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医学中有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两病名。这二者均可归属于中医“哮证”和“喘证”范围。然而 ,中医所说“哮证”和“喘证”并不单指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实际上 ,西医诊断的多种呼吸、心血管系疾病如肺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气胸、胸膜炎、矽肺、心力衰竭及肿瘤胸腔转移等在出现呼吸困难时 ,皆可按“哮证”和“喘证”辨证治疗。1 名称溯源中医书籍中有关哮喘病的论述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说 :“夫不得卧 ,卧则喘者 ,是水气之客也。”《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有 :“秋脉……不及…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咳嗽”、“喘证”、“哮证”等范畴。研究表明,儿童哮喘反复发作对儿童、家庭均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不仅造成社会、家庭经济损失,还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就儿童哮喘的中医药治疗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西医哮喘是指中医学哮证和喘证的合证,同属于中医学“咳喘”范畴。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研究已经无较大突破,由于哮喘随季节性反复发作,抗生素及激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突出,给患者带来困扰。通过对《伤寒论》条文分析,总结出《伤寒论》中治疗哮喘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20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206例疗效观察201805上海市安亭医院王繁宏,史正芳小儿支气管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证”和“喘证”范畴。笔者近十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206例,并进行随访,疗效甚为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符合1984年中国中医...  相似文献   

5.
代平  杨仁旭 《江西中医药》2009,40(10):21-2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中医学“喘证”、“哮证”、“痰饮”范畴。杨仁旭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古代文献组成三拗芎葶合剂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杨老认为:中医古方强调痰为宿根,随着中医对哮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中医现代研究治疗原则重视标本兼治,最重要的是根据“痰瘀同源,久病必瘀”的特点强调痰浊和瘀血的作用。哮喘之所以难于根治,是因为有“痰瘀互结”宿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哮喘病从肝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喘证”、“哮证”等范畴。其病理因素虽以痰为主,病位在肺,但与肝脏关系甚为密切。笔者在临床诊治中发现,哮喘病每因情绪不畅而诱发,性急、郁怒及妇女行经时加重,采用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该病,往往可以奏效,现举2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复发。该病属中医“哮证”、“喘证”。  相似文献   

8.
慢性咳喘病中医辨证与肺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性咳喘病是以咳嗽、喘、哮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喘证”、“哮证”等范畴,现代医学多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在中医临证过程中,我们发现慢性咳喘病中医辨证基本有一个由实证(肺气未虚)逐渐发展到一脏虚(肺气虚)、二脏虚(肺  相似文献   

