现为:肺磨玻璃样密度影、蜂窝样囊腔改变及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影、数毫米至1.2cm大小之胸膜下结节。结论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样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胸膜下结节为其仅有的特异性肺部表现;应用HRCT检查可以明显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RA)肺部病变的检出率,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浸润肺部的程度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
刘孝勤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1):138-140
目的分析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20例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总结。结果胸片显示两肺为较弥漫网格状、小结节及蜂窝状影,病灶以两肺中下野为主。HRCT表现呈多样性,磨玻璃样影9例,网格状影13例,蜂窝状影4例,肺气肿9例。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较典型HRCT影像表现,老年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需重视与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间质病变的CT征象及其发生率。方法:对30例SLE患者进行胸片,高分辨CT扫描(HRCT),对肺间质病变进行征象分类。结果:HRCT诊断SLE患者的肺间质病变的阳性率为53%,其敏感性高于胸片(27%)。结论:HRCT是发现SLE患者肺间质病变较敏感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并发间质性肺病(ILD)的临床特征及分析相关因素,加深对RA并非肺间质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月424例RA中合并间质性肺病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因子(RF),肺部X线,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等。结果本组RA患者间质性肺病(ILD)的发生率为10.8%,肺功能检测异常表现为弥散功能降低和限制性通气障碍,肺CT 较X线胸片更能表现肺间质的改变。结论 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对于RA患者应尽早做HRCT和肺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间质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RA-ILD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无肺部病变者就其疾病活动性指标、影像学表现、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本组RA-ILD发生率为29.9%,病程长、疾病活动、病情重者易出现,肺功能测定异常主要为弥散障碍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高分辨率CT(HRCT)对发现早期肺间质病变明显优于普通胸部X线片。结论:RA-ILD的发生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性相关,肺HRCT、肺弥散功能对早期发现病变有诊断意义,对于R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早期蔺草尘肺的HR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蔺草尘肺的HRCT表现。方法:对经高kVp胸片筛选后的47例蔺草作业工人作胸部HRCT扫描并分析CT表现,其中包括25例已被确诊尘肺和22例未能确诊尘肺者。结果:44例显示弥漫性分布的类圆形“P”小结节阴影,包括高kVp胸片尚难以确诊蔺草尘肺的22例,3例上肺野出现大阴影及间质性纤维化。结论:早期的蔺草尘肺结节在肺小叶内呈随机分布,并非仅在小叶中心,细支气管壁和小叶间隔未见增厚,HRCT对显示弥漫性尘肺结节灶及肺间质性改变明显优于胸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弥散量(DLCO)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间质性病变(ILD)的意义。方法对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一氧化碳弥散量检测,并与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CT(HRCT)结果相比较;同时测定80例正常人的DLCO和X线胸片作为对照。结果 DLCO(以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80%为标准)、X线胸片和肺部HRCT在SLE中检测到ILD的比率分别为45%、17%和35%。而正常人的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80%,X线胸片均正常。结论 DLCO和HRCT是检测SLE患者ILD的敏感方法,尤其是DLCO敏感性高、不受X线辐射、对ILD损害程度可进行量化、操作简单、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DLCO测定可作为早期监测SLE患者ILD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杨洪   《中国医学工程》2010,(3):20-2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成像(18F-FDG PET-CT)在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经病理或随访被证实为肺癌的患者的PET-CT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薄层增强CT和HRCT)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8F-FDG PET-CT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优于CT(P0.01)。结论 18F-FDG PET-CT在鉴别诊断肺部肿瘤中将PET代谢学特征密切结合CT的形态学相结合,可以对肺癌进行明确诊断与分期,可大大提高各项诊断效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疾病继发间质性肺病(CTD-LD)的胸部HRCT早期表现,从而对临床早期用药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09年-2010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的33例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结缔组织病患者共33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18例,原发干燥综合症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8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HRCT胸部影像表现:有胸膜下线者共5例,磨玻璃影共15例。结论 HRCT可以发现结缔组织疾病继发间质性肺病的早期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结缔组织疾病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SV)患者临床表现肺部病变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6年0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AAS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中男48例,女20例,男女比为2.4:1;年龄为55.8±14.2岁,其中40-80岁患者占76.4%;(2)所有患者均行胸片检查,其中例行肺部高分辨CT检查,其中肺部受累39例(70.5%);肺部受累患者中MPA发病率最高,为10例(83.3%),其次为未分型26例(59.1%),WG2例(20%);其中肺部HRCT表现中以网状条索状斑片状结节影及磨玻璃影最常见最多;(3)治疗后79.6%患者好转,9.3%患者出现进展及严重感染,11.1%静止。结论 AASV并非罕见病,ANCA检查结合肺部高分辨CT检查能显著减少漏诊误诊,并对本病诊治及预后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改变的X线及高分辨率CT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结缔组织相关肺间质病变的X线及高分辨率CT表现,分析其相关临床意义.结果 65例患者均行DR及高分辨率CT.DR表现:40例(61.5%)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纹理紊乱、模糊,伴有斑点、斑片状阴影、胸膜增厚等,23例(35.4%)胸片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变(connective tissue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高 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表现。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结缔 组织病患者127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缔组织病,且HRCT证实存在肺间质病变,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肺部HRCT影像表现。结果:127例患者结缔组织病分类包括类风湿关节炎36例(28.3%),皮肌炎及 多肌炎34例(26.8%),系统性硬化症31例(24.4%),干燥综合征18例(14.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7例(5.5%),系统性红斑 狼疮1例(0.8%)。根据HRCT表现分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77 例(60.6%),寻常 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46例(36.2%),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ymphocyt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LIP)2例(1.6%),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1例(0.8%),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AIP)1例(0.8%)。36例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肺间质病变的HRCT表现为UIP(24例,66.7%)和NSIP(12例, 33.3%)。34例皮肌炎及多肌炎相关性肺间质病变的HRCT表现为NSIP(32例,94.1%),UIP和COP(各1例,各占2.9%)。 31例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肺间质病变的HRCT表现为NSIP(21例,67.8%)和UIP(9例,29.0%),LIP(1例,3.2%)。18例干 燥综合征相关性肺间质病变的HRCT表现为NSIP(9例,50.0%),UIP(8例,44.4%)和LIP(1例,5.6%)。7例混合型CTD- ILD的HRCT表现为UIP(4例,57.1%)和NSIP(3例,42.9%)。系统性红斑狼疮仅见1例AIP。结论:不同类型CTD-ILD的 HRCT表现具有相对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科  廖兢业  何春媚  李文根  袁诗雯 《医学综述》2013,19(10):1919-1921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53例SS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高分辨率CT(HRCT)诊断结果分为SSc-ILD组和单纯SSc组,并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肺功能检查、抗体检验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153例SSc患者中有62例发生ILD,发生率为40.5%,其中呼吸道表现为胸闷/气短38例、咳嗽26例,影像学表现以网格影(77.4%)、磨玻璃影(67.7%)、牵拉性支气管扩张(58.1%)和蜂窝样变(30.6%)为常见,57例(91.9%)SSc患者有肺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呼吸道功能改变,呼吸道阻力增高,单纯SSc预后情况明显优于SSc-ILD患者。结论 SSc患者发生ILD较常见且起病隐匿,影像学以纤维化为主合并磨玻璃影表现,肺功能损害的主要特点为弥散障碍,HRCT和肺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对于诊断SSc-ILD和评价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晓霞  杨明  郭海峰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10):789-790,793,F0002
【目的】对69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结果】69例脑梗死患者,共检出斑块143块,斑块多发生在分叉处(43.3%)。年龄、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为临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防止斑块脱落,避免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