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实验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干预组 分别按给与常规护理和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90例手术患者术后2例发生血栓,下肢肿胀、疼痛患者显著 小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方法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卫敏 《河北医学》2014,(6):1044-104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12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观察组采用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预防部分和手术的整个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经过两种方法护理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经过两种方法护理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28.33%,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结论:预防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将200例患者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前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是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即在骨科病房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量化表对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及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建立前(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客观的量化评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及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效果。方法 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全面综合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Hamilton消极情绪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Hamilton消极情绪量表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全面综合化护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消极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加入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循证护理实施前收治的3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循证护理实施后收治的27例患者列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即根据病人情况,提出临床护理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循证的观察与应用。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有2例发生DVT,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是积极有效的,在临床护理领域中实施循证护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方法统计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抽取其中56例患者,并分别预见性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统计两组护理结果。结果预见性护理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明显低于对照组,即发生率分别为2.89%与19.88%(P0.05)。在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过程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方式,大大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且缓解了患者疼痛症状。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预见性护理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体魄,故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03~2015~3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给予双下肢腓肠肌按摩,预防DVT的形成,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7.5%、20%;观察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均为7.5%。结论 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改善了静脉回流,明显的减少了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对应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术后的功能锻炼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本组研究中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从2016年5月至11月收治的78例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4例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措施,比较患者的各项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减少了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优化了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与评价.方法 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病人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应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对照组应用一般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做出相关性研究; 结合Harris评分标准(见附录2)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研究整体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53 例平均Harris评分(86.3±3.4),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数4例,发生率7.5%.观察组 53例平均Harris评分(91.4±2.7),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数 1 例,发生率 1.9%.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t值为4.9,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认为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传统的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抽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9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干预,对两组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各不相同的两种方法进行护理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0.0%、22.2%,观察组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1%,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与有效的护理干预相结合,可最大限度避免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需要制动,且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因而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对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4例患者于术前分析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仅为5.88%,临床效果明显。本文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护理后,两组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时,应尽量给予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邹娟 《大家健康》2016,(3):178-17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护理后,两组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时,应尽量给予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我科运用前瞻性思维对13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护理。结果:只有2名患者发生了深静脉血栓。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是从术前开始的综合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除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外,还有针对性地予以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住院天数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对照组患者6例(24%)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系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患者短,且患者满意率较高。结论: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常规方法 +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DVT1例,对照组发生DVT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