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VR和PSAD: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移行区体积 (TZV)与前列腺总体积 (PGV)的比值 ,即 TZV/ PGV=PVR和 PSA密度 (PSAD)鉴别前列腺癌(PC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专用直肠超声探头检测 70例 PCa及 96例 BPH病人的前列腺 PZV及 PGV,并计算其体积比值 ,同时测量血 PSA值 ,计算 PSAD。结果 在 BPH与 PCa两组间 ,PSAD及 PVR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结论  PVR和 PSAD对鉴别 PCa与BPH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作为临床前列腺癌的初步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分析32例高危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口服非那雄安(5mg/d)治疗后的临床资料.随访1 a,前列腺体积缩小,最大尿流率(Qmax)增加,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下降,剩余尿量(PVR)减少.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单纯服用非那雄胺治疗的13例比较,P<0.01.认为HIFU联合非那雄胺治疗高危BPH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血管平均密度(MCVD)、微血管密度(MVD)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由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PCa患者及10例前列腺结节增生患者,术前经直肠彩超检查,并应用能量多普勒技术检测病灶组织MCVD,术前常规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PSA浓度,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病灶组织MVD.结果 PCa组MCVD,MVD及PSA值较前列腺结节增生组明显增高(P<0.01),三项指标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经直肠彩超测得的MCVD与血清PSA值相结合,可在术前为临床早期诊断PCa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保列治)治疗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观察临床疗效2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患有BPH并坚持服用非那雄胺5 mg/d治疗7年以上的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8.0±12.5)ml和(41.0±8.4) ml,治疗后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t=2.04,P<0.05).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治疗前后分别为(3.8±1.5)μg/L和(1.5±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P<0.05),治疗后2倍PSA值为(2.9±2.2)μg/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治疗后有显著改善[(21.1±7.0)分与(17.1±4.5)分,t=2.09,P<0.05].治疗期间1例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1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BPH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保列治)治疗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观察临床疗效2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非那雄胺联合特拉唑嗪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对2002年6月到2010年12月我院53例老年BPH患者,连续服用非那雄胺(5 mg/d)和特拉唑嗪(2 mg/d)治疗进行临床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后2年、5年患者IPSS评分、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IPSS评分、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疗效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5年后患者IPSS评分、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优于治疗2年后(P<0.05),而治疗5年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与患者治疗2年后无差别.结论 长期服用非那雄胺和特拉唑嗪治疗老年BPH患者疗效确切,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时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致尿流受阻,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急性尿潴留、肾积水,甚至肾衰竭等〔1〕。内源性雄激素包括睾酮(T)和二氢睾酮(DHT),DHT对前列腺的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作用,如果体内DHT水平过高,可引起BPH。非那雄胺是一种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抑制T转化为DHT,降低体内DHT水平,从而改善BPH的症状及延缓其进展,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BPH。雄激素在骨骼生长代谢、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瘤样结肠息肉易感基因(APC)启动子区CpG甲基化及环境危险因素与中国人群中前列腺癌(PCa)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PCa和4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组织标本。用亚硫酸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PCa组织及BPH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情况。同时收集人口学资料以及体质量指数(BMI)、饮酒、饮茶、吸烟、体育运动等环境危险因素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研究APC基因甲基化及环境危险因素与PCa患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APC基因在PCa及BPH组织中CG位点甲基化率为14.00%、1.19%;基因甲基化率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和PCa临床分期之间关系密切;PCa发病与饮酒、饮茶有关,比值比分别为2.46、0.29。结论 APC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与PCa发生及发展有关,其甲基化率的变化与PCa的临床分期关系密切。饮酒、饮茶是导致PCa的环境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采用非那雄胺与多沙唑嗪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采用非那雄胺与多沙唑嗪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MnSOD(SOD2)基因在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揭示氧化应激损伤在PCa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法分别扩增12例PCa组织及20例BPH组织中的SOD2基因片段,半定量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 与BPH组织相比,PCa组织中SOD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下(P〈O.05)。结论 SOD2基因表达低下导致氧化应激加剧在PCa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急性心肌梗死(AMI)亦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两病并存很常见.BPH可并发血尿、急性尿潴留等,增加AMI的治疗难度;AMI治疗中的抗血栓药物可加重BPH的血尿发生.