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多次论及趺阳脉诊法,但现代中医界基本上抛掉了趺阳脉诊这一重要的切诊方法。为使趺阳脉诊法能重新运用于临床,大力倡导仲景之学,笔者就仲景跌阳脉法作一探析,以期能将其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相似文献   

2.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宋银枝 《光明中医》2010,25(11):1956-1958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趺阳脉诊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趺阳脉的脉理渊源、诊脉部位、方法与原理以及趺阳脉诊与寸口、少阴脉诊关系等,阐述趺阳脉诊在辨病辨证、拟法遣方用药、预测病情、判断疾病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应用。通过趺阳脉诊的现代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趺阳脉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强调中医辨病识证四诊合参,临床脉诊应不拘泥寸口而应重视趺阳脉诊等诊法。  相似文献   

4.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继承了这一诊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发扬,在其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次论及。趺阳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无论是单一脉还是相兼脉在判断疾病病位、病机、治疗以及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叔和对趺阳脉的论述,继承于《伤寒杂病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在《脉经》中提到趺阳脉者有14处,与仲景所论趺阳脉相比,其脉名及主证相同者9种,新增者5种。对这些脉象和主症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6.
一、趺阳脉诊是仲景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病论》可知,仲景对趺阳、人迎等脉诊相当重视。他在《伤寒论·序》中就曾对不重视趺阳、人迎脉诊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谓:“……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趺阳脉者有28处,分别见于《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阳明病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等11篇中。另从脉象种类也可看出,在仲景所述30种脉中,趺阳脉即占13种之多。仲景何以如此注意趺阳脉诊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相似文献   

7.
六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疑点、误点评析(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材第五章诊脉部位的内容里有 :“仲景三部诊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此说法不妥 ,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里明确指出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仲景三部诊法应当是人迎、趺阳、寸口 ,而并非是寸口、趺阳、太溪三部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诊病虽曾用过寸口、趺阳、太溪 ,但决非是“仲景三部诊法”原意。在正常脉象的内容里有 :“年青人脉象多带滑 ,老年人脉象多带弦。”这里的年青…  相似文献   

8.
论趺阳脉     
趺阳、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但后世对此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非常重视脉诊,全书脉诊法以寸口诊法为主,兼论趺阳脉,还有少量关于少阴脉诊论述.通过对<伤寒论>中脉诊法的研究,发现其寸口诊法与<难经><脉经>等医籍中脉诊法均不同,<伤寒论>中的脉诊法自成体系,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①以阴阳为总纲;②以尺寸脉合诊判断病在何经;③多论脉象,少谈脉位;④多言"尺寸",少语"关"部.趺阳诊法与少阴诊法常常相提并论,可见张仲景对胃气、脉根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对仲景《伤寒杂病论》诊治消化系疾病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在诊断方面重视症状辨《伤寒论》共188条、《金匮要略》近20种病证论及消化系统状,把症状的有无、特点及其伴随症作为辨识证的重要依据;重视趺阳脉。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39-540
伴随精神行为病证志意辨证理论与方药体系的实践应用,相应的志意脉象诊法需要构建;临床脉学研读体会,单因素、典型脉象的感悟须从重视儿科开始。病证、体质、志意脉象的拾取与诊断技能提升,应秉承中医传统脉学理法,学习汲取现代脉家精华,注重脉感的训练与研习,区分疾病类属,选择相宜脉诊方法,依据脉征特点,选择相宜脉诊指法,顺应脉象规律,选择相宜脉诊层位。  相似文献   

12.
脉象模拟仪研制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园  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2006,23(2):138-139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3.
脉象信息的定量描述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必经之路,为此,各种脉象采集设备应运而生,脉象采集设备的研发大大推动了脉诊客观化进程,然而目前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为了使得脉象采集设备能真正的为临床服务,通过对中医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及市场化产品等的论述,分析了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运用单一或者几个特征指标来描述脉象信息还远远不够,只有基于中医系统、辨证两大基本理论,遵循“位、数、形、势”脉诊纲要,结合不同的信息采集手段,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信息进行挖掘,才能进一步促进脉诊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一种诊断方法,但对中医脉诊进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具有较大难度。自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脉诊的客观化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上也未凸显出脉诊——这种无创诊断的优势。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倍受关注。金氏脉学理论在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思想的统一,搭建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根据金氏脉学理论进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是中医师最核心的技术.但由于脉诊难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学生脉诊技能的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脉诊七步法,使学生由浅入深,便于操作.脉诊七步法分别从脉位、脉体、脉势、迟数、滑涩5个方面,与三部九候进行组合分析,及特殊脉象甄别,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易入门径,中医医学生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16.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Contemporary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CCPD) is a system of pulse diagnosis utilized by Dr. John He Feng Shen, OMD, and documented by Dr. Leon Hammer, MD, in the book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It i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the Ding medical lineage from the Shanghai region and dates to the 15th century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s. The fundamentals of this system are, however, much older and can be directly traced to the Neijing Suwen. Having been passed from the last direct inheritor of Ding knowledge (Dr. Shen) to modern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by way of Dr. Hammer and his students, i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ystem of advanced diagnosis. Although modern diagnostic technology provides very sophisticated diagnoses, for these instruments to be effective, the disease process must already have a physical manifestation. CCPD,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s the earliest warnings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if left unchecked may result in the subsequent appearance of a diseas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riv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is system of pulse diagnosis and explores its successful integration into the modern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临床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脉诊技能的传承历来受到中医师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脉诊技能、提高脉诊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研究者们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脉诊技能实训教学,但仍存在脉诊训练系统指感特征模拟失真、学生对不同脉象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为中医脉诊技能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金氏脉诊临床思维一般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指出了金氏脉诊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临床脉诊思维的一般过程,从资料的收集、分析到作出诊断,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诊断对象的复杂性和诊断结果的概然性,必须遵从整体原则、具体原则、动态原则和安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