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应该重新评价传统的以息止颌位的垂直距离作为总义齿修复出发点的作法,即以息止颌位的垂直距离减去咬合时的垂直距离等于(牙合)间隙的方法。因为在应用此法时,常遇到的问题是面部测量易出错及息止颌位的不恒定。作者报道了一项关于无牙息止颌位面部高度和戴新的全口义齿咬合位时面部高度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2名无牙颌患者不戴义齿与戴不同义齿时,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无牙颌患者戴上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影响较小;戴下颌义齿对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的增大有较大的作用;三个月后戴与不戴义齿其息止颌位面下部距离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分析下颌息止颌位与咀嚼肌电活动的关系。比较不同面形的临床息止颌位和肌电图息止颌位。 选择无颞颌关节症状,自然开口度大于40mm,侧向运动大于7mm的40位受检者,年龄为22~34岁,平均年龄26岁。受检者没有一人近期做过正畸治疗,用肌电图记录肌电息止颌位,用下颌运动轨迹图(electromyography,EMG)记录临床息止颌位。同时,每个受检者摄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的方法描出Frankfort横线(Pr-Or)与下颌平面(Go-Me)的角度。正常值为24±4°,小于20度为低角组,大于28度称为高角度组。低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息止颌间隙及面中部距离测量艾荷秀,罗仁,于芬莲现将作者对380例有牙颌及42例无牙颌老年人息止颌间隙及面中部距离的测量分析,报告如下。一、对象及方法老年干部,汉族,年龄60~82岁。有牙颌380例,男性310人,女性70人,面部和谐无畸形,颌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息止合间隙及面部距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80例有牙颌老年人及42例无牙颌老年人(已做总义齿修复)的息止间隙及面部的距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有牙颌老年人的息止间隙平均数为2.94mm,42例无牙颌戴有总义齿老年人的息止合间隙平均为3.86m。面中部距离多数大于垂直距离,占41.32%。面中部距离与垂直距离相等者不到三分之一,占31.32%,面中部距离小于垂直距离者占27.37%。本研究表明,老年人息止间隙大于青年人的息止间隙,面中部距离并不完全等于垂直距离,所有确定患者垂直距离的方法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钱明  徐军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4):580-582
目的:比较息止颌位法及发音法确定的无牙颌垂直距离与拔牙前记录的差异。方法:选择6例患者,先记录口内余留天然牙维持的正常垂直距离,在因治疗需要拔除余留牙后,由5位医师应用息止颌位法,5位医师应用发音法重新确定其垂直距离,将结果与拔牙前记录的正常垂直距离进行比较。结果:息止颌位法确定的垂直距离明显高于拔牙前记录,发音法确定的垂直距离更接近拔牙前记录。结论:与息止颌位法相比,发音法是一种受主观因素影响更小的,更可靠的垂直距离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颌位常用的方法是研究颌骨动态和静态的解剖关系,研究颌位改变与口颌系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本文对息止颌位和咬合位的颌肌肌电图的特征作了描述,并对同一受试者在同一颌位咬合时影响颌骨肌电图的各种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无牙颌颌位关系记录的目的是正确确定患者的正中关系位,以期在此位置上通过全口义齿重新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颌位关系记录内容包括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2部分。对于垂直关系,临床上一般通过记录患者面下1/3垂直距离来确定。当患者下颌位于息止颌位时,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略向前下,咀嚼肌处于均衡放松状态,临床上一般通过测量息止颌位垂直距离来确定正中关系位垂直距离。在临床上医师通常在记录垂直关系的同时进行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本文通过图文并茂方式详细描述了颌位关系记录的几种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连续发元音与下颌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探讨连续发元音[a],[e],[i],[o],[u]时下颌位置的稳定性以及每一位置与息止颌位的关系。用K5-AR型下颌运动描记记录10名正常年青人连续发每一元音时的下颌垂直和前后向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发元音[i]时,下颌位置稳定与每一受试者的息止颌位接近,[i]音法比传统语音法更具有可重复性,是确定上下颌垂直距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数字化X线头影测量法对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无牙颌面部结构特点,探讨临床应用吞咽法确定颌位关系的理论依据。方法 57~70岁的无牙颌患者43例,新全口义齿戴用舒适后,使用德国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拍头颅定位侧位片,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各1张。结果 无牙颌患者男性垂直向面部高度比女性大,前下面高/前上面高比值在男女性均约为6/5,S-N-Po角约为78~80度。在垂直向和前后向,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2组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是同一个位置。结论 用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进行头影测量,方法便捷,有自身特点。证实吞咽咬合法是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全口托牙及复杂托牙的修复中 ,正中牙合位对保护口腔软硬组织、下颌关节健康 ,恢复咀嚼功能至关重要。作者利用息止颌位获取垂直距离、正中牙合位 ,并检查修复中及修复后托牙正中牙合是否正确。临床资料年龄与性别 :6 5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41例 ;最小 40岁 ,最大 80岁。托牙分类 :全口托牙 45例 ,半口托牙 1 5例 ,复杂托牙 5例。方法如下。垂直距离的确定 :1 利用自凝塑料制作牙合托 ,要求固位好。2 常规制作牙合堤 ,上牙合堤平面与双侧瞳孔水平线平行 ,且在上唇下 2mm。3 牙合堤戴入口内 ,利用息止颌位时的垂直距离减去息止牙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是通过对青春期前的骨性Ⅱ类一分类错(牙合)儿童的检查,研究Ⅱ类一分类错(牙合)的一系列颅面部变化与其息止位、牙尖广泛接触位及牙齿用力咬合时颌部的肌肉活动之间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关系。方法 20名平均年龄为11.6±1.3岁的典型安氏Ⅱ类一分类错(牙合)儿童作为X线头影测量和肌电图分析对象。每人均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红蜡片代替钢直尺测定无牙患者的垂直距离,方法简单,效果满意,现介绍于下。测量方法:1.于患者颏前中线处的最突点用兰墨水作一兰点,设为N点。2.取一长10—15毫米、宽8—10毫米的红蜡片,最好选用熔点38°的常用蜡,将蜡片的一端轻轻接触鼻底,某一直角对准鼻小柱中点(此点设为M点),口唇处弯向颏部。3.引导患者保持息止颌位,在平齐N点的红蜡片用探针或雕刀等工具划出第一道印迹,设为A点,AM的高度即为患者息止颌位垂直距离。4.于蜡片A点  相似文献   

14.
