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漏斗状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漏斗状视网膜脱离18例、18眼,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14眼填充硅油,4眼填充C3F8.结果18眼中视力增进13眼,占72.2%,不变4眼,占22.2%,下降1眼,占5.6%.硅油填充14眼,C3F8填充3眼视网膜均一次复位成功.C3F8填充1眼术后复发网脱,行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术后4眼暂时性眼压升高.1眼持续高眼压,2个月取出硅油,视神经萎缩.结论漏斗状视网膜脱离会致视功能严重损害,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1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 。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 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d吸收,2眼术后15?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42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42眼进行药物、激光及手术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或就诊时已有严重玻璃体混浊或已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随访6~24个月,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42眼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单眼发病患者对侧眼未出现发病。3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3眼视力≥0.1,最好视力为0.8。40眼视网膜完全复位,部分复位1眼。结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早期易被误诊,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效果.方法: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4例患者,1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加巩膜环扎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C3F8填充术;1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术.结果:4例患者的炎症均控制良好,视网膜均成功复位.随访9个月~3年,4例视力分别为0.01(矫正视力0.12),0.15,0.1,0.3.结论:视网膜脱离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严重并发症,通过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伴黄斑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60例6期(视网膜全脱离)PDR患者72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割联合或不联合晶状体摘除,术中均注入惰性气体或硅油。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标准以黄斑复位为视网膜复位成功,黄斑未复位为复位失败。手术后行黄斑区OCT检查并随访1年。结果 手术后42眼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占58.33%;30眼视网膜复位失败,占41.67%。手术后视力为无光感者3眼,占4.17%,较术前增加3眼;光感者18眼,占25.00%,较术前减少24眼;手动者26眼,占36.11%,较术前增加5眼;数指/10?cm~0.1者20眼,占27.78%,较术前增加11眼;≥0.1者5眼,占6.94%,较术前增加5眼。结论 晚期PDR伴黄斑区脱离的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难度较大,术后解剖复位率较高,但视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7.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16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裂孔精确定位,行孔周冷凝、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试验组为不联合巩膜环扎组,共89 例(93 眼);对照组为联合巩膜环扎组,共74 例(76 眼)。术后随访6~9 个月。结果 ①试验组视网膜复位89眼,对照组视网膜复位72眼;②视网膜复位者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试验组提高82 眼,对照组提高64 眼。结论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化了手术操作,视力预后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的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2例32眼。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间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术前视力(BCVA, LogMAR)1.4(0.2-1.7),术后1周平均视力0.83±0.35,末次随访平均视力0.52±0.34,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U 检验,P<0.0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平均眼压(15.15±3.04)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17.75±2.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眼压较术前眼压升高。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20±1.81 mmHg,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视网膜全部复位,复位率100%。3例患者发生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2例患者晶体发生羽毛状混浊,均恢复正常。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可以作为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行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79例(79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61眼(77.22%),视力不变15眼(18.99%),下降3眼(3.80%).玻璃体切除术后1个月内有2眼发生眼压升高超过30 mmHg,1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3个月内有2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 12个月内有2眼发生硅油乳化继发青光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造影能够有效治疗RP,既能避免过度光凝,又能防止光凝不足,在提高患者视力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HTK〗评价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效果。 〖HTW〗方法〓〖HTK〗分析52例(52眼)复杂性眼外伤患者的治疗及愈后过程。采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对合并白内障影响后节手术操作者,先行晶状体切除术或晶状体超声粉碎术,术毕行长效气体或硅油等充填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视眼部情况择期行硅油取出术;无晶体眼则视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 〖HTW〗结果〓〖HTK〗52眼均顺利完成了手术。随访期内,视网膜完全复位者48眼(92.31%),其中一次手术复位43眼(82.69%),视网膜部分复位、硅油维持眼3眼,眼球萎缩者1眼。术后视力提高41眼(78.85%),不变者9眼(17.31%),下降者2眼(3.85%)。其中矫正视力0.5 以上者11眼(21.15 %),0.1~0.4者16眼(30.77%),最佳矫正视力为1.0。 〖HTW〗结论〓〖HTK〗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理想方法,可有效保留伤眼,挽救、维持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