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评价颅咽管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CT和MRI表现。结果:37例颅咽管瘤中,27例呈囊性,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伴蛋壳样钙化,MRI25例呈长T1WI,2例短T1WI,均为长T2WI;7例囊实性,CT表现为混杂密度影,MRI 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T2WI呈等高混合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则环状强化;3例呈实性,CT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影,MRI呈等T1WI,长T2WI,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儿童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和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s)的影像学表现复杂,肿瘤可发生囊变、坏死、出血,与幕下髓母细胞瘤不同,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3例(男7例,女6例)儿童幕上PNETs患者的CT、 MRI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4例肿瘤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颞叶,2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跨居额顶叶区,1例位于枕叶。13例肿瘤中囊实性11例,囊性2例。肿瘤实性部分CT扫描呈略高密度,1例见点状钙化,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9例)或高低等混合信号(4例),增强后均呈明显强化。肿瘤的囊壁CT扫描呈等密度,MRI呈等信号,1例囊壁增强后无强化。13例中,8 例有瘤周水肿,5 例无水肿。结论:儿童幕上PNETs多呈囊实性混合密度或信号肿块,实性部分CT扫描呈略高密度,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或高低等混合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肿瘤易发生囊变、坏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水平。方法对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4例位于第4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第3脑室,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CT表现为2例呈稍高密度肿块影,5例呈混合密度肿块影,1例呈囊性低密度内伴稍高密度结节及钙化。MRI表现为2例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偏高信号影;5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以囊性信号为主,伴有低信号钙化影。结论脉络丛乳头状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发生于颅面骨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位于颅面骨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的影像特点。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其中5例术前行CT及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病变累及颞骨、蝶骨、乳突、骨性外耳道、额骨眶部及下颌骨。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环,骨皮质变薄,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T_1WI等低信号、T_2WI不均匀低信号,可见囊变坏死区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颅面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结合影像特征及临床检查结果与其他发生于颅面部的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最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并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研究.7例行MRI检查,4例行CT扫描.[结果]11例均表现为颈前区偏于一侧的巨大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增厚、毛糙,其中5例囊内可见气液平面,1例囊内可见分隔影,1例表现为多发性囊肿.4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6例T1WI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T2WI及抑脂像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囊壁可见强化,囊内无强化.[结论]发现偏于颈前区一侧巨大囊性肿块伴囊内气液平面、囊内分隔影、多发性囊肿等CT和MRI表现时,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CT及MRI诊断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 术前确诊1例,2例误诊.2例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其中1例病灶中心可见团片状钙化灶.3例MRI平扫2例12EWI、T1WI呈不均匀性等、高信号,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周围脑实质见异常流空血管影;2例MRI增强扫描,1例环形强化,1例周围脑实质内见点状异常强化血管影.术后病理证实1例血肿包膜壁见异常微小血管,2例术中周围脑质见小畸形血管.结论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在CT和MRI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MRI周围脑质或囊壁见到点状或迂曲的流空信号是其影像学特征.本病需与囊性胶质瘤、肿瘤卒中及脑脓肿鉴别,确诊有赖于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F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接受CT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接受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ESFT中,位于腹部3例,盆腔、枕骨大孔区SFT各2例,右侧颈根部、左眼眶、左颞部皮下SFT各1例;7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3例呈分叶状;8例边界清楚,2例部分边界不清;肿瘤直径2.3~20.6cm,平均(7.78±6.82)cm.CT表现:1例呈囊实性,3例呈等密度实性,其中2例可见坏死、1例见多发钙化;增强后3例肿瘤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另1例为早期轻度强化.MRI表现: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1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3例,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1例;3例T2WI可见线样或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结论 ESF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T2WI肿瘤主体呈低信号或肿瘤内部多发线样或片状低信号对诊断ESFT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和CT表现.方法对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46岁,平均30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的MRI、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肿瘤均位于双侧侧脑室透明隔和/或第三脑室近Monro孔处;左侧侧脑室4例,右侧侧脑室2例.肿瘤呈不规则形(2例呈类圆形),密度不均、边缘清晰; MR T1WI以等信号为主,混有少量高信号及点状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皮层灰质比较为不均匀等到高混合信号,增强后不均匀低到中等强化.瘤体内常见囊变、钙化、出血.CT表现为肿块呈不均匀高密度影,4例(66.7%)可见不规则状钙化,边缘清晰. 结论 CNC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0.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19例均有平片资料,其中9例有CT资料,1例有MRI资料。