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在不同阶段血浆 D- 二聚体测定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84 例到本院急诊科就诊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年龄51 ~90 岁,男性42 例,女性42 例) ,分别于急性期( < 6 天,n = 53 ,年龄51 ~87 岁,平均70 岁) 和亚急性期(6 ~20 天,n = 31 ,年龄53 ~90 岁,平均72 岁) 行血浆 D- 二聚体测定。全部患者均经头颅 C T 或 M R 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同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20 例其他非凝血及血栓性疾病患者( 年龄60 ~95 岁,平均72 岁) 作为对照组。结果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 D- 二聚体水平在急性期未见升高( < 03mg/ L) ,而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03 mg/ L,03 ~2 mg/ L) ,亚急性期与对照组( < 03 mg/ L) 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001) ,与急性期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P< 00001)( 正常值为< 03 mg/ L) 。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纤溶系统显著激活并非在急性期,而是在亚急性期。这也为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双抗体夹心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并与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后血浆中纤溶活性增高。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在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在监测急性脑梗死(ACI)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全自动定量检测75例ACI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i水平,研究其与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及其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 ACI患者血浆D-Di水平与梗死体积及预后关系密切,梗死灶体积与D-Di水平呈正相关.血浆D-Di水平急性期>稳定期>缓解期.结论 血浆D-Di水平可以客观地反应ACI患者的病情提示预后,可作为判定ACI患者近期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5.
郭立超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1,(2):92-93
[目的]评价检测血浆D-二聚体对脑梗死的诊断帮助及在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文就D-二聚体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病情判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临床意义进行逐一综述。[结果]D-二聚体在脑梗死急性期会出现特异性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结论]血浆D-二聚体已经成为临床的常用检测指标,它对血管血栓性疾病的诊治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在溶解过程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水解,释放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XⅢa作用下,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解过程中,即可释放X’、Y’、D'、E'碎片,这些碎片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片段D-二聚体(D-D)。生理状态下,机体内保持着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8.
血浆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建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743-1743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 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高凝性疾病。较多研究认为,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等异常,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对凝血因子的深入研究少见报道[1]。D-二聚体是呈交联状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的最小肽段,其在血浆中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证 相似文献
9.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NycoCard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对住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3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1.696±0.2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尤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82例A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梗死体积分为3组:大梗死组(L组)13例,中梗死组(M组)47例,小梗死组(S组)22例;选取同一时期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Hcy、CRP、D-D水平和Hcy、CRP、D-D三者联合检测对ACI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研究对象Hcy、CRP、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灵敏度为84.14%,特异度96.00%,正确诊断指数0.801 4,阴性预测值88.07%;CRP灵敏度90.24%,特异度91.00%,正确诊断指数0.812 4,阴性预测值91.92%;D-D灵敏度75.61%,特异度98.00%,正确诊断指数0.736 1,阴性预测值83.05%;Hcy+CRP+D-D灵敏度98.78%,特异度89.00%,正确诊断指数0.877 8,阴性预测值9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CRP、D-D三者联合的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CRP、D-D联合检测可用于ACI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3例ACI患者(ACI组)、112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免疫比浊法测定DD和Fg。结果 ACI患者血浆Hcy、DD和Fg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CI患者血浆Hcy与DD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Fg水平无显著性相关;血浆DD与Fg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结论血浆Hcy、DD、Fg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首次在上海市浦东医院住院治疗的2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287例未患脑梗死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病无关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浓度,同时使用美国GE公司MycoCardRReaderⅡ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血管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胆固醇[(4.25±0.92)、(4.98±0.88) mmol/L]、甘油三酯[(1.48±0.82)、(1.78±1.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2±0.76)、(2.92±0.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8±0.26)、(1.06±0.29) mmol/L]、收缩压[(130.28±14.78)、(152.98±20.45)mmHg]、舒张压[(78.45±16.02)、(93.81±16.88) mm Hg]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照组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0.86±0.41)、(0.87±0.39)mm,观察组分别为(1.18±0.25)、(1.12±0.2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3.564、2.987、3.964、3.264、2.785、2.164、2.254,P均<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12.89±6.56) μmol/L]和D-二聚体[(1.53±0.59) mg/L]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17±0.12)μmol/L,(0.33±0.23)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4、2.753,P均<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47例进展性脑梗死和16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在脑梗死患者的众多监测指标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1);在不同时间段(0、24、48、72h),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45~0.973),当cut off值为1 510μg/L时,血浆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95.2%,1-特异性为65.7%。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辅助诊断进展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3项指标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疗价值。方法分别检测3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FDP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D、FDP及CRP水平与恢复期患者及对照组血浆D-D、FDP及CR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D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浆FDP检测阳性率。结论血浆D-D、FDP与CRP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发病后24h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204例、体检健康者485例,检测并比较血清SOD、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HCY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OD、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OD、HCY水平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