无牙颌再修复颌位记录的内容包括垂直颌位关系和水平颌位关系以及铰链轴关系.因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旧义齿使用多年,其(牙合)关系多表现为牙位与肌位的不一致.如果在全口义齿再次修复时不及时调整这种颌位关系的不当,最终会诱导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因此,确定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患者适宜的颌位关系是预防和治疗颞下颌关...  相似文献   

15.
提要:口腔矫形颌位通常是用来描述髁突位于舒适的、可重复的、重建牙尖交错牙合时必须依赖的颌位,是患者义齿修复或正畸等口腔治疗后,下颌的生理功能运动颌位。本文从临床操作的角度,及垂直向的关系和髁突位置确定,总结目前争论的几种口腔矫形颌位观点,并认为口腔矫形颌位不是某个单独的点,而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只要能够形成和谐的颌位与牙尖交错牙合关系,牙合能在生理位行使功能,就可以认为矫形颌位的定位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无牙颌位嚼肌及颞肌的肌电图峰值电压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洪臣  周继林 《口腔医学》1994,14(3):122-124
作者通过对12例无牙颌患者分别进行戴总义齿保持在正中位紧咬与不戴总义齿保持在无牙颌位紧咬以及戴与不戴总义齿嚼肌与颞肌的肌电图测定,发现嚼肌及颞肌在两位紧咬时峰值电压均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息止颌位时戴与不戴总义齿肌电活动测定结果均值间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失去全部牙齿后,肌肉的进一步收缩活动是导致无牙颌位这一病理性颌位的动力,认为提颌肌群进一步收缩的能力既有利于咀嚼功能的发挥,又可成为TMJDS的因素,由于提颌肌群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牙齿的有无,在总义齿修复时不能仅仅依赖最大肌力及力确定垂直距离与最适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口周肌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口周肌压力与错畸形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作者自行设计的微型肌压力传感器及口周肌压力测试系统,测量了30名正常者在息止颌位和吞咽运动时的口周肌压力,对测量数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肌压力大于女性肌压力,口周肌压力与性别有相关性;口周肌压力与牙位有相关性,不同牙位的肌压力分布特征各异;吞咽运动时的肌压力大于息止颌位时肌压力,其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牙弓内外的肌压力数值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相等;个体间肌压力没有可比性;口周肌压力与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白丁  成都  )  韩向龙  成都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4):331-334
建立美观、健康、稳定、高效的咬合,是正畸医生的治疗目标之一。然而,目前正畸治疗的咬合标准大都局限于静态牙合,对于动态牙合即功能状态下的咬合状况研究较少。某些患者在治疗中即出现牙合位与颌位不一致,或者是治疗中与治疗前其颌位不尽相同。这无疑会影响正畸治疗结果的稳定性,乃至颞下颌关节以及整个口颌系统的健康。功能牙合理论认为髁突在关节窝内发生移位是导致患者牙合位与颌位不一致、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功能理论中包含了如何评价患者牙合、颌关系的手段和方法。本文主要对功能牙合理论的内容和应用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目的是:1.通过 Class Ⅰ对照组和 ClassⅡ和 Class Ⅲ研究组的骨骼和软组织分析,评价下颌息止位;2.比较 Class Ⅰ和 ClassⅡ患者,Class Ⅰ和 Class Ⅲ患者之间下颌息止位的变化。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共分三组,其中对照组42名,为 Class Ⅰ中性错(牙合);研究组 Class Ⅱ远中错(牙合)35名,磨牙远中(牙合)覆盖6mm 或更多,由下颌平面角测量的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Class Ⅲ近中错(牙合)8名,前牙有2个以上的反(牙合),后牙近中(牙合),由下颌平面角测量其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采用自然头位照正中(牙合)位和息止颌位的标准的诊断性头影测位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咬合板在矫正下颌偏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全身姿势的作用。方法:记录、分析、比较伴有下颌偏位的健康有牙颌者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在戴用矫正颌位的咬合板前后,其正、侧面照片中头部、肩部、腰部的姿势变化。结果:下颌偏位的健康有牙颌者中,在颌位矫正前后头部、肩部、腰部姿势变化者约有50%;在侧面照片中矫正前后表现有80%的被测试者都有头部或脊柱弯曲的姿势变化。矫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的下颌偏位,可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结论:下颌偏位与姿势异常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的全身伴随症状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