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185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例正常肾组织和45例肾癌组织中C-erbB-2癌基因产物P185蛋白和PCNA的表达状况。结果:5例正常肾组织中未发现P185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45例肾癌中P185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和44.4%。表明阳性表达的P185蛋白和PCNA分别定位于肿瘤的细胞膜上和细胞核内;P185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与肾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患者术后生存期相关。提示P185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在肾癌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肾癌预后的新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癌中p16蛋白与PCNA的表达与肾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肾癌及18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肾癌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蛋白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及颗粒细胞癌间无显著性差异,随肾癌分级、分期升高而明显降低,p16阳性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3.
Li H  Yu L  Yang B  Kong X  Mi P  Guo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409-411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APO-1和bcl-2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5例肾癌组织和26例远离肾癌的正常肾组织Fas/APO-1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肾癌组织Fas/APO-1蛋白表达率57.14%,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率(84.62%,P〈0.05),且表达强度也明显低下;而bcl-2蛋白表达率为80.0%,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率(5  相似文献   

4.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肾癌组织P53蛋白表达与细胞类型、分级、分期及预后均无关。肾癌PCNA表达与细胞类型、分级、分期及预后均相关,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差异无显著性,梭形细胞癌呈高表达;随肿瘤分级增高,PCNA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肿瘤高分期组(Ⅲ、Ⅳ)的PC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期组(Ⅰ,Ⅱ);PCNA高表达组(3、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2级)。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在肾癌发生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或只是多种因素之一,PCNA是判定肾癌恶性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同时发现肾癌P53蛋白与PCNA表达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采用PCNA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LSAB法),对38例前列腺癌穿刺的石蜡标本中PC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以15例前列腺良性增生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作为对照,通过观察、统计组织切片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数目,计算出PCNA表达的阳性指数。结果发现,在低分化癌、中分化癌、高分化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其PCNA阳性指数依次为8.0±4.0%、5.2±1.8%、2.4±1.1%、1.1±0.3%、0.8±0.6%,呈逐渐降低趋势。38例前列腺癌患者经去势手术后随访1年以上者25例,其中死亡6例,死亡组PCNA表达平均指数为9.0±3.0%,非死亡组为5.0±4.2%。两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PCNA是判断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估计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及推测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及癌旁粘膜中p21,p185,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基因相关蛋白P21,P185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近端断端大肠粘膜、腺瘤型息肉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方法对40例原发性大肠癌及癌旁移行粘膜,20例腺瘤 肉中P21,P185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21,P1785及OPCNA在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2.5%*(9/40),17.5%(6/40),100%(40/  相似文献   