9.
邵国荣 《北京中医》2008,27(1):70-71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全世界约有1亿以上的哮喘患者.我国至少有1000~2000万。因此,哮喘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成为各国学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的“哮证”、“喘证”范畴。为探求中医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3
哮和喘,历代医家称之不一,至元代朱震亨始将哮与喘合二而一统称哮喘,一直沿用至今。对古代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哮喘之名还应一分为二,即分哮证与喘证二种。其主要分别在于:哮证,呼吸时气动痰鸣,喉间如水鸡声,以声响为著;喘证,呼吸迫促,气息声高,以喘呼为著。哮证因禀赋不足,痰饮留伏,受诱因触动而发;喘证多因肺气为外邪所束,失于宣肃所致。哮证除外感引发并见表证者外,多属虚证,其治以扶正为主;喘证除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脾气虚者外,多属实证,其治以祛邪为主。如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出发,哮证似可与支气管哮喘、喘证似可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名相对应,这样更能深化对两证的认识,也更有利于“两辨”的施治。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联合使用中成药和西药,该研究选择来源于14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27 67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14 d内针对中风治疗的中西药物构建复杂网络,发现该网络具有无尺度现象,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分别对急、危、一般3类入院病情患者入院1 d内,2~3,4~7,8~14 d 4个时间段的中西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发现3类入院病情患者核心中成药使用主要为活血化瘀和化痰醒脑药物,化痰醒脑药随时间变化在各类患者中使用逐渐减少。核心西药主要为抗血小板药、改善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抗凝药和脱水药,脱水药在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入院14 d内均为核心药物,而入院病情为一般的患者在入院3 d内作为核心药物使用,神经保护药的使用在患者入院7 d后逐渐下降。中西药物组合主要为神经保护药+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药+活血化瘀药;化痰醒脑药在入院病情急和一般的患者中主要与神经保护药联合使用,而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多与脱水药联合使用。该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建模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西药物使用的动态特征和药物联合应用特点,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释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当前以药制药多集中在以姜和蜂蜜等少数一些中药作为以药制药的基础药物,缺乏应用的广泛性,应加强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结论:为了促进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广泛应用,笔者提出对策:应从"相畏""相杀""相须""相使""药对"角度去选取以药制药的炮制药物,同时应加强对所选取的药物开展以药制药的科学研究。本文将为以药制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转化医学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入手,分析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发展转化医学上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和模式必须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结合现代医学转化医学思维,提出一系列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以及构建立体多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并基于以上思路和模式,得出了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药鲜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到明代四大温病学家多用鲜药治疗温病,鲜药的发展历程一度十分顺利,但由于后期保存、运输、炮制减毒等问题,鲜药的发展逐步停滞;研究发现,鲜药对于热证、血证的疗效优于干品,旨在对鲜药的发展史、中医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中药鲜品高于干品的中医理论依据,同时对鲜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提出建议,以期鲜药的理论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56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分别给予中药、西药和中西药。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王苗  周铭心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1-1294,1301
选取明代赵开美宋刻本《伤寒论》,从中选取其汤剂方剂88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判定各方之君药,测算其君药指数,分析其性味、归经特点,同时对比所判定君药与古代医家所认定君药的符合程度。其中有1味君药者79首,2味君药者9首,共97味君药,去除重复后共得充当君药药物31味。君药指数统计,豆豉(0.80)最大,其次为赤石脂、麻黄、柴胡、半夏等。本文判定君药与文献既定君药符合率为76.9%。君药与非君药特性比较,君药之温药大于非君药,而其寒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辛味药大于非君药,而其甘味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归脾胃膀胱肾经者大于非君药。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医药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提高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对将中医药文化推向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播中医药文 化的载体,在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同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院校可以尝试从文化先行策略、目标市场 策略和品牌拓展策略等方面入手,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积极创建具有自身特 色的中医药大学,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多发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为充分了解其中西药物临床使用特征及合并用药规律,该研究以17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41 18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方法对其中西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按药物种类分析,发现西药以还原性谷胱甘肽使用频率最高,共14 079例(支持度为34.61%),中药以甘草酸二胺使用频率最高,共14 058例(支持度为34.56%),中西药物联合使用以甘草酸二铵合并还原型谷胱甘肽使用频率最高,共8 607例(支持度为25.09%);按药物作用分析,中药、西药均以降酶类药物使用比例最高,中药降酶药物使用者10 983例(支持度为27.01%),西药降酶药物使用者9 595例(支持度为23.59%),中西药物合并用药以清热利湿类药合并降酶类药使用频率最高,5 621例(支持度为13.8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药清热利湿类药物合并西药降酶类药物是临床最常出现的中西联合用药方案,中药清热利湿类药合并西药降酶类药和核苷(酸)类似物是临床最常出现的三药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学的国际地位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历史与概念之比较,说明中医学所蕴藏的独特医学体系,完全可以与西方医学平等互补,共同发展现代全球医学。传统中医要跟上时代步伐,实现中医现代化、国际化,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在当前中医学向国际社会发展之时,应借各国开展中医药立法之机,强调中医药和针灸因有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而不容分割,并且中医学的现代发展已经为全球医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本文还对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以期获得中医界同仁的认同、补充和发展,并促进西医界人士的思考,使中、西医学界在新时代所需的全球医学新体系中达到共鸣。  相似文献   

20.
中医、蒙医、藏医以及西方药理学对麻黄功效的认识是不同的,为了探讨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下形成不同观念的原因,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蒙医、藏医对于麻黄药性、功效认识的差异;比较现代药理学与中医对麻黄药理作用的认识差异;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同时代医家对麻黄的认知差异,探究了其认知的根源,认为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具有具身认知的特性,其根源是使用了隐喻认知的思维方法,传统医学理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