探讨BPH并存AMI患者的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我们于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观察心内科住院的63例AMI并存BPH患者联合应用非那雄胺和坦索罗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URP)前应用非那雄胺对降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接受TURP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术前服用非那雄胺,对照组不服用药物。对比两组术中失血情况、术中血钠值,术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术中失血量、前列腺组织中VEGF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血钠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服用非那雄胺能够防止和减少TU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5α-还原酶抑制剂对前列腺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了解5α—还原酶抑制剂对前列腺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增生对照组、增生中服药组和增生后服药组,增生组均由辜酮诱导前列腺增生,增生中服药组在注射睾酮第2天给予爱普列特,增生后服药组在注射辜酮后20d给予爱普列特。实验后各组大鼠处死取材,称取前列腺重量,行HE染色和第Ⅷ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经辜酮诱导后20d前列腺重量测定及组织学检查显示增生组均出现前列腺增生,免疫组化显示增生中服药组及增生后服药组与增生对照组的Ⅷ因子、PCNA和VEGF表达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5α—还原酶抑制剂不仅可有效的抑制前列腺增生过程中的血管形成,还可使已形成的微血管减少,其对血管形成的影响作用为前列腺增生时血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质(TRF)1、TRF2和端粒保护蛋白1(POT1)mRNA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切除的PCa患者中心组织标本55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5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病理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PCa患者肿瘤组织中TRF1、TRF2和POT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TRF1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RF2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OT1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a患者组织中TRF1和POT1 mRNA表达上升,说明它们的高表达可能与PC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PCa患者组织中TRF2的mRNA表达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 5 2例有膀胱出口梗阻 (BOO)的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膀胱和前列腺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 NOS)的表达。结果显示 :1BPH组和对照组膀胱壁、膀胱颈和前列腺组织 n NOS染色均呈阳性 ,主要分布于平滑肌细胞间的神经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组织、前列腺上皮细胞及上皮下组织 ;BPH组阳性染色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2 i NOS阳性染色仅见于 BPH组前列腺的上皮细胞及上皮下组织中。3BPH组和对照组膀胱壁、膀胱颈和前列腺组织中均有 e NOS阳性染色 ,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下组织和前列腺上皮细胞及上皮下组织 ,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认为 :1BPH患者膀胱壁 n NOS神经减少 ,是一种梗阻后的去神经现象 ,可引起膀胱充盈相松弛异常 ,与膀胱不稳定的发生有关。2 BPH患者膀胱颈部和前列腺组织中 n NOS神经减少 ,可造成平滑肌基础张力增加 ,产生动力性 BOO。3i NOS在 BPH患者前列腺组织中有特异性表达 ,提示它参与了前列腺增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4 BPH患者膀胱壁、膀胱颈部和前列腺均有 e NOS阳性染色 ,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 ,推测 e NOS在 BPH的发生和发展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在经直肠超声(TRUS)、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影像学表现,评价TRUS联合MRI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3例临床表现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行TRUS及MRI检查,对超声图像及MRI图像表现行血管半定量分型定量分析.结果 ①良、恶性病变在发生部位、边界、回声类型、及对包膜等方面的影像具有显著差异(P<0.01);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前列腺癌(PCa)较前列腺增生(BPH)血管丰富、增粗、走形迂曲、紊乱;③TRUS诊断PCa的敏感性为72.73%,特异性为83.33%,符合率为77.78%;MRI诊断PCa的敏感性为81.82%,特异性为83.33%,符合率为82.54%;TRUS联合MRI诊断PCa的敏感性90.91%,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06%.结论 TRUS联合MRI可提高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可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良恶性疾病前列腺组织生成PSA能力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前列腺癌(PCa)、前列腺增生(BPH)伴炎症和不伴炎症患者前列腺组织中的PSA mRNA含量。PSA定量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结果血PSA浓度在BPH组和PC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组织PSA mRNA表达量在BPH组和PC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Ca组组织PSA mRNA表达量与外周血PSA值无相关性。结论 PCa患者血PSA水平与PSA生成能力无相关性,PCa分化差者PSA生成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服用非那雄胺14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4年12月至2009年2月连续服用非那雄胺(5 mg/d)治疗BPH的4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前列腺体积、血肌酐、丙氨酸氦基转移酶(ALT)、血白细胞、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变化;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急性尿潴留、接受外科治疗及药物特殊不良作用(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观察终止时平均年龄(87.9±5.4)岁,平均治疗时间(141.1±27.1)个月.治疗前后,患者夜尿次数分别为(1.8±1.5)次和(3.2±1.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4.9±26.6)ml和(42.8±31.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分层研究发现,治疗前前列腺体积<25 ml者,治疗后体积增大17.3%(t=-0.88,P>0.05);治疗前体积25~40 ml者,治疗后体积缩小17.2%(t=2.59,P<0.05);治疗前体积>40 ml者,治疗前后体积缩小1.1%(t=0.07,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分别为(96.8±18.6)μmol/L和(86.4±32.3)μmol/L(t=1.79,P>0.05),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4±1.5)×109>/L和(6.0±1.7)× 109/L(t=1.13,P>0.05),PSA分别为(1.2±2.0)μg/L和(1.4±1.7)μg/L(t=-0.49,P>0.05).本组3例(7.3%)发生急性尿潴留,经导尿后好转;无确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病例. 结论 BPH患者长期服用非那雄胺可以有效控制BPH的临床进展,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