7.
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病理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其中PCNA阳性细胞数和分布呈异质性,PCNA表达与细胞类型、肿瘤分期与分级均相关,PCNA高表达(3 ̄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1 ̄2级)。结果表明PCNA可以定量地肿瘤分化程度及恶性度,强度PCNA与临床分期结合能更好地判定肾癌的预后,PCNA高表达者易发生转移且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凋亡促进基因bax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对肾癌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采用抗bcl-2单克隆抗体和抗bax多克隆抗体分别对42例肾癌和20例远离癌的正常肾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0例正常肾组织有11例bcl-2蛋白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55.0%,表达部位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42例肾癌组织有37例bcl-2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88.1%,且染色强度明显增强。经统计学处理,肾癌组织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20例正常肾组织有19例bax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95.0%,表达部位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42例肾癌组织有22例bax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52.4%。经统计学处理,肾癌组织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P<0.01)。bcl-2和bax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使肾癌细胞凋亡处于抑制状态,细胞寿命延长,可能参与了肾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Fas/APO-1和bcl-2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5例肾癌组织和26例远离肾癌的正常肾组织Fas/APO-1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Fas/APO-1蛋白表达率为57.14%,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率(84.62%,P<0.05),且表达强度也明显低下;而bcl-2蛋白表达率为80.00%,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率(53.85%,P<0.05)。结论Fas/APO-1与bcl-2基因共同参与了肾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肾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肾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取20例远离癌组织的旁肾组织作为对照。发现肾癌组织GEFR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GFR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无相关性。肾癌组织的PCNA增殖指数随肿瘤分级的上升而增高。PCNA高表达组(增殖指数大于10%)术后生存时间显著较PCNA低表达组(小于或等于10%)短,强调指出那些临床低分期但PCNA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P170和PCNA在恶性骨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伟  肖颖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7):423-425,I004
作者作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67例恶性骨肿瘤组织、15例正常骨组织、15例骨软骨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简称P170)、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恶性骨肿瘤组织中P170阳性率46.27%(31/67),PCNA阳性率98.51%(66/67);正常骨组织及骨软骨瘤组织中无P170表达,PCNA阳性率分别为6.67%(1/15)和20%(3/15)。6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增残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46例肾细胞癌和11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中TGFβ1、PCNA,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TGFβ1表达量较正常组高(P<0.05);PCNA在肾癌组高表达(P<0.01),且在高分期、高分级肾细胞癌中表达量较低分期,低分级肾细胞癌高(P<0.05),TGFβ1表达量与PCNA表呈负相关关系(P<0.01),TGFβ1表达量低及PCNA表达量高的肾癌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TGFβ1对处于增残太怕肾细胞癌是一种重要负性调节因子,可抑制肾癌发展,TGFβ1及PCNA表达可作为判断肾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肾癌组织中C—myc癌基因的扩增与其蛋白产物表达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肾癌中C-myc基因的扩增和表达情况及探讨C-myc基因与肾癌恶性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对45例肾癌和5例正常肾赃组织的C-myc基因的扩增进行检测,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yc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果,15例肾癌中有基因扩增,扩增率33.3%,但与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无关;27例肾癌组织有C-myc蛋白产物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0%,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C-myc蛋白为阴性,并且C-myc蛋白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朝和病理分级有关。结论:C-myc基因可能是肾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之一,C-myc蛋白表达与肾癌临床行为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肾癌诊断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肾癌mdr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例正常肾,18例原发性肾癌和1例肾盂癌mdrlmRNA表达状况,结果显示2例正常肾和15例(83.3%)肾癌表达mdrlmRNA基因,另3例肾癌和1例肾盂癌无此基因表达,mdrl基因的表达与肾癌的分级无关(P=0.51),原发性肾癌mdrl基因的高表达奠定了肾癌内在性耐药的基础。比较不同的基因检测手段显示RT-PCR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m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Fas mRNA在泌尿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37例泌尿系恶性肿瘤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其中肾癌21例,膀胱癌11例、肾盂癌4例,前列腺肉瘤1例;原位杂交法检测34例肾癌和19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结果 37例肿瘤组织中检出Fas mRNA阳性表达共20例,阳性率为54%,阳性表达组织中未发现有缺失突变的存在。其中肾  相似文献   

16.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原位检测肝外胆管癌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其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研究肝外胆管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发现:40例肝外胆管癌PCNA阳性29例,定位于肝外胆管癌细胞核,PCNA标记指数(PCNALI)范围为9.5%-81.3%,PCNA表达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有关。PCNALI与肝外胆管癌术后生存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CNALI越高,生存期越短,预后越差。结果说明:PCNALI是肝外胆管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肾癌mdr—1基因产物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肾癌的耐药规律,我们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34例原发性肾癌,20例正常肾移植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00%的正常肾组织有PGP的表达,以肾近曲小管的表达最强,远曲小管次之。85.3%的肾癌组织有P-GP的表达。Ridit统计学检验显示P-GP的表达与肾癌的组织分级,病理分期无关。研究显示:肾小管是P-GP高表达的组织,因此起源于肾小管的肾细胞癌表现高耐药  相似文献   

18.
肾癌细胞c-myc的表达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c-myc表达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微波抗原修复和流式细胞技术,对c-myc蛋白在52例肾癌组织及14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地定性,定量的测定。结果:肾癌组织中c-myc蛋白的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6.92%和65.45%±29.19%,高于正常肾组织的14.29%和8.59%±3.66%。  相似文献   

19.
P16抑癌基因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P16抑癌基因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5例肾癌组织和25例癌旁肾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结果:癌旁肾组织P16阳性率(80.0%)显著高于肾癌组织(51.1%)。P16阳性率在Ⅰ、Ⅱ和Ⅲ级肿瘤中分别为78.6%、47.4%和25.0%(P<0.05);在Ⅰ、Ⅱ和Ⅲ~Ⅳ期肿瘤中分别为68.4%、53.3%和18.2%(P<0.05),显示P16表达阳性率随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而降低。P16阳性与阴性表达组间3、5年生存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抑癌基因P16在防止肾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肾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P53基因突变与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Northernblot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7例肾癌新鲜标本进行P53基因检测。结果显示:7例P53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9例(24.3%)P53蛋白过表达;37例肾癌组织中3例为肉瘤样肾细胞癌或组织中含肉瘤样癌细胞成分,此3例(100.0%)均有P53mRNA和P53蛋白过表达,都有肾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4例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癌中4例(11.8%)P53mRNA高表达,6例(17.6%)P53蛋白过表达,其中1例有肾静脉癌栓,1例有肾门淋巴结转移,另1例取自切口转移癌组织。结果表明:肉瘤样肾细胞癌中有频繁的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肾癌细胞向肉瘤样癌细胞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