重点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19例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包括胫骨13例,股骨6例;部位:干骺端10例,骨干9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6例)或多房状(13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1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X线和CT是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18F-FDG PET/CT表现及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PTP的影像学资料.8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PET/CT检查.结果 8例CT平扫均呈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实性成分为主型2例,囊性成分为主型3例,囊实性相间型3例.6例包膜完整,7例外生性生长,2例见出血,1例见钙化.2例MRI平扫实性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包膜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MRI发现一处CT未能显示的出血灶.实性成分及包膜在CT、MR增强扫描中均呈延迟强化,但实性成分的强化程度始终低于胰实质,而包膜的强化程度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高于胰腺实质.1例PET/CT实性成分呈半环形、不均匀FDG代谢增高灶.结论 SPTP的影像学特征为包膜完整、体积较大、可伴出血和钙化的囊实性肿块,其实性成分及包膜增强后延迟强化,且实性成分FDG代谢增高等.综合影像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征 ,提出对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 2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分别行MRI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的TSE序列T1加权、T2 加权扫描 ,平扫不压脂 ,增强扫描均压脂。结果  14例位于肌锥内 ;5例位于肌锥外 ,均呈边缘清楚锐利的椭圆形或长条状 ;4例位于眼眶与海绵窦 ,呈哑铃形 ,跨眶尖 ,为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结论 MRI的三维立体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以及增强表现 ,并能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髓母细胞瘤的CT 与MRI 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髓母细胞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 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12例,全部病例均有CT和MRI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小脑蚓部9例,小脑半球3例。男性儿童占多数。CT平扫表现为病变呈团状,境界清楚,其中高密度占75%,低密度占25%,16.7%见有点状钙化;83.3%见有第四脑室变形、前移及幕上脑室扩张;增强扫描为中度强化。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顺磁造影为中~明显强化。T2WI呈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认识,提高术前MRI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MR影像资料,其中15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 20例中病变主体位于鼻腔副鼻窦7例,眼眶5例,翼腭窝3例,颅、鼻、眶广泛受累2例,舌根2例,外耳1例。病变累及邻近2个以上解剖结构者15例,其中累及翼腭窝9例,上颌神经受累9例,下颌神经受累6例,翼管神经受累8例,中颅窝及海绵窦受累8例。在T1WI肿瘤实质以等信号为主13例,稍低信号为主7例;T2WI以等信号为主13例,稍高、高信号7例,20例信号都不均匀。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明显花斑状强化8例,中等程度强化12例,11例动态增强扫描中,增强曲线呈速升-平台型7例,其中1例部分病变呈速升-速降型;持续上升型4例。其内有片状短T1、长或混杂T2出血样信号4例。15例CT检查,肿瘤邻近溶骨性骨质破坏13例,其中3例病变呈膨胀性改变,邻近骨质受压为主。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MRI信号特点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多呈中度强化,范围弥漫;以稍长T1、长或稍长T2信号为主者,多呈明显花斑状强化,边界较清,范围相对较局限,以膨胀性改变为主。MRI检查能够清晰、准确显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并发放射性脑损伤的MRI影像表现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放射性脑损伤的MRI表现;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4例,转移性腺癌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鼻咽癌1例。结果:病变位于小脑半球、额叶、颞叶及顶叶,8例9个病灶共有2种MRI表现:5例6个病灶平扫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花环状”强化;3个病灶平扫为类圆形,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囊腔无强化,囊壁轻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均有占位效应。结论:伽玛刀所致放射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囊状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儿童粒细胞肉瘤(GS)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例GS患儿的MRI资料,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特点、骨质破坏情况及强化特点。结果 4例GS,3例为多发病变,1例单发。1例病灶位于T3~T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双侧上颌窦及蝶窦窦壁、眶周;1例位于L1~L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2~T4、T10~T1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11~T12、L4~S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左侧眼眶、蝶骨及右侧额窦窦壁;均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或经椎间孔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3例骨髓信号受到弥漫性抑制。所有病灶的T1WI信号均较周围正常肌肉稍高,脂肪抑制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T1WI明显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G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5例,女1例,年龄3~24岁,平均13.8岁。幕上3例,分别位于颞极区1例,颞枕叶及顶叶各1例;幕下四脑室内和桥脑各1例,另1例跨小脑天幕。肿块呈囊实性2例,实性为主4例。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2例强化不明显,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肿块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稍高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根据肿瘤部位、边界、信号(或密度)、水肿、增强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脑海绵状血管瘤32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均行MRI常规扫描,8例增强扫描,31例共有39个结节状或圆形病灶,分别呈T1加权像(WI)、T2WI高或低混合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T2WI均高信号,T1WI、T2WI均低信号;1例7个痛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T1WI、T2WI均低信号.16例行CT检查,显示20个病灶,均为较高密度病灶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显示信号具有特征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结合